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方法】在显微镜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肿瘤全切有9例(其中肿瘤直径小于3cm均全切,且无功能障碍),次全切3例。术后随访8~36个月,颞叶脑内小血肿2例,3例出现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均恢复良好。【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平面以上、直径小于3cm的岩斜肿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暴露,易于掌握,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脑膜瘤是这一部位最常见的肿瘤,这一部位脑膜瘤往往体积巨大,而且由于此部位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因此肿瘤全切除率低,手术后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如何根据肿瘤的位置及血供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术中操作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中斜坡型肿瘤:早年多选用颞下入路,由于岩骨嵴的遮挡,不易达到全切。后来又尝试乙状窦前入路,近年来,我们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颅神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2例,动眼神经损伤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尿崩症1例。4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鼻饲1~2周后逐渐恢复。无手术死亡。对症治疗后均在随访的24个月内基本痊愈。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具有路径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提高患者术后及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切除蝶-岩斜区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蝶-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24例,神经鞘瘤8例,表皮样囊肿4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19例、乙状窦前入路15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29例(29/36,80.56%),次全切除7例(7/36,19.44%),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乙状窦前人路15例,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局部脑脊液滞留3例、脑脊液外漏合并感染1例.结论 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切除蝶-岩斜区肿瘤,有利于降低脑神经损伤、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目前治疗此类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临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显著好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前岩骨硬膜外入路以及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患者并发颅内感染(14.89%)和听神经麻痹(17.02%)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并发皮下积液(12.50%)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并发复视(15.38%)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位置的岩斜区肿瘤选用适合的手术入路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临床手术入路中临床效果最为显著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经验和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和手术证实岩斜区脑膜瘤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上斜坡向幕上发展者采用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5例,中下斜坡向幕下发展者采用幕下经乙状窦入路50例,上斜坡向岩尖及海绵窦发展者采用颞下小脑幕岩骨入路5例。【结果】90例93次手术,其中术后再出血第二次手术3例,肿瘤镜下全切除72例(80.0%),次全切除11例(12.2%),大部分切除7例(7.8%)。临床痊愈恢复正常工作70例,生活需要照顾18例,死亡2例。【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加强术后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有助于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除,减少死亡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手术入路,其中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5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2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21例(64%),大部切除12例(36%),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17/33).结论 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使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肿瘤全切除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并且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行脑膜瘤切除术的6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小脑幕入路组(n=18)、经乙状窦后入路组(n=17)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n=27),术后72 h采用MRI增强扫描评估3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72 h,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达到77.78%,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但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3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术后1、3、6个月3组KP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随访10个月到4年,3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第2、3年经小脑幕入路组出现2例(11.11%)肿瘤复发,术后第3年经乙状窦后入路组出现2例(17.65%)肿瘤复发,术后第4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出现1例(3.70%)肿瘤复发,复发率为8.06%(5/6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根治性切除率较高,术后神经损伤恢复显著、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复发率较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王晓澍  游潮  杨咏波  贺民 《华西医学》2005,20(3):511-512
目的:提高岩骨-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颞下,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3种入路。结果:9例全切,3例次全切,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增加手术空间和病变暴露,肿瘤较大时应先作囊内切除,以获得手术空间,严格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界面分离肿瘤边界,对于与脑干粘连严重者,不必强求全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骑跨颅中、后窝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5例、经岩乙状窦前入路4例,以这两种入路术后面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例数为指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颅内感染、无手术死亡,术前颅神经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48个月,次全切除患者术后24个月复发;两种入路术后面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入路各有特点,术后面神经损伤、脑脊液漏与入路本身无关,主要取决于术者扎实的显微手术基本功和丰富的显微手术经验;选择入路时,应根据肿瘤的特点及患者的体质综合分析,遵循个体化、微侵袭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20侧)头部标本灌注后行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个体化3D-DM.定位Day菱形区后测量相关解剖结构距离.在3D-DM辅助下通过颞下入路对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进行内镜解剖.并对尸颅解剖与3D-DM相关视野及测量进行比较.结果:3D-DM图像清晰逼真,其入路相关测量与尸颅解剖测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通过棘孔、卵圆孔、弓状隆起、膝状神经节、锤骨、咽鼓管、岩浅大神经等组合标志准确定位内听道.颞下锁孔入路通过磨除岩尖骨质可以充分暴露中上斜坡结构.结论:3D-DM可以术前模拟岩尖磨除,提高术中岩尖磨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组合解剖标志可提高术中定位内听道口的准确性.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上斜坡结构.  相似文献   

12.
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凯  游超  韩林  郭东生  鲍文公  雷霆  李龄 《中国康复》2007,22(3):191-19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胆脂瘤25例,其中单纯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17例,另8例生长累及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肿瘤可见部分,再用神经内镜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对于术后仍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则尽早配合康复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21例(84%),部分改善4例(16%)。术后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经配合理疗和针刺后恢复较好。结论: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经天幕入路Galen静脉显露满意;幕下小脑上入路Galen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大脑内静脉显露差。经枕经天幕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游离缘水平以上的结构;幕下小脑上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裂孔后方空闰的下半部分。经枕经天幕入路当体位放在3/4俯卧位术侧朝下时,枕极牵开较易,暴露松果体区、中脑和接近三脑室后部都较方便。坐位时处理小脑上表面时比较方便。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结论:经枕经天幕入路可用于主体主要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上半部的病变,同时也适用于部分延伸至下半部分的病变,对于累及小脑前上部和四叠体的病变也适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主要适用于那些位于中线且完全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下半部分、侵及四叠体和小脑前上部的病变。对于两种入路均可选择的病变,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经枕经天幕入路。3/4俯卧位术侧朝下体位是适合经枕经天幕入路的较好体位;坐位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头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架是显微外科手术床的重要附件[1]。头架的应用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特别是为颅底和后颅窝病变的手术在体位上提供了极大方便,而成为手术室常用和话备设备。我科自1996年7月以来,应用头架固定行颅脑手术35例。现就应用中的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自1996年7月~1997年4月,应用头架固定行颅脑手术35例。男性患者对例,女性患者12冽,年龄为23~58岁。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侧卧翼点入路手术4例;侧卧顶枕枕下经小脑幕入路6例;侧卧后颅凹正中入路5冽,侧卧桥小脑角入路2例,侧卧额颞颞下入路4例;侧卧领枕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仰卧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前岩骨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前、中颞部骨瓣开颅达中颅底水平 ,磨除颧弓上半部 ,从中颅底剥离并抬起硬脑膜显露Kawase三角。完成岩尖磨除后 ,硬脑膜内前颞下入路“T”形切开天幕 ,可充分显露并切除位于上、中斜坡、中脑和上桥脑腹侧的病变。结果 手术中病变显露满意 ,肿瘤全切除 5例( 83 3 % ) ,手术后仅 1例出现新增动眼神经麻痹 ( 16 7% )。结论 改良的前岩骨入路对岩斜区和脑干腹侧病变的显露 ,明显优于经典的Kawase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总结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技术要点,为三叉神经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在20侧中7侧三叉神经有血管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4侧(20.0%)、小脑前下动脉1侧(5.0%)及岩静脉1侧(5.0%);手术资料: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小脑角区,主要有小脑上动脉135例(67.5%),小脑前下动脉18例(9.0%),岩静脉11例(5.5%)等。结论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尤其桥小脑角区的充分暴露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施辉  周辉  李爱民  江伟  孙勇 《临床医学》2011,31(5):8-10,128
目的通过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指导临床显微切除环池和脚池周围,尤其环池后上部的病变,并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方法本项目通过对10例(20侧)国人成人湿颅标本进行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的研究,了解该入路的脉络裂、海马旁回、穹窿带、丘脑等脑组织结构和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滑车神经等结构,以及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一定的测量观察。结果①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可在不牵拉颞叶基底面的前提下很好的暴露环池上部。此入路较颞下入路,手术路径明显缩短,且避免了颞下入路颞叶牵拉对Labbé静脉和颞叶的损伤;避免了对视束的损伤风险。②经颞中回是到颞角最直、最短的路径;经岛叶-脉络膜入路避免了对颞叶的过度牵拉,但对颞干的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学缺陷。③颞下入路能很好的显露环池下部结构,不需在颞叶做皮质切口,但其不适合环池上部病变。Labbé静脉损伤、牵拉颞叶,有颞叶挫伤、静脉梗死或挫伤性血肿的危险。结论经侧脑室颞角脉络裂入路能够较好地暴露环池周围病变,在认真考虑肿瘤正确位置、与Labbé静脉等结构的关系后,可以达到手术损伤最小化、术野暴露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较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不同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48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经枕小脑幕切开(Poppen)入路31例,幕下小脑上(Krause)入路8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6例,经胼胝体后部(Dandy)入路2例,颞部侧脑室三角部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40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8例未全切者及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病变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5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分流术,偏盲1例,死亡2例,随访6个月~6年,KPS大于80分者约43例。结论: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全切率高、死亡率低,合理的入路及体位,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Poppen入路和Krause入路是符合微创理念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施行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 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42例采用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5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均进行术前、术后头颅CT及颅内压的监测;对幸存者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按GOS预后标准评价,并对其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 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病例组疗效优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组(P<0.05).结论 小脑幕切迹疝施行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可迅速解除脑受压、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包纯纯  曹茜  叶瑶  林卫红 《护理研究》2006,20(27):2485-2486
第三脑室的肿瘤手术一般需要采用枕部小脑幕入路,由于手术时间长,操作空间狭小,对手术体位的摆放要求甚高。既要充分暴露视野便于医生的手术操作,又要保护病人的神经、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还要有利于麻醉师观察病人,避免病人神经、血管及各部位肌肉的损伤。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1]。为了观察侧卧位和侧俯卧位,对采用枕部小脑幕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手术病人的影响,对32例采用枕部小脑幕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病人,采用侧卧位和侧俯卧位2种手术的体位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