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何首乌肝毒性问题屡有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何首乌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与调控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现有文献及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主要为蒽醌类化学成分、二苯乙烯苷类化学成分、鞣质类化学成分和外源性污染物,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可能与机体药物代谢酶缺陷、特异炎性免疫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等有关。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二苯乙烯苷分解代谢障碍导致其在体内累积可能是何首乌肝毒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致毒机制。可通过建立合理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炮制工艺和实施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等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2.
部分中药对强心苷临床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常用的含强心苷的植物为洋地黄 ,系玄参科植物 ,有紫花洋地黄和毛花洋地黄两种 ,叶为药用部分。其它有康毗毒毛旋花 ,羊角拗 ,黄花夹竹桃和铃兰等。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 ,加强心肌收缩力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最常用 ,最有效的药物。其治疗安全范围较小 ,病人对强心苷的个体差异却很大 ,易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临床使用中医师往往忽视其它中药的强心作用 ,致使合并用药时强心苷的毒性加剧 ,在此 ,阐述部分增加强心苷毒性的中药 ,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 万年青百合科植物 ,其叶根和种子含有强心苷 ,…  相似文献   

3.
<正>雷公藤多苷是采用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部提取物制成的非甾体类免疫抑制剂,对肾病、风湿性疾病、皮肤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哮喘与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因其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自雷公藤多苷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其毒性反应事件报道频繁,其中报道较多的是雷公藤多苷对肝、肾、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损害,其次是对皮肤黏膜和造血系统的损伤。本文整理和分析雷公藤多苷肝脏毒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入血成分的分析研究,探讨雷公藤潜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观察雷公藤多苷临床20倍等效剂量给药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AST和ALT来评价雷公藤多苷造成肝损伤的客观真实性;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在MSE质谱正负模式下,建立雷公藤多苷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其大鼠血清指纹图谱,比较确定雷公藤多苷的入血原型成分。结果:正常组与给药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指标、血清AST和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共鉴定Othosphenic Acid、Triptotriterpenic Acid、Demethylregelin、Wilforlide、Cangoronine 5个原型成分。结论:初步确定了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的入血成分,为其肝毒性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栀子苷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的亚急性肝、肾毒性对比研究,为栀子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组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采用ANIT造模,24 h后灌胃(ig)栀子苷。分别于给药后第7,14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活性,取大鼠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第7,14天栀子苷中、高剂量组TBIL,SCr明显升高(P0.05,P0.01);黄疸模型组大鼠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黄疸模型组比,第7,14天ANIT+栀子苷低、中剂量组AST显著升高(P0.01),ANIT+栀子苷中剂量组TBIL,BUN明显升高(P0.05)。ANIT+栀子苷高剂量组ig 7 d后陆续全部死亡。病理切片显示,栀子苷给药后肝肾组织出现极轻度炎细胞浸润和肾小管嗜碱性变;模型组和ANIT+栀子苷各剂量组动物均出现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并且有随剂量增大病变程度加重的趋势。结论:栀子苷剂量超过180 mg·kg~(-1)(约折合栀子生药量55 g·d~(-1))连续ig给药14 d可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造成肝、肾损伤;且剂量超过60 mg·kg~(-1)时即会加重黄疸模型大鼠已有的肝损伤,随剂量增加病变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7.
呼吸系统受损 引起呼吸系统受损的药物众多,如白消安、环磷酰胺、米法兰、瘤可宁、氯乙亚硝脲、环己亚硝脲、吡葡亚硝脲、博莱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Neocarinos—tatin)、甲氨蝶呤、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阿糖胞苷、甲基苄肼、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鬼臼噻吩甙。  相似文献   

8.
具有生殖毒性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具有生殖毒性的中药毒性成分。方法:通过检索文献,对所记载的具有生殖毒性中药毒性成分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具有生殖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苷类、毒蛋白、动物毒素、酚类和重金属等。结论:应加强中药生殖毒性的宣传,合理使用中药,尽量避免或减少生殖毒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何华  葛志伟  刘雳  王书芳 《中草药》2010,41(6):941-945
目的探讨6种典型的甘草黄酮化合物(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寻找新的抗阿霉素心脏毒性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测试化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心肌细胞H9c2和乳腺癌细胞MCF-7/ADR活力的影响,以及对阿霉素细胞毒性的干预作用。结果 6种甘草黄酮中,只有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具有较强的清除O2-.的能力,同时能明显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甘草苷几乎没有清除O2-.的能力,但也显示一定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既无清除O2.-的能力,也不能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在高浓度时还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结论查耳酮类化合物较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但如果A环的4′-OH位被芹糖-葡萄糖取代,不但会失去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而且可能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黄疸模型大鼠的栀子苷急性肝肾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黄疸模型大鼠的肝肾毒性作用,为栀子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Wistar大鼠1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不同时间组,栀子苷不同时间组,其中模型组和栀子苷组又分为0.5,1,2,4,8,12,24,48,72 h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栀子苷组采用ANIT(60 mg·kg-1)ig一次造模,造模后24 h,栀子苷组灌以栀子苷(1.2 g·kg-1),模型组灌以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模型组及栀子苷组分别在0.5,1,2,4,8,12,24,48,72 h对大鼠眼眶取血,离心获得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取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给予ANIT后,模型组及栀子苷组在8~72 h后ALP,ALT,AST,TBIL肝功能指标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栀子苷组在给予栀子苷48,72 h后血清中各项ALP,ALT,AST,TBIL肝功能指标显著升高(P<0.05,P<0.01),在给药24,48,72 h后BUN,CREA显著升高(P<0.01);光镜下观察,栀子苷组及模型组不同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损伤,其中栀子苷组48,72 h肝脏病理损伤较模型组严重,模型组各时间点肾脏病理检查未见异常,而给药后24~72 h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病理损伤,其中以48 h最为严重。结论:栀子苷对ANIT黄疸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急性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芪总苷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模型大鼠椎间盘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脊髓形态变化的影响,探讨黄芪总苷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10只大鼠除去空白对照组18只外,其余大鼠在颈椎间盘后缘植入BMP复合剂制作CSM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黄芪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和甲钴胺药物组,根据实验设计分别做相应的灌胃处理,严格无菌条件取材后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学变化,检测椎间盘中IL-6、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及黄芪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和甲钴胺药物组内IL-6、TNF-α的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黄芪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和甲钴胺药物组内IL-6、TNF-α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黄芪总苷中剂量组内IL-6、TNF-α的含量低于黄芪总苷高、低剂量组,用药1周后与甲钴胺药物组比较无差异,用药4周后较甲钴胺药物组低(P0.05)。组织HE切片显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黄芪总苷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有差异,黄芪总苷中剂量组和甲钴胺药物组比较有差异。结论:黄芪总苷显著降低了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含量,且存在量效差异;黄芪总苷通过降低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减缓或改善椎间盘的退变,对CSM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中毒是临床常见问题,中药中毒是由药物所含有毒成分引起的.对生物碱类、苷类等中药的中毒机制和炮制减毒原理进行分析,为药物中毒的预防、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芒果苷是否影响遗传物质,并通过口服灌胃给予妊娠期6~15 d致畸敏感期孕期大鼠芒果苷,考察其对妊娠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观察芒果苷是否具有遗传和生殖毒性。方法:采用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啮齿动物骨髓微核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芒果苷的遗传毒性。从妊娠第7天开始,连续10 d,口服灌胃受试药品0.6 mg/(kg·bw)、1.2 mg/(kg·bw)、2.4 mg/(kg·bw),观察其对各组孕鼠妊娠期毒性反应及孕鼠胚胎期各胎鼠生长发育指标致畸变的影响。结果: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中芒果苷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骨髓微核试验中芒果苷各剂量组多染红细胞和正染红细胞比例未低于溶媒对照组的20%,染色体畸变试验中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5%。芒果苷低、中、高3种不同剂量对各孕鼠及孕鼠胚胎期各胎鼠的窝胎数,胚胎形体外观、全身骨骼、各内脏重要脏器等的生长发育指标致畸变检测项目显示为阴性。结论:芒果苷无致突变性,对孕鼠胚胎期胎鼠生长发育指标未见有生殖毒性反应的致畸变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恒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2034-2035
现代关于服用中药导致中毒的报道不时见到,从而有否定中药的趋势,特别在国外,中药受到排斥。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使用,是我们当前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药食同源”,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承认部分中药的确有毒性。古人对中药的毒性也有认识。《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  相似文献   

15.
复方雷公藤多苷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检测复方雷公藤多苷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指标,来判定复方雷公藤多苷和雷公藤多苷二者的毒性大小。同时测定单纯复方中药的最大耐受量,并以此判定复方雷公藤多苷的毒性来源。  相似文献   

16.
甘草苷对四氯化碳肝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选胜  戴德哉 《中草药》2003,34(12):1122-1123
离体肝灌流技术最初由英国生理学家 Trowell于 1 942年创立 ,1 95 1年 Miller等人改进了灌流方法 ,首次以此技术进行了血浆蛋白质合成的研究。近年来 ,离体肝灌流技术得到普遍使用 ,被广泛用于药理毒理学研究 ,适用于研究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肝毒性 [1]。本实验采用离体肝灌流技术 ,通过灌流一定量的 CCl4造成肝脏毒性 ,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甘草苷 ,观察甘草苷对肝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据此分析甘草解毒的物质基础及机制。1 材料1 .1 药品与试剂 :甘草苷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制得 ,经 UV,IR,1H- NMR,13 C- NMR等结构测定与文献报道甘草苷…  相似文献   

17.
化学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副作用比较大,在使用和把握上有一定难度,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熟知药物的毒性,不断积累化疗护理工作经验,制定护理计划,严密观察化疗后病人的反应,同时采取减少毒性反应的措施。一般化学药物可分为细胞毒素、抗代谢药物、抗菌素、激素、其它等五大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基斑蝥胺肾毒性靶器官部位、毒性标志物及对血液、尿液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对SD大鼠大鼠连续4周口服给药60、30、15mg/kg甲基斑蝥胺,于药后28天对大鼠血液生化学、尿液指标、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甲基斑蝥胺连续给药四周后,TP与ALB无明显变化;60、30 mg/kg组BUN、CREA含量显著增加,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血清中MDA含量60、30 mg/kg组显著升高,SOD含量60mg/kg组显著降低,可能主要通过氧化应激的方式损伤肾脏。各剂量组m Alb、KIM-1、clusterin和NAG及AAP指标均明显升高;60、30 mg/kg组肾脏指数明显增大;病理结果显示甲基斑蝥胺60、30 mg/kg组给药28天后见肾小盏粘膜局灶性慢性炎或肾脏组织局灶性慢性炎、肾脏包膜增厚,包膜下少量炎细胞浸润,病变区域见"肾小球集中现象"和极少量肾小球或肾小管纤维化,有明显量效关系,与甲基斑蝥胺连续经口给药直接相关。结论:甲基斑蝥胺具有一定的肾毒性,KIM-1、NAG、AAP等可以做为评价大鼠肾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亦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的方式损伤肾脏。  相似文献   

19.
筛查雷公藤多苷片肝毒性产生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雷公藤多苷片肝毒性提供可能的辅助检测指标和筛查诊断的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空白组大鼠与口服雷公藤多苷片高剂量模型组大鼠代谢指纹谱,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的代谢谱差异,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实验共筛选出20个在模型组中与正常组中差异性较大的代谢物(VIP>1.0),分析鉴定了7个代谢物,分别为6-磷酸葡萄糖胺、溶血磷脂、色氨酸、胍基乙酸、3-吲哚丙酸、可的松和泛醌,其代谢水平的变化表明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磷脂代谢和激素代谢等途径发生紊乱。由此推测雷公藤多苷片致肝损伤可能与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和尿素循环中氨基酸代谢,以及糖代谢异常有关,该研究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雷公藤肝毒性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王亚南 《河南中医》2004,24(12):6-9
毒性就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毒性的影响因素有:品种混乱、炮制不当、配伍不合理、超剂量用药、剂型的变更及病人个体差异等。为了减少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应该针对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合理地使用中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