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应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D),活体动态观察沙土鼠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的细胞外液中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及丹参对它的影响。结果显示:全脑缺血后,细胞外液GSH水平迅速升高(P<0.01),缺血30分钟达高峰为缺血前的5。82倍。再灌注后GSH水平明显降低,于30分钟趋于正常。脑缺血前30分钟给予丹参注射液不影响细胞外液GSH水平。表明脑缺血及再灌注期,GSH反应性增高。GSH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及NMDA受体拮抗剂在脑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鼠脑纹状体区细胞外液半胱氨酸(Cys)含量变化及丹参的影响,探讨Cys对缺血性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应用脑内微透析技术,采用高灵敏度的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沙土鼠前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时,纹状体区细胞外液Cys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30分钟时,细胞外液Cys浓度迅速升高,达缺血前的18倍。再灌注30、60分钟时,分别为缺血前的5倍和2倍,9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缺血前的水平。丹参治疗组脑缺血时细胞外液Cys的含量较对照组低。结论Cys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而丹参可降低Cys水平,从而对缺血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鼠脑纹状体区细胞外液半胱氨酸(Cys)含量变化及丹参的影响,探讨Cys对缺血性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 应用脑内微透析技术,采用高灵敏度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沙土鼠前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时,纹状体区细胞外液Cys的变化。结果前脑缺血30分钟时,细胞外液Cys浓度迅速升高,达缺血前的18倍。再灌注30、60分钟时,分别为缺血前的5倍和2倍,90分钟时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鼠脑纹状体区细胞外液(ECF)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了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ECFDA、NE和5-HT的变化。结果脑缺血10min时ECFDA、NE迅速升高为缺血前的282和914倍,持续整个缺血期,再灌注后迅速下降达缺血前水平。脑缺血期HVA、5-HIAA迅速下降,在缺血30min时达缺血前的45%和52%,再灌注后升高并在再灌注后60min,90min达缺血前的150%、113%。结论单胺类介质代谢紊乱参与了缺血性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5.
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再通的方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ATPase的活性,观察了有机锗─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CG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组织中MDA水平,明显保护SOD、GSH─Px、Na+K+─ATPase及Ca2+─AT─Pase活性。表明CG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钙平衡紊乱、氧自由基代谢异常以及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VO),观察假手术组、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生理盐水(NS)处理组(NS组)和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GM1处理组(GM1组)的脑海马组织线粒体钙(MCa)、钙调素(CaM)、丙二醛(MDA)及海马CA1区病理改变。结果 NS组海马组织MCa  相似文献   

7.
动态观察脑缺血及再灌注时鼠脑细胞外液中腺苷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以及巴曲酶对此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四血管结扎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微透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在缺血及再灌注时各时间点脑细胞外液中腺苷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对照组的腺苷、肌苷(Ino)、次黄嘌呤(Hyp)、黄嘌呤(Xan)在缺血和再灌注后的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腺苷出现2个高峰,分别在缺血后20分钟及再灌注15分钟时,到再灌注60分钟又回落到接近基础灌流水平。Ino、Hyp及Xan只在再灌注30分钟时出现1个高峰,到再灌注60分钟仍滞留在较高水平。巴曲酶组腺苷、Ino、Hyp及Xan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同,但升高的幅度低于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腺苷的水平明显升高,呈现缺血及再灌注时的2个高峰。腺苷代谢产物的升高时间略滞后,仅在再灌注30分钟时达峰值。巴曲酶可抑制腺苷及其代谢产物的升高,可能与其减轻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钙平衡紊乱、氧自由基代谢异常以及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VO),观察假手术组、脑缺血30 分钟再灌注60 分钟生理盐水(NS)处理组(NS组)和缺血30 分钟再灌注60 分钟GM1 处理组(GM1 组)的脑海马组织线粒体钙(MCa)、钙调素(CaM)、丙二醛(MDA)及海马CA1 区病理改变。结果 NS组海马组织MCa、CaM、MDA含量显著升高(P< 0.01),海马CA1 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缺血损伤性改变,而GM1 组较NS组生化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结论 GM1 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中钙平衡紊乱和氧自由基代谢异常,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全脑缺血模型(缺血2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动物随机分为预缺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预缺血组给予两次(各2分钟)缺血预处理(间隔48小时)。用氧电极法测定呼吸功能和呼吸链的氧化酶(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结果 缺血模型组动物的呼吸控制率、磷氧比及氧化磷酸化效率均较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机理。方法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结合高灵敏度的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手段(HPLC-ED),测定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的纹状体细胞外液(ECF)的DA、5-HT和NE及其代谢产物(5-HIAA)和HVA的变化和巴曲酶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时,ECFDA、NE及5-HT明显升高,巴曲酶能显著地降低脑缺血时ECFDA及再灌注时ECFHVA和5-HIAA的水平。结论巴曲酶影响单胺神经递质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机理。方法 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结合高灵敏度的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手段(HPLC-ED),测定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的纹状体细胞外液(ECF)的DA、5-HT和NE及其代谢产物(5-HIAA)和HVA的变化和巴曲酶的影响。结果 显示脑缺血时,ECF DA、NE及5-HT明显升高,巴曲酶能显著地降低脑缺血时ECF DA及再灌注时ECF HVA和5  相似文献   

12.
氯喹,SOD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氯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用4血管阻断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30min后再恢复双侧颈总动脉血流30min,此时大鼠脑组织磷脂酶A(PLA)活性和内皮素(ET)、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显著增高,而SOD活性和维生素E(VitE)含量明显降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和血脑屏障明显损害。预防用氯喹或SOD治疗,部分抑制了LPO、ET含量的增高和SOD活性下降,明显减轻脑神经细胞和血脑屏障损伤程度;但对VitE含量都无明显影响。氯喹、SOD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缺血和再灌注期间的羟自由基变化及氯胺酮对其影响。方法 制作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10分钟,再灌流60分钟,分为手术组、缺血组、血再灌流组和氯胺酮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纹状体和海马羟自由基(OH)三磷酸腺苷(ATP)和多巴胺(DA)含量。结果 海马二羟基苯(2,3-DHBA)一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2,3-DHBA的含量高于缺血组;脑缺血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4.
大鼠全脑缺血后脑内热休克蛋白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全脑缺血后脑内热休克蛋白的分布研究张荣周范民周良辅吕传真李宽严笪翠娣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对缺血、中毒等应激反应敏感而可靠的标记。我们通过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初步研究了HSP70于再灌注后在不同神经元中的分布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5.
全脑缺血再灌流PRL、GH.β—EP与CNS超微结构应变效应实验研究陈曼娥,蒋晓江,王景周采用我科自行设计建立的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动物模型[1],立足急性全脑缺血及再灌流特定条件下,动物血及脑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β-内啡肽(β-EP)...  相似文献   

16.
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Smith等的方法制备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10分钟后,再灌注6小时缺血前脑OH、GSSG及GSSG/总GSH比值明显增高;海马区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轻度坏死;海马CA1区细胞计数显示存活细胞明显减少。巴曲酶(1.6BU/kg)可明显地逆转上述氧应激状态,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比缺血组明显增多。巴曲酶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缓解氧自由基损伤的结果,似乎不是诱导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鼠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以及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位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后对线粒体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分钟再开放,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4只鼠),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注1、3、6、24、48小时线粒体呼吸3、4态,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比(P/O比值),评价线粒体呼吸功能(MRF);并观察不同时间给予LNNA后MRF的改变。结果脑缺血30分钟MRF受抑制,RCR特别是呼吸3态明显下降;再灌注早期MRF有所恢复,呼吸3态升高,而再灌注后期呼吸4态明显上升,RCR再次下降。再灌注1小时后给予LNNA可降低呼吸4态,RCR高于再灌注对照组;再灌注时给予LNNA对MRF无影响。结论再灌注后MRF进一步受损,无效耗氧增加,内源性一氧化氮的过量产生对线粒体具有毒性效应,且于再灌注1~2小时后出现;LNNA对再灌注后MRF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鼠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以及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位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后对线粒体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分钟再开放,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4只鼠)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注1,3,6,24,48小时线粒体呼吸3,4态,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化(P/O比值)评价线粒体呼吸功能(MRF);并观察不同时间给予LNNA后MRF的改  相似文献   

19.
东菱克栓酶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本文采用Pullsinelli的4VO方法制作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动动物模型,采用TBA法、DTNB直接法测定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后48h海马区的过氧化脂质(LPO)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计量病理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及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其含量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菱克栓酶可降低海马区LPO含量(P〈0.01),使GSH-Px活性上升(P〈0.01)。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HSP70的表达和bFGF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意义及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HSP70的表达以及在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对其影响。结果缺血2小时再灌流0小时即可见HSP70表达,至24小时达高峰。bFGF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于6~48小时各组可见HSP70表达增高(P〈0.05)。结论脑缺血诱导HSP70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