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医饮食疗法的理论,食物和中药一样都具有“功效”,而功效是由它自身的“性”、“味”、“归经”、“升浮沉降”及“补泻”等特性决定的。中药和食物的功效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桑源中药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并分析其质量控制现状。方法 构建桑源中药保健食品数据库,对其保健功能进行统计,运用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分析主要保健功能组方规律,结合文献分析其质量控制现状。结果 桑源中药保健食品中,以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的桑椹保健食品和有助于维持血糖健康水平的桑叶保健食品为主。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桑椹保健食品中,代表性组合为桑椹-黄精-黄芪;在缓解体力疲劳的桑椹保健食品中,代表性组合为桑椹-山药-覆盆子;在有助于维持血糖健康水平的桑叶保健食品中,代表性组合为桑叶-玉竹-山药;三类桑源中药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均涉及总皂苷、粗多糖、总黄酮。结论 桑源中药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基本符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可为产品研发提供思路,其质量控制成分的研究有待深入,其中桑白皮、桑枝保健食品开发力度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3.
诊断和治疗是消除疾病的两个关键环节,而处方是其重要体现。这在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表现的就更为突出,从望闻问切、辨证分析,到立法方药,开出处方,不仅要遵循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大的法则,还应考虑皮肤病特有的皮肤损害的辨证论治和病因的辨证论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析调肝古方的组方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利  张五洲 《山西中医》2000,16(4):57-57
中医学认为 ,肝在人体内 ,具有参与情志谋虑 ,疏通气血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促进脾胃纳运等重要生理作用 ,并与肢体劳作以及天癸盛衰等密切相关。人身之病 ,肝主居多 ,正确治疗肝的病证 ,对维护整体身心健康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古医家在实践中 ,不仅总结出了切实合理的调肝治疗大法 ,而且在遣药组方法度方面为后人作出了典范。本文试就调肝古方的组方基本原则浅析如下。1 肝体虚 养血常配伍疏达药物肝体 ,指肝脏实体。肝藏血 ,为“血之府库”,调节着血的运行 ,亦有赖阴血的濡养 ,故曰肝以血为体。肝体虚 ,即言肝所藏阴血不足 ,肝失血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祛黄褐斑保健食品现状,为其组方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公布的具有祛黄褐斑功能的保健食品中筛选含中药原料的配方,应用Microsoft 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配方特点。结果:共搜集到345种具有祛黄褐斑功能的保健食品,其中256种配方含有中药原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247条,涉及中药原料142味。使用频次≥20的中药原料12味,累计使用575次,高频药为当归、珍珠、红花、芦荟、枸杞子、丹参、茯苓、白芷、玫瑰花、黄芪、桃仁、白芍。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6个,祛黄褐斑功能的保健食品新处方8个。结论:祛黄褐斑保健食品常使用当归、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中药,疗效确切。新组方组合与中医治疗黄褐斑治则基本契合,即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疏肝健脾,同时重视解毒法,为研发祛黄褐斑中药保健食品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庆林 《中医药导报》2001,7(7):346-348
作者归纳了中医临床遣药组方的七种思维原则 :以法统方、系统功能、主次分明、随机应变、悟性结合实践、病证结合、兼容药理。以法统方是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 ;系统功能、主次分明是组方的法则 ;随机应变是中医作为随机医学的体现 ;悟性结合临床实践是组方的灵感来源与评判标准。随着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病证结合与兼容药理的遣药组方思维方式正被较多临床医家采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出中药药性量子假说,即四气、归经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指标。四气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量度,归经表征的是药物和机体作用产生的电磁辐射与机体经络(电磁聚束频率)的吻合匹配,五味、升降沉浮则是药性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9.
挖掘历代中药膏方特点,以中药膏方组方特点、优势与中药膏方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借鉴近现代名老中药膏方经验及龙砂医学流派膏方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中药膏方调治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组方原则、组方思路、经验用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理论概括,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理即是运用其药性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从而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对化疗药物阿霉素进行分析,提出阿霉素四气属性为温热,五味属性为辛、苦,升降浮沉属性存在两向性,主要归属心、脾、肾三经。确定阿霉素的性能,对临床肿瘤疾病的具体用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优势的发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09,29(9):923-924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五,占9.1%,无威味。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胆经中药的功效为利胆退黄、截疟、清利胆经之火、瘀、风、湿等内外邪。入胆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占药物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多数中药复方配伍都是关于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中医药理论对配伍规律具有指导作用,其中理论研究占据绝大部分,而关于复方配伍的研究,在药理学、药物效应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增长,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的文献报道开始增多。现今,实验大部分是对药物配伍、以及不同剂量配伍的研究,查找药效增强或减弱,以确定最适宜的药物配伍和剂量配伍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味剂量的变化可能不会导致药效的改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同的剂量配伍将会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复方功效强弱、性质方面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新的化学成分。研究者从中医药理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与药代动力学和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组方配伍的认识与思考,其中有效组分配伍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特点,并论述了从拆方方法、指纹图谱法和现代仪器运用等多种途径揭示中药组方配伍研究中的配伍原则、配伍规律和相关进展。2000年后,实验研究分别在饮片和有效成分,以及体内体外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学科融合进行了研究,随现代科学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挖掘历代中医膏方特点,以中医膏方组方特点、优势与中医膏方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借鉴近现代名老中医膏方经验及龙砂医学流派膏方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调治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膏方的组方原则、组方思路、经验用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据来自近日召开的2008年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上的消息说,用一种名为模糊数学量化描述的方法对中药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进行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中医的科学化与理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关注细胞动态变化和整体联系的现代科学,通过对特定蛋白质组进行大规模全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系统的内在机制。这种重视联系、动态和整体的研究思路与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内涵高度相符。因此,在中药药性研究中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不仅能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认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守正清源,创新发展。通过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中医整体观的联系进行简要概述,着重从中药药性理论溯源及蛋白组学的角度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包括四气、归经、毒性、配伍等的现代化研究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和分析使用有助于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的中药的现状,该研究检索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MAR)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发布的有关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的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配方特点,并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共收集到435种辅助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其中有344...  相似文献   

17.
韩东晖  魏迎春  张宏斌  洪刚  张学策  于军  铁茹 《陕西中医》2011,32(8):1092-1093,1104
目的:观察新中药组方对动物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两侧脱毛的新西兰兔建立深Ⅱ°烫伤模型,其中1组(n=5)一侧敷用新组方,一侧不作处理,进行有效性研究;另1组(n=5)两侧分别敷用新组方和京万红,进行优效性研究。记录创面结痂时间愈合时间和留疤面积,并做组织切片,观察愈合情况。结果:新中药组方可明显缩短创面结痂时间的和愈合时间,且留疤面积较少。结论:新中药组方对烫伤创面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藏药方荆组方方法是藏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许多科学性和独特性,有进一步研究和与中药学相比较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药及复方整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俊岭  李祖伦  付强  肖小河 《中草药》2007,38(1):附2-附4
众所周知,每味中药都由多种成分组成,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更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基于辩证的思想观点,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定量配伍,通过对机体的整合性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特色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20.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