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疮样抗凝物质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狼疮样抗凝物质 (LA)与肺血栓栓塞症 (PTE)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 (RVVT)测定 38例PTE患者 [PTE组 ,其中急性大面积PTE 17例 (大面积PTE组 ) ,次大面积PTE 2 1例 (次大面积PTE组 ) ]和 30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LA比值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 (PC∶A)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栓烷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含量并计算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结果 PTE组LA比值在次大面积PTE组为 1 19± 0 10、大面积PTE组为 1 2 8±0 11,TXB2 含量次大面积PTE组为 (2 2 2± 83)ng/L、大面积PTE组为 (2 98± 10 1)ng/L ,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次大面积PTE组为 9 99± 5 6 7、大面积PTE组为 18 35± 8 88,PTE两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其中大面积PTE组明显高于次大面积PTE组 (P <0 0 1) ;次大面积PTE组、大面积PTE组的PC∶A和 6 keto PGF1α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LA可导致PTE患者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升高、PC∶A降低。PTE的发生与LA比值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AMI患者(37例溶栓治疗,14例未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h、12h、24h、48h、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CG)活性、α2抗纤溶酶(α2AP)活性、纤维蛋白原(Fg)含量、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AMI溶栓治疗后4h,PCG、α2AP活性及Fg含量大幅度降低,D-Dimer含量明显增高,PT、APTT明显延长;溶栓后48h各项指标已分别恢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溶栓治疗可使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纤溶活性明显增强,但溶栓剂的作用时限短暂,监测PT、APTT、Fg等指标对预防出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对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 :2 9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 (n=2 1) ,未溶栓组 (n=8) ;溶栓组根据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 (冠脉 )是否开通又分为溶栓再通组 (n=12 ) ,溶栓未通组 (n=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检测血浆 D-二聚体的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n=2 0 )进行比较。  结果 :AMI未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 ;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未溶栓组显著升高(P<0 .0 5 ) ,溶栓后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前显著升高 (P<0 .0 1) ,于溶栓后 6小时达高峰 ;溶栓再通组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未通组显著升高 ,溶栓前及溶栓后 6小时两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AMI早期已有纤溶系统亢进 ,应用溶栓药后进一步激活纤溶系统而发挥作用 ,且以溶栓再通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始抗凝与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中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肌钙蛋白(cTn)T、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气分析和超声心动图影响。方法 选择东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老年急性中高危PTE患者80例,依据随机表法分为溶栓组(40例)与抗凝组(40例)。溶栓组采用初始溶栓治疗;抗凝组采用初始抗凝治疗。两组接受标准剂量的初始溶栓或初始抗凝治疗后,每间隔4 h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当APTT低于基线值的1.5~2.0倍(或<80 s)时,开始皮下注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86 U/kg),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cTnT和NT-proBNP水平,血气分析和超声心动图变化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抗凝组(70.00%;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cTnT和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溶栓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cTnT和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抗凝组(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呼吸科住院AECOPD患者及同期住院晚期肺癌患者、检测TXB2、6-k-PGF1α和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ECOPD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AECOPD组与晚期肺癌比较(P<0.01)均有非常显著意义。血浆TXB2在晚期肺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意义。结论在AECOPD组及晚期肺癌组患者、D-二聚体,D-二聚体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临床早期预防或已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7.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1例健康者、33例非冠心病患者血Cpn抗体水平及DNA,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P选择素(GMP140)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pnIgG、CpnIgM阳性率及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冠心病组,Cpn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pnIgG阳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均有相关性(OR=3.65,P=0.025;OR=3.17,P=0.033)。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pn(+)组与Cpn(-)组比较,Fg、TXB2、GMP140水平显著升高,6KetoPGF1α水平显著降低(均为P<0.01);IgG与Fg、TXB2、GMP140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结论Cpn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TXB2、6KetoPGF1α及GMP140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验性兔肺血栓栓塞症 (PTE)后凝血纤溶系统、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尿激酶对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 4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栓塞组及尿激酶组 ,每组 8只。单纯栓塞组及尿激酶组经兔股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兔PTE模型。尿激酶组用尿激酶治疗动态观察尿激酶治疗前后兔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血浆中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 (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结果 解剖肺脏栓塞部位肉眼观 ,见肺表面点片状出血灶 ;镜下肺动脉血管内可见注入的血凝块与继发的血栓形成 ,肺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肺泡和间质内有局灶出血。肺栓塞后血D 二聚体 (D dimer)、ET 1、vWF水平明显增高 ,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NO、抗凝血酶Ⅲ (AT Ⅲ )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PTE兔经尿激酶治疗后肺脏病理改变减轻 ,D dimer水平在栓塞后 1及 2h高于栓塞前 (P <0 0 5 ) ,4h后降至栓塞前水平 ;t PA、NO及AT Ⅲ在肺栓塞后低于栓塞前 (P <0 0 5 ) ;ET 1在栓塞后 2h高于栓塞前(P <0 0 5 ) ,4h降至栓塞前水平。结论 PTE对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均有重要影响。PTE兔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维持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及保护肺血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纤溶动态图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凝血纤溶的动态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21例AMI患者,其中溶栓组8例,非溶栓组13例,健康对照10例。溶栓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0分、2小时、12小时、48小时取血,非溶栓组取心梗后就诊即刻及其后24小时取血,用凝血纤溶多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纤溶动态图,观察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 AMI溶栓组溶栓后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凝血纤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M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治疗24小时后凝血纤溶活性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生AMI后血浆凝血纤溶活性与健康对照相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链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6 h、24 h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Fg、D-二聚体、t-PA、PAI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Fg、D-二聚体、t-PA、PAI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Fg、D-二聚体、t-PA、PAI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2 h、6 h、24 h观察组患者Fg、PAI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t-P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AMI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