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门市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疟疾发病趋势和分布特点,掌握荆门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近2 0年的发病趋势进行曲线拟合,分析1997~2 0 0 3年的病例分布特点。结果 荆门市近二十年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拟合指数曲线为Y =10 2 .6 370 - 0 .0 84 6 x,发病数处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1至第7位。有较强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为5月14日至9月2 9日。嗜人按蚊区的发病率高于中华按蚊区,农民和中小学生占病例数的85 .90 %。结论 落实既往各项抗疟措施,发病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防蚊灭蚊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应从5月1日起实施,持续至9月中旬;要加强现症病人的管理,提高八日根治效果;抗疟重点地区是农村,重点人群是农民和中小学生;要加强监测力度,防止疟疾暴发或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宁市疟疾流行现状,探讨疟疾防制策略。方法收集海宁市2000-2007年疟疾疫情报告、监测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年间海宁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8例,输入性病例14例,占77.8%(14/18);以高疫区青壮年打工者为主要发病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结论疟疾疫情有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应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并以流动人口监测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3-2012 年上海市疟疾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3-2012 年上海市疟疾疫情资料, 对疟疾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分析消除疟疾启动前(2003-2008 年)、试点阶段(2009-2010 年)和消除阶段(2011-2012 年)的疟疾流行特征。结果 2003-2012 年上海市共有疟疾936 例, 其中间日疟616 例, 恶性疟110 例, 其他疟疾210 例, 年发病率均低于1/10 万, 2010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恶性疟病例数逐渐增多。消除疟疾启动前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消除疟疾试点阶段发病高峰期缩短、峰值降低, 消除疟疾阶段疟疾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期(χ2=37.36, P<0.001)。在所有的疟疾病例中输入性病例占82.80%, 本地感染病例占11.43%, 感染地不详者占5.77%。随着消除疟疾工作的启动和推进, 上海市疟疾疫情由国外输入比例增加、国内输入比例减少, 感染地不详和本地感染病例逐步消除, 至2012 年上海市疟疾疫情均为国外输入, 2011 年起无感染地不详病例, 2009 年起上海市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 上海市疟疾年发病率逐年降低, 已连续4年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 但国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对疟疾疫情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市共发生疟疾105例,其中恶性疟91例、卵形疟6例、间日疟4例及三日疟4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及赣榆县。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结论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疟疾防控重点,为了做好疟疾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出、回国人员信息交流,开展流动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治疗和监测疟疾病例,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文登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为非稳定性疟区。在1965年和1971年曾出现两次疟疾流行,发病率高达69.56/10万和101.69/10万。1980~2003年共发病85例。为探讨灭疟后期胶东半岛地区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措施效果,现将85例疟疾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2009—2014年疟疾疫情流行特征,为今后开展疟疾消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除港、澳、台地区)和全国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 中国2009—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4 843例,年均发病率为0.43/10万,其中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06/10万、0.55/10万、0.30/10万、0.18/10万、0.29/10万、0.22/10万,疟疾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012,P=0.003);疟疾多发于夏季,发病高峰为6—8月,3个月的疟疾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42.05%;报告疟疾总发病数居于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安徽(8 868例,占25.45%)、云南(7 546例,占21.66%)、河南(3 390例,占9.73%)、江苏(1 975例,占5.67%)和广西(1 888例,占4.88%),5个地区的疟疾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7.92%;病例类型分为间日疟(20 758例,占59.57%)、恶性疟(9 769例,占28.04%)和未分型疟疾(4 316例,占12.39%);2009—2014年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90.57%下降至2014年的1.92%,而境外输入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9.43%上升至2014年的98.08%。结论 中国疟疾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特征,境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疟疾感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低疟区疟疾发病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林市2005~2009年疟疾发病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玉林市2005~2009年发现疟疾病人38例,均为输入性病人,其中外来人员11例,本地居民到有疟疾疫情地区打工感染27例;间日疟35例,恶性疟3例;2005年12例,2006年17例,2007年7例,2008年2例。5年合计,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8337人,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在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村屯(街道)周围人群中,血检疟原虫11784人均阴性,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检测12186人阳性2人。[结论]玉林市2005~2009年发生的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8.
2001年广西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1年全区疟疾防治效果、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区2001年疟疾监测结果和调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01年全区疟疾发病率、居民原虫阳性率分别比上年降低21.74%及16.67%,91.49%的当地感染的病人分布在山区县,86.02%的病灶村为1例病人。流动人口检出疟疾病例数占各类人群血检检出疟疾病例总数的87.89%,外出回归人员检出病例中84.79%的病人从事与野外作业相关的工种。结论:全区大部分地区为低疟区,局部地区疟疾传播仍未阻断。流动人口和山区复媒地区是当前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杭州市萧山区1950—2004年疟疾流行特征,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55年疟疾发病率变化,分为疟疾流行期和疟疾控制期,比较两个时期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疟疾控制期比疟疾流行期发病率明显下降,周期性、地方性特点消失。结论: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控制状态,但潜在疫情回升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湖北省枣阳市1999~2006年疟疾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枣阳市1999~2006年疟疾疫情报表,进行季节、地域、人群分布分析。结果枣阳市1999~2006年报告疟疾病例9499例,2006年比2001年下降了63.41%,73.42%的病例集中在中华按蚊疟区,4~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7~8月最高,主要以农民(69.49%)、小学文化(48.72%)、30岁以上(63.18%)、男性(62.88%)人群为主。结论枣阳市中华按蚊疟区为主要疟疾流行区。加强疫情报告,实施及控制传染源,降低发病率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海口市1951—2019年疟疾疫情特征,为评价控制疟疾效果和制订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海口市1951—2019年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951—2019年报告疟疾病例34 408例,疫情经历了快速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51—1955年为疫情快速上升期,年发病率从273.08/10万上升至1 746.70/10万;1956年起疫情快速下降,至1965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年发病率从860.70/10万下降至7.92/10万;1966—2019年年发病率在0~14.70/10万。1991—2019年共报告病例441例。其中间日疟、恶性疟、卵型疟、未分型疟所占比例分别为70.07%、14.74%、0.45%、14.74%;疟疾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79.59%;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21∶1,职业分布前4位分别为民工、工人、农民和学生,占比分别为36.05%、12.02%、10.43%、10.43%。 结论 海口市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分型以间日疟为主,6—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以20~40岁男性青壮年为主,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1991--2002年疟疾的流行趋势,为全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订正数据、《南山区疫情资料汇编》及5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2002年南山区疟疾年平均发病率6.02/10万,1992年发病率最高(17.16/1.0万),1998—2002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1.94/10万;输入性恶性疟占同期疟疾发病数为27.78%,发病季节不明显;男性占发病数的80.87%,20~30岁青壮年占发病数的54.77%,工人占发病数的58.69%。结论:南山区疟疾疫情处于完全控制期,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发病增多。  相似文献   

14.
句容市历史上属于不稳定中度疟区,间日疟为本地主要流行虫种,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建国后,曾发生2次(1960年和1973年)疟疾大流行,发病率高达2 297/万。通过大规模防治,发病自1988年开始控制在1/万以下。虽然在1990年前后局部地区曾发生献血员疟疾流行,但在采取防治措施后,自1992年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荆门市属于中度不稳定性疟疾流行区,是湖北省历史上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解放以来,荆门市疟疾曾发生两次(1954、1976)大流行,发病率最高为650/万,疟疾占传染病总数的60%。自1974年卫生部组织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以来,采取了“两全”、“两管”的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有所下降。尤其是1980年乡镇建立了专职疟原虫镜检站,开展了发热病人血检,做到了疟疾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和疫点早处理。  相似文献   

16.
青山地区10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以来,在本地区输入性疟疾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居疟疾发病的51.96%,对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一、流行概况:1988~1997年全区共报告疟疾102例,确诊输入性疟疾53例,非输入性疟疾49例。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平均发病5例以上,最低发病1例,最高发病13例。1995年起输入性疟疾发病明显上升,分别占当年发病数的70.59%、58.33%、72.22%。二、流行特征:输入性疟疾在本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5~7月为多,占41.17%,其中7月份最高,占20.75%。病例来源地以湖北为主,占54.72%(其中孝感31.30%、广水27.59%),次为海南11.3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广西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巩固防治成果,探索本地区疟疾流行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04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近年来怀远县疟疾疫情回升的流行因素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抽样病例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人群防蚊措施和疟疾传播媒介进行现场监测。结果1995~1999年年发病率在2/10万以下。2000年起疟疾疫情迅速上升,2003年为高峰,发病率为189.54/10万,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比2003年下降了74.04%。饲养大牲畜头数年平均下降33.62%。2000~2006年,5~10月月平均气温24.10℃。主要防蚊措施为蚊帐,人均使用率为38.98%。媒介抗药性测定:0.01%氟氯氰菊酯、0.025%溴氰菊酯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疟疾病人及时抗疟治疗率为2.97%,复发率为2.61%。流行季节由6~9月延长为9~11月。结论造成疟疾疫情上升的原因有气候变暖、传播媒介屏障减少、人群防护行为水平低、杀虫剂效果不确定、病例及时诊断和治疗率低等。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控制措施对疫情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县近十年疟疾流行特征,对我县1990-2000年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县疟疾呈下降趋势,但仍有波动,因此,疟疾防治仍不能松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