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10年来,急性脑卒中后抑郁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此做综述如下。1定义和诊断标准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SD)。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急性脑卒中后抑郁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此做综述如下。 1 定义和诊断标准 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S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对162例脑卒中(卒中组)和140例高血压(对照组)患者用Hamilton量表评定抑郁及其临床特点。结果:卒中组脑卒中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者BI指数评分(80±5.5)分,非抑郁者(85±6.7)分(P<0.01)。抑郁者ESS标准评分(62.13±5.6)分,非抑郁者(70.72±8.9)分(P<0.01)。伴语言困难者抑郁发生率高于不伴言语障碍者(P<0.05)。结论:PSD的发生与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伴言语困难者抑郁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聂本刚  喻明  李小刚  杨小芳 《四川医学》2007,28(9):1000-100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的改变及盐酸氟西汀对其治疗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患者,按照1995年脑卒中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分为3组:盐酸氟西汀胶囊抗抑郁治疗组40例(PSD抗抑郁治疗组)、非抗抑郁治疗组40例(PSD非抗抑郁治疗组)、脑卒中组40例(非PSD)。选择40例正常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经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后HAMD评分下降,抑郁症状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Cor,CRH,ACTH含量上升,在抗抑郁治疗后,Cor,CRH、ACTH含量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HPA轴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氟西汀能改善卒中后抑郁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对19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1个月时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分,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分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和非PSD两组。结果卒中后1月时,PSD的发病率在神经功能缺损组中明显高于神经功能正常组;在生活能力依赖组中P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独立生活能力组。结论脑卒中后PSD的发病率在卒中后有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需依赖的患者中较高。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均在30%~70%[13],大多为轻、中度抑郁[4],但它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近年来,脑卒中后抑郁在国内、外均有许多研究,其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有众多的观点,但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脑卒中后抑郁的表现和诊断脑卒中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烦躁、缺乏主动性以及全身疲劳等症状,是脑卒中后的一种情绪障碍;其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无特异性诊断标准,但共同点是脑卒中后并且符合抑郁诊断标准[5],属于继发性抑郁。目前大多参照抑郁的诊断标准,如国际标准(ICD-10)、中国标准(CCMD-3)和美国标准(DSM-IV),其严重程度的判定和定量评估主要依据SDS抑郁量表、MMSE精神状态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自我评价量表,常以后两种较为简单,其内容比较接近,而较常用于临床,但由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而恢复期又常有智能障碍,在抑郁量表的使用上受到限制,这对临床确诊率产生影响。2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其神经解剖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抑郁的发生率约为41%[1]。而抑郁又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心身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消除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998年9月~2000年9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入选标准: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2],并经CT或MRI证实。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3];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5.6…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261例住院并诊断为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评分.结果 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为36.02%,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及病灶部位无明显关系,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密切相关.结论 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184例脑卒中后患者发放抑郁症量表(HAMD),对确定为抑郁患者发放另一量表,调查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及文化程度。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53.8%。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正相关(P<0.01),文化程度与抑郁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失、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文化程度有显著相关。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脑卒中(卒中组)和68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组的抑郁发生率(5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82%)(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LD)量表,抑郁患者(79±4.5),非抑郁患者(85±6.2)(P﹤0.01).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标准,抑郁组(62.05±4.3),非抑郁组(69.20±9.8)(P﹤0.01).伴言语困难者抑郁发生率(88.24%)明显高于不伴言语困难者(50.5%)(P﹤0.05).结论:PSD的发生与日常活动能力(ADL)依赖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伴言语困难者抑郁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的量表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常规抑郁量表的评定难点,采用两种非语言性抑郁量表[卒中后失语抑郁量表(SADQ)和失语抑郁量表(ADRS)]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定,并判断在卒中后抑郁诊断上的信度、效度,评价其是否能满足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方法对90例脑卒中后患者在病情稳定2周后,采用SADQ、ADRS同时对其进行测量,并在首次测量2周后及6周后分别复测,分析其各自的信度、效度;对于无失语的患者同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作为效标依据。结果两种非语言性抑郁量表信度效度均较满意,ADRS在信度上优于SADQ,SADQ在敏感度,尤其在早期对抑郁的敏感度优于ADRS。根据量表的评定结果,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失语的患者。结论 ADRS、SADQ均可作为卒中后抑郁的测评量表,在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抑郁情绪的早期识别上发挥作用,研究中ADRS的信度更好,SADQ在卒中后早期较为敏感,而ADRS在卒中后的亚急性期敏感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前血糖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有否PSD及评估其严重程度,比较各组的PSD发病率和轻、中、重型抑郁比例。结果糖尿病组的PSD发病率和重度抑郁比例均高于非糖尿病对照组,卒中前血糖控制不良者以上两项指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卒中前血糖正常者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患更易发生卒中后抑郁状态,且抑郁程度较为严重。卒中前高血糖是PSD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兰  孙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9):516-516,52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对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之间有明显关系。结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越高,抑郁状态越明显。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有利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与病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以及盐酸舍曲林 (左洛复 )治疗此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了解卒中后抑郁症状、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头CT或MRI检查病损部位 ,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 [结果 ]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1 ) ,且大脑皮质、丘脑、脑干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 (P <0 .0 1 ) ,盐酸舍曲林治疗有效。 [结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与脑卒中病损部位有关 ,盐酸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状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王惠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0):1158-1159
目的:探索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问题。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9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调查,并将SCL-90调查结果与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卒中后抑郁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SSS分值为(37.16±10.93)分,低支持状态占60.59%。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于2010年12月—2012年1月就诊神经内科的中风后抑郁患者98例,进行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经规范化护理后,98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显效60例,好转36例,无明显变化的2例,总有效率97.95%。结论:加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对患者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Y  Xu GQ  Hu XQ  Li K  Chen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9):2768-2771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预测减少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主要干预方式,以指导脑卒中患者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方法选择初次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的住院患者18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疾病特征等。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筛选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结果有否进行康复治疗、卒中前性格、家庭关系、年龄、有无合并症、经济状况等因素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有否进行康复治疗、卒中前性格、家庭关系、年龄、有无合并症、经济状况等因素可较好地预测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量表得分,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对96例诊断为脑卒中的中青年患者进行调查及评分,对梗死灶或出血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46%,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灶的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烟酒嗜好、合并高血压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05)。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应重视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2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280例患者中确诊为卒中后抑郁者62例,将32例接受早期干预治疗的卒中后抑郁者为观察组,30例未接受早期干预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引起脑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病变部位、偏瘫严重程度与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及卒中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后1、3及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MBI评分及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病变部位、偏瘫严重程度是脑卒中患者发现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显著优于未干预者,临床治疗中应给予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血浆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57例、脑卒中无抑郁患者55例,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各组上肢正中神经、下肢胫后神经SSR潜伏期与波幅、血浆DA、5-HT水平以及HAMD评分,以及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组患者的上、下肢SSR潜伏期、波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上、下肢SSR潜伏期均显著高于脑卒中后无抑郁组(均P<0.05);脑卒中后无抑郁组患者的上肢SSR潜伏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上、下肢SSR波幅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浆DA、5-HT水平显著低于脑卒中无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HAMD评分与上、下肢SSR潜伏期呈正相关(均P<0.05),与DA、5-HT呈负相关(均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上、下肢SSR潜伏期与血浆DA、5-HT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正常对照组上肢SSR潜伏期与血浆DA、5-HT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下肢SSR潜伏期与血浆DA呈负相关(P<0.05)。 结论 对SSR、血浆DA、5-HTshui进行检测并将其和HAMD评分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更为严谨、准确地判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可靠的诊断依据提供给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