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诱导血管生成等功能。VEGF及其受体(VEGFRs)在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最近国外学者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固相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的VEGF及VEGFRs进行了测定及分析,认为VEGF及VEGFRs与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复发及预后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淋巴瘤的发生、分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8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儿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患儿(P〈0.01);缓解者较治疔前明显降低(P〈0.01);B组高于A组(P〈0.01);HL与NHL的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动态监测VEGF对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凋亡基因Bcl-2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与临床危险分级和早期治疗反应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骨髓细胞VEGF和Bcl-2基因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危险分级及不同的早期治疗反应的ALL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Bcl-2在ALL患者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4917,3.2558Pa〈0.01;二者呈正相关(r=0.457P〈0.01)。VEGF、Bcl-2在高危组(HR)、中危组(MR)、标危组(SR)中的表达化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F=11.570,4.558,4.574,3.013Pa〈0.05);治疗反应好与反应差化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1.957,2.798,3.565,2.375Pa〈0.05);化疗前后组内比较,反应好组有显著性差异(t=1.8038,1.7309Pa〈0.05),反应差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1.3798、1.1875Pa〉0.05);二者均低表达者与均高表达者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和Bcl-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分级一致,二者以不同机制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预后判断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AL患儿骨髓细胞PCNA和VEGF表达,比较不同类型白血病、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治疗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15例非白血病患者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PCNA、VEGF在AL患儿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59,6.67 P均<0.05);PCNA在初治ALL中表达显著高于ANLL(t=2.681 P<0.05),VEGF表达无差异(t=0.970 P>0.05);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缓解组与未缓解组两者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PCNA和VEGF在儿童AL中存在高表达,以不同机制参与AL发生、发展,与疾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病毒性脑炎(VE)是脑实质广泛受损的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VE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该研究通过测定VE患儿脑脊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VCAM-1在V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对VE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VE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中VEGF和VCAM-1的水平。结果:VEGF,VCAM-1水平在VE急性期与恢复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重度组患儿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与轻度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VE各组脑脊液中VEGF与VCAM-1水平均具有明显相关性。VE患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越大,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尤以蛋白含量在0.4 g/L~1.0 g/L明显,与蛋白含量<0.4 g/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患儿脑脊液中细胞数越多,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但却不具有明显相关性。VE组患儿抽搐次数、EEG改变与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头MRI改变严重者,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增高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VEGF,VCAM-1可能参与VE的发病机制,对VE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蛋白尿的关系及其在不同病理类型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PNS蛋白尿的可能发生机制及导致肾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与NS组患儿血清TGF—β1、VEGF水平,比较两指标与蛋白尿、肾病不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PNS与正常肾组织中TGF—β1、VEGF的蛋白表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①蛋白尿阳性NS组,其血清TGF—β1、VEGF水平均分别较对照组和蛋白尿阴性组显著增高(P〈0.05),两指标间呈正相关(r=0.4305)。②在不同病理类型中,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FSGS)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微小病变型肾病(MCNS)组、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MSPGN)组及对照组(P〈0.01)。③FSGS及MSPGN组血清VEGF水平较MCNS组与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④TGF-β1、VEGF在病变肾组织中阳性表达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TGF—β1的蛋白表达强度在MCNS、MSPGN、膜性肾病(MN)、FSGS4组中呈逐渐增强趋势,其中FSGS组TGF—β1表达较无纤维化组明显增强(P〈0.05);而VEGF蛋白表达强度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以及有无间质纤维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血清TGF—β1、VEGF水平与PNS蛋白尿的产生有关,且与肾脏病理损害类型有关;②NS患儿肾组织均存在TGF-β1、VEGF蛋白表达增强,尤以TGF—β1表达增强为著,且表达强度可能与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儿肾母细胞瘤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小儿肾母细胞瘤p16基因启动子区有无甲基化及有甲基化者与组织类型和预后之间关系。方法:20例肾母细胞瘤(5例肾组织作对照)进行甲基化观察,使用三种内切酶分别为FnuDⅡ、SacⅡ、HpaⅡ。结果:肿瘤组有6例出现甲基化(对照组无甲基化),除1例属于预后良好型(FH)之外,余5例均属预后不良型(UH)。甲基化与组织类型有关。随访结果有甲基化病例(UH组),1例术后1.5年死亡,1例术后半年复发,证明甲基化影响着预后。结论:肾母细胞瘤p16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甲基化者属于组织预后不良类型者多。  相似文献   

8.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血管再生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最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在过敏性紫癜(HSP)儿童表达的意义。方法HSP患儿58例。其中急性期30例,缓解期28例。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血浆VEGF、sVCAM-1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HSP急性期患儿血浆VEGF、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a〈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0.939P〈0.001)。结论VEGF、sVCAM-1可能参与HSP发病过程,对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以及血管新生情况,探讨HIBD时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与血管新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17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n=88)和对照组(n=88),两组分别在缺氧缺血(HI)后0、4、8、12、24、48、72h及7、14、21、28d(每个时间点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正常7日龄Wistar大鼠于脑组织多种细胞的胞浆中可见VEGF表达,9日龄时达高峰;HIBD后VEGF蛋白于HI后4h表达逐渐增加,于48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并且于HI后4h~14d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正常新生大鼠脑皮质中新生毛细血管数各时间点平均为3~8条/HP;而实验组于HI后3~28d的新生血管数为10~12条/HP,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并于HI后4~72hVEGF表达程度与新血管形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28,P〈0.05)。结论正常7~35日龄新生大鼠脑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VEGF蛋白表达。HI可诱导VEGF表达增加:VEGF参与了HIRD后腩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母细胞瘤的血管形成及影响因素,探讨化疗对神经母细胞瘤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35例小儿实体肿瘤年龄7月-12岁,分神经母细胞瘤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情况,并行图象分析。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血管密度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高(P<0.05);VEGF和FLT-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有高表达,二者均与临床分期和分类有关;并可受化疗的抑制(P<0.05)。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生长具有血管依赖性,化疗可抑制血管形成,控制肿瘤血管形成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中VEGF、ET-1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其与HSPN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检测58例HSPN患儿血中VEGF和ET-1的浓度,对其肾病理与肾血管损害进行半定量评分;另设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HSPN患儿在轻到中度肾损害时,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肾损害时,则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VEGF浓度随着血管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P均〈0.01)。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着肾血管与肾病理损害的加重而递增(P均〈0.01);血清VEGF与肾病理损害、血管损害及血浆ET-1明显负相关(P均〈0.01);ET-1与肾病理损害和血管损害明显正相关(P均〈0.01)。结论 VEGF和ET-1在儿童HSPN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血VEGF和ET-1浓度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价HSPN患儿肾组织及肾血管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在小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石蜡标本来自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的临床病例,术前未行其他治疗,并选取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组织(肝母细胞瘤20例),其他肝脏良性肿瘤组织(结节样增生10例,错构瘤10例)及IHHE瘤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选取良性肿瘤术中切取部分肝脏组织。组织切片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兔抗VEGF和CD34相关抗原标记;计算出VEGF表达阳性率,CD34相关抗原抗体检测出肿瘤间质血管,分析其表达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VEGF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率为90.0%(18/20),在良性肿瘤组中表达阳性率为10.0%(2/20);VEGF在正常肝组织、瘤旁组织中呈低水平、稳定表达,染色浅,而在IHHE肿瘤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在肝母细胞瘤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CD34在已知正常肝组织肝窦处未见阳性表达;在IHHE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14/14),肝母细胞瘤为90.0%(18/20),肝脏良性肿瘤为15.0%(3/20),瘤旁组织未见表达。MVD在IHE,肝母细胞瘤组,良性肿瘤组及瘤旁组织分别为31.55±4.86,29.75±5.56,11.23±3.97。结论 IHHE中,高表达CD34,低表达VEGF,表明其不是单纯的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很有可能是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混合体。IHE增殖期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促进肿瘤退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RT-PCR方法研究Survivin及VEGF在52例肾母细胞瘤组织,47例瘤旁组织及8例肾组织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率为61.5%(32/52),RT-PCR阳性率为67.3%(35/52);47例瘤旁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率为4.3%(2/47),RT-PCR阳性率为6.4%(3/47);肾组织中未见表达。52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率为75.0%(39/52),RT-PCR阳性率为71.2%(37/52);47例瘤旁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率为19.1%(9/47),RT-PCR阳性率为23.4%(11/47);肾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率为12.5%(1/8),RT-PCR阳性率为25.0%(2/8)。另外,Survivin及VEGF在不良组织型肾母细胞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表达均明显增高。Survivin及VEGF阳性者2年存活率均低于其表达阴性者。结论Survivin,VEGF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有关,其与肿瘤血管的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稳定性密切相关,进而影响肿瘤的侵袭力。其检测有利于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其预后情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肾母细胞瘤中Stat3HIF-1α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因子(T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3例ALL患儿血浆VEGF及TF在不同组别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ALL初治患儿在治疗前血浆VEGF,TF含量明显增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血浆VEGF及TF的含量与缓解组化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未缓解组化疗后血浆VEGF和TF的含量无明显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明显高于缓解组治疗后患者和对照组(均P<0.01)。血浆VEGF和TF在ALL患儿治疗前后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之间其差别具有显著性(均P<0.05)。高危组治疗后血浆VEGF和TF水平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LL初治患儿治疗前血浆VEGF与TF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r=0.50, P<0.01)。结论:VEGF,TF可作为了解ALL病情、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26-528]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63例VVS患儿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年龄6~19岁,平均(11.57±2.89)岁。其中血管抑制型32例、混合型、心脏抑制型31例,服用口服补液盐者14例、美托洛尔13例、盐酸米多君36例。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1±12)个月。分析采用不同治疗的不同血流动学类型VVS患儿3个月内复发情况,评价短期疗效;以复发为终点事件,作Kaplan-Meier曲线,比较VVS患儿应用不同治疗的长期疗效。结果 以上3种治疗药物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VVS患儿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VVS患儿接受口服补液盐或美托洛尔治疗后,长期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盐酸米多君对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VVS的疗效优于血管抑制型(P < 0.01)。结论 口服补液盐、美托洛尔或盐酸米多君均适于VVS患儿的治疗,与VVS血管抑制型患儿相比,盐酸米多君对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患儿的长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肺发育不良中肺动脉高压(D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量化指标,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CDH胎肺中的表达及在CDH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VEGF和CDH肺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Nitrofen诱导CDH模型胎鼠并分组:Dex组予以产前Dex治疗,CDH组未给予Dex,另取正常胎鼠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学测量、肺蛋白含量检测等方法,测定出平均肺泡面积、平均肺泡间隔厚度、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动脉中膜厚度占外径比(MT%)、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WA%)、管腔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LA%)、左肺与体重比、左肺蛋白含量与体重比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胎肺中VEGF的表达及相对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H组胎肺显著发育不良,包括肺微小动脉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减少、MT%增大、WA%增大,LA%减小(均P〈0.05);另外VEGF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DH组相比,Dex组胎肺发育明显改善,表现为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增加、动脉中膜厚度占外径比减小、管腔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增大(均P〈0.05);但VEGF mRNA及蛋白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VEGF在CDH胎肺中的表达增高可能是CDH肺发育不良形成机制之一;产前地塞米松治疗可明显改善肺微小动脉结构异常及肺发育不良,但未发现对VEGF的表达有影响,提示Dex可能并非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而发挥改善肺动脉高压及肺发育不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氧浓度波动致新生大鼠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血氧浓度波动所致新生大鼠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模型,进一步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机制。方法208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氧气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RT-PCR技术,观察生后14、18、25d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Flk-1(VEGFR-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且在氧气暴露后4d,取幼鼠眼球进行视网膜铺片以及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情况。结果(1)氧气组18d幼鼠视网膜无血管面积明显大于空气组(P〈0.05),且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多于空气组(P〈0.05),表明模型建立成功。(2)氧气组视网膜VEGF及Flk-1在14、18d时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在25d时阳性表达明显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VEGF及Flk-1在18d时表达最强,与14及25d比较,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氧气组视网膜组织VEGF mRNA及Flk-1 mRNA表达水平在14d、18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5d时氧气组VEGF mRNA及Flk-1 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血氧浓度的波动可导致新生大鼠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组织中VEGF及Flk-1表达明显增强。本研究还提出,ROP视网膜血管增生过程中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即VEGF与Flk-1的上调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并几乎参与体内各种疾病过程。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毛细血管渗漏现象和产生大量VEGF,血浆VEGF水平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相关。推测在脓毒症早期VEGF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加重炎症反应;慢性期在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中起积极作用。VEGF和其受体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向,以降低脓毒症相关的毛细血管渗漏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