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背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新近明确的对单核/巨噬细胞有趋化和激活双重作用的趋化因子,骨形成蛋白7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纤维化负性调节因子逐渐成为抗组织纤维化治疗的研究热点,但两者对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组织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25例瘢痕疙瘩、30例增生性瘢痕、24例非病理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所有标本均来自2008-07/201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患者,且均无皮肤疾病、结缔组织病、传染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术前无射线治疗、激光治疗及免疫治疗史,其中所取瘢痕组织来自于临床诊断明确的瘢痕患者。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P<0.05),骨形成蛋白7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0.05),两者阳性表达率在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呈明显负相关(r=-0.639,P<0.01)。结果显示,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上调,而骨形成蛋白7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2.
背景:瘢痕疙瘩的发生是创伤修复的纤维化过程,多种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生发展。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其他器官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骨形成蛋白拮抗剂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setern Blot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20例瘢痕疙瘩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对瘢痕疙瘩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呈显著性上调(P〈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呈显著性下调(P〈0.01),Gremli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9,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560,P〈0.05)。说明Gremlin的过度表达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下调,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瘢痕疙瘩的纤维化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瘢痕中S100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病理性瘢痕标本来源于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组织来源于无瘢痕体质趋势及无免疫性疾病的包皮手术标本,患者均知情同意。增生性瘢痕组3例,瘢痕疙瘩组3例,正常皮肤组10例。抽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并双色荧光标记,与含11个S100蛋白基因的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经荧光扫描和数据处理,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S100蛋白基因在3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11个S100蛋白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差异表达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基因有3个,S100A7,S100A8和S100A9均为上调表达;而瘢痕疙瘩组织中仅有S100A2基因的下调表达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①S100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②S100蛋白基因成员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差异表达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③S100A2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而在增生性瘢痕中正常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的恶性度高于增生性瘢痕,且能向周边正常组织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90和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两者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检测热休克蛋白90和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90和Livin在24例瘢痕疙瘩、26例增生性瘢痕、22例非病理性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热休克蛋白90和Livin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0.05)。病理性瘢痕中热休克蛋白90和Livin表达呈正相关(rs=0.436,P<0.05)。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提示热休克蛋白90和Livin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且二者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少华  吕世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81-2382,I002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S-100蛋白及CD1a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100蛋白及CD1a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明显增多。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100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病理性瘢痕标本来源于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组织来源于无瘢痕体质趋势及无免疫性疾病的包皮手术标本,患者均知情同意。增生性瘢痕组3例,瘢痕疙瘩组3例,正常皮肤组10例。抽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并双色荧光标记,与含11个S100蛋白基因的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经荧光扫描和数据处理,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S100蛋白基因在3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11个S100蛋白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差异表达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基因有3个,S100A7,S100A8和S100A9均为上调表达;而瘢痕疙瘩组织中仅有S100A2基因的下调表达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S100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②S100蛋白基因成员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差异表达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③S100A2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而在增生性瘢痕中正常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的恶性度高于增生性瘢痕,且能向周边正常组织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邢新  周剑虹  姜玉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18-119,i0004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177;0.675,0.456&;#177;0.078,1.352&;#177;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0.203&;#177;0.025)%,(0.038&;#177;0.010)%,(0.067&;#177;0.011)%,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种肿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其配体表达异常,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抗细胞凋亡的因子,控制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进程。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收治患者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正常皮肤等手术切除标本,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不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且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增生性瘢痕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接近(P〉0.05);而瘢痕疙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P〈0.05)。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电镜观测CTGF的表达。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在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中与正常皮肤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电镜显示CTGF阳性标记主要位于粗面内质网。结论:CTGF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徐刚  刘爱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749-3752
背景: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而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方法:取自2004/2008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则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与之相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负向作用,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 〈 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 〈 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 〈 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胸腺素β4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TMSB4)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3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上述3种组织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P均<0.01),瘢痕疙瘩TMSB4 m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66.98%,比正常皮肤减少62.48%.在上述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平均减少27.13%(P<0.01);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16.07%,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从基因和蛋白角度深入探讨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方法:选择2004/2009年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后保存的病理性瘢痕标本,其中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性疾病行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半定量检测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及协同作用,可能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本次实验共收集8例瘢痕疙瘩患者组织标本,对照组取自8例成熟皮肤、8例成熟瘢痕,通过RT-PCR法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19的表达;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首先采用脂质体介导的scramble siRNA、H19 siRNA、阴性对照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验证H19 siRNA的转染效率;MTT法检测转染H19 siRNA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Westing blotting检测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19 mRNA的表达量在瘢痕疙瘩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与scramble siRNA、阴性对照siRNA相比,转染48 h后H19 siRNA转染的成纤维细胞H19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转染时不加siRNA和脂质体)和阴性对照组siRNA组相比,使用H19的siRNA转染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mTOR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下调非编码长链RNA H19的表达量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5种不同处理方式:持水性分别为1:5,1:6,1:8细菌纤维素组、阳性对照组(贴敷瘢痕贴)、阴性对照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观察不同处理后第0,14,21,28,42,56天瘢痕面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增生厚度低于阴性对照组,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组织中真皮层薄,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与阳性对照组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成纤维细胞数稍多,胶原也稍粗、排列也稍不整齐。3种细菌纤维素组间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细菌纤维素组〉1:6细菌纤维素组〉1:8细菌纤维素组(P〈0.05)。说明细菌纤维素有效抑制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且持水性越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