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KD)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监测比较KD组和对照组、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的D-二聚体、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指标变化,并比较冠状动脉病变(CAD)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D)急性期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的D-二聚体、ESR、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3、2.37、1.66,P均〈0.05);与KD组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8、23.35、1.98,P均〈0.05)。CAD组的KD急性期、恢复期患儿D-二聚体水平高于N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8、2.09,P均〈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KD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儿童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52例KD患儿、4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与NCA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在KD患儿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纤溶异常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并发症具有很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5.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KD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该病有增多趋势,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40例KD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127(37.4%)例,进行临床诊治及随访分析。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诊断,典型病例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病例极易误诊,诊疗不及时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CAL),即冠状动脉扩张(CAD)、冠状动脉瘤(CAA)、冠状动脉狭窄等.目前KD已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为此,就本院2000年9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4例不典型KD患儿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罕见的血管炎症综合征,常见于婴幼儿,亦可见于学龄前儿童,男多于女。多数KD轻症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则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等后遗症。冠状动脉损伤是KD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对KD患儿心肌的短期及长期结局均有重大的影响,严重者可以导致心功能减低,甚至心肌梗死和猝死。超声能早期诊断、有效评估其引起的心血管功能损伤,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幼儿,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以及基因易感性有关。KD的心脏损害靶点为冠状动脉,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oron aryartery lesion,CAL)的机率为15%~25%,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K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甚至猝死。现对11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以便能预测或早期发现该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1]上海地区1998至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内发病率为16.18/10万~36.18/10万;其心血管损害的发生率为25.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占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占10%.因此该病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目前IVIG具体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许多争议,现就本院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40例川崎病患者,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82例KD患儿,检测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KD患儿在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将KD组再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n=31)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n=51)。结果治疗前,KD患儿TC、ApoA1、HDL-C降低,TG、LDL-C升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CAL组较NCAL组变化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C和ApoB100水平KD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NCAL组与CAL组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TC、TG、HDL-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而CAL组仅T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结论 KD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TC、TG、HDL-C、LDL-C、ApoA1与冠状动脉的损害有关,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平 《华西医学》2006,21(1):78-79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住院治疗的141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141例中113例(80·1%)为典型KD,28例(19·9%)为非典型KD。非典型KD组平均年龄1·33±1·65岁,较典型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率为100%,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组在病程8·9±6·8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天数为l5·3±6·6d,均较典型组的7·1±2·8d、11·5±5·7d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CAD大多数于3~6个月恢复正常。CAA于1年至2年恢复正常。结论:非典型KD更多见于小年龄的婴幼儿,非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是发达国家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自从1991年起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2g/kg单次输注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成为急性期KD标准疗法。此法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效率可达95%,但仍有10%~30%病例对IVGG无反应,其中高达48.6%的患儿可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为此,作近5年内对12例IVGG无反应型KD患采用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SL)治疗.取得轮好魏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伴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K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甚至猝死[2].现对11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以便能预测或早期发现该并发症,采取更好的措施,预防及减轻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 总结我院2000年10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不完全KD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典型病例比较.结果 不完全KD发生率婴幼儿较高.不完全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较典型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肛周充血脱屑发生率38.7%,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发生率29.0%,为较特征性表现.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组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率51.1%,典型组为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0d内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球蛋白(IVIG)可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不完全KD多累及小婴儿,较典型KD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损.诊断中应注意临床诊断指标以外的症状体征,其中肛周充血脱屑和卡斑处红斑可作为川崎病诊断的支持依据,结合实验室检查异常和及时应用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栓出可做出及时诊断.发病10d内应用大剂量IVIG可减轻冠脉病变程度,取得较好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的变化,探讨其在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将32例初发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VEGF及ES的水平,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分析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VEGF及ES水平明均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血清VEGF、ES水平及VEGF/ES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VEGF及ES可能参与KD患儿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并且对于评估KD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 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疾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因本病可致患儿猝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近年有增多的趋势,且年龄已超出婴幼儿。典型KD的诊断已不困难,而对不典型KD(或称不全性KD)临床容易误诊。典型症状发生的时间往往超过10d,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而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控制冠状动脉病变(CAD)的最佳时间在发病10d之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间65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完全KD与典型KD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18.5%)明显高于典型KD(7.5%)。结论:不完全KDCAL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