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低频电场定位方式下的心内膜三维标测技术中,激励源的设计是探测导管位置的前提。目的:旨在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集成度高、专用于心内膜三维标测的激励源,并通过动物实验对激励源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方法: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单片机STC89C52控制三块直接数字合成芯片AD9851为核心,生成三路频率分别为28,30,32kHz的1mA正弦恒流信号。施加三路信号于动物体,采集并处理右心房内的定位信号数据,对激励源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三路信号的电流值均可稳定于1mA,其频率误差分别为0.054%,0.097%及0.056%,同时标测导管采集数据正常,能够分离出3个方向的电压信号。激励源恒流特性好、频率误差小,可满足心内膜三维标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背景:信号处理是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中一项关键技术,需根据其特征设计处理流程,传统处理方法无法消除信号中的大量噪声。目的:进行心内膜三维标测原理的体外模拟实验及信号处理。方法:设计专用压控恒流源做电场激励源以降低噪声,并利用MATLAB信号处理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采用带通滤波、包络提取、小波降噪、求均值等方法计算出标测距离,并与实际距离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该方法有效地降低噪声、直流分量等干扰因素,得到了正确的标测向量,解决了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中的信号处理问题,并减小了由呼吸及心跳所引起的定位误差,由此计算所得标测向量误差ε〈7%。提示此方法可应用于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信号处理。  相似文献   

3.
背景:信号处理是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中一项关键技术,需根据其特征设计处理流程,传统处理方法无法消除信号中的大量噪声。目的:进行心内膜三维标测原理的体外模拟实验及信号处理。方法:设计专用压控恒流源做电场激励源以降低噪声,并利用MATLAB信号处理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采用带通滤波、包络提取、小波降噪、求均值等方法计算出标测距离,并与实际距离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该方法有效地降低噪声、直流分量等干扰因素,得到了正确的标测向量,解决了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中的信号处理问题,并减小了由呼吸及心跳所引起的定位误差,由此计算所得标测向量误差ε<7%。提示此方法可应用于普通导管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信号处理。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采用电场定位原理的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中,标测导管在胸腔内的位置信号受到呼吸与心跳运动的干扰,使其定位精度受到极大影响.目的:找到在标测导管定位信号中人工加入和检出呼吸与心跳运动干扰项的仿真分析和信号处理方法.方法:首先根据标测原理推导了包含呼吸与心跳运动干扰的定位信号数学模型,分析和确定了信号的调理、检波和提取方法;然后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过程的理论仿真计算,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满足手术过程中高速实时定位要求为前提,设计出与理论模型相对应的硬件电路,并用Multisim电路设计软件做仿真实验以验证所提方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现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数值模拟还是电路仿真都可以很好地仿真出包含呼吸与心跳运动干扰的导管定位信号,所给出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实际电路系统都能将呼吸与心跳干扰项顺利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研制是国内外医学工程学界的一个热点。国外已经推出了适用于临床的系统,但是其价格极其昂贵;国内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在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国产化方面任重道远。目的:采集分析消融导管三维定位导航系统的建模数据,并重构心内膜三维几何模型。方法:心内膜三维建模数据的采集直接关系到建模质量的高低。以离散点的形式将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可视化,可获得全面和有效的建模数据点集;通过对所得的点云数据进行凸包运算,获取数据集的表面极值点,构造用边界表示的多面体模型;最后以生成的多面体为基本体素,采用离散法造型完成建模过程。并使用可视化类库VTK,成功的重构了心内膜三维模型。结果与结论:仿真实验表明,实验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全面、高效地采集建模数据,重构心内膜三维模型。提示重构的心内膜三维几何模型可以为消融导管三维定位导航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消融导管三维定位导航系统中心脏多腔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研制是国内外医学工程学界的一个热点。国外已经推出了适用于临床的系统,但是其价格极其昂贵;国内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在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的国产化方面任重道远。目的:采集分析消融导管三维定位导航系统的建模数据,并重构心内膜三维几何模型。方法:心内膜三维建模数据的采集直接关系到建模质量的高低。以离散点的形式将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可视化,可获得全面和有效的建模数据点集;通过对所得的点云数据进行凸包运算,获取数据集的表面极值点,构造用边界表示的多面体模型;最后以生成的多面体为基本体素,采用离散法造型完成建模过程。并使用可视化类库VTK,成功的重构了心内膜三维模型。结果与结论:仿真实验表明,实验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全面、高效地采集建模数据,重构心内膜三维模型。提示重构的心内膜三维几何模型可以为消融导管三维定位导航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引导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技术是目前消融Af的主要治疗策略。标测过程中心电信号、电压及磁场定位信号的采集,有赖于体表参考电极位置的准确和稳定,如果术前电极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脏电生理疾病介入治疗方法学的迅速发展,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心脏电生理治疗的主要手段.近二十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术引导方式由X线透视和心内电标测发展到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 3000,Carto/XP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心肌电活动信息计算并重建心腔心内膜的三维立体图形,此类技术的主要局限在于不能获得实时同步的心脏解剖和功能图像,其所标测的电位变化和分布很难准确与具体的心脏解剖结构、空间位置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体脉搏信号可以看作是心脏源的激励信号和脉搏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目前对脉搏冲激响应有了较详细的认识,但是对激励源信号的研究还需深入.目的:提取心脏激励源信号的特征波形.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所.对象:2004-3-1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的身体健康的成年人.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方法:将采集到的正常人的脉搏信号,输入到同态解卷的脉搏系统分析模型上,利用脉搏信号盲解卷的原理,基于实际可行的算法,提取心脏激励源信号.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的脉搏信号波形.②心脏激励源信号.结果:在复时谱的后端(n>n0),周期性的脉冲和脉搏信号的基本周期一致.证实了脉搏信号中存在一个周期性激励源.如果采用高通滤波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复时谱滤波器n0选择30左右,效果最佳)进行滤波,得到的复时谱分量再经过傅氏变换,指数运算和傅氏逆变换,就能得到激励源信号波形.结论:实际可行的算法为脉搏信号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心内膜心脏起搏应用于心跳骤停后之心脏复苏和治疗某些严重心律失常时,易达到起效迅速和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目的,在心脏复苏和治疗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现将我院近两年来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迅速置入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管,实施起搏治疗4例的情况简介如下。1 资料和方法 4例均选用右胸锁乳突肌后下路途径,其穿刺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3±1cm处,穿刺针走行于胸锁乳突肌深面,针尖方向对着肋胸关节的纵隔,采用标准的seldinger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置入7F硬质心内膜临时起搏导管;置管和定位以心内膜不同部位心电图变化特征为指引,当呈现出rS和S-T明显抬高之右心室心内膜心电特征时,表示导管尖端已与右室心内膜接触,即可行起搏治疗;刺激阈值0.5~1.0mA,脉冲宽度0.5ms,起搏阈值1.0V;如需较长时间置放起搏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注射和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发生的127例输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输液不良反应多发生于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占68.5%;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占36.3%,高于其他疾病患者;采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和加入一种药物引起的输液不良反应分别占80.3%和70.9%;剩余液体送检率为6.7%,细菌培养、热源检测、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2.5%、9.7%和37.0%,3种检测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2,P<0.0001)。结论:输液不良反应与年龄、疾病类别、药物种类及操作相关。为保证输液质量,必须严格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管理,以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椎动脉(VA)各段及血流动力学观察。材料与方法:彩色多普勒(CDFI),不同频率探头对VA颈段(VA1)及椎骨段(VA2);经颅多普勒血流显像(TCDFI)对枕段(VA3)、颅内段(VA4)分别检测,观察走向、内膜、频谱形态,测内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显示率:VA193%,VA291%,VA372%,VA496%。不同频率探头联合应用显示率提高,VA1100%,VA2100%。2.内径:VA1VA2,左侧〉右侧。3.收缩期峰值流速:VA4VA1VA2VA3,RI:VA1VA2VA3VA4。左右均无明显差异。4.呈三峰或双峰递减型低阻力性频谱。结论:CDFI,不同频率探头及TCDFI联合应用,对VA全程分段观察,获得的诊断信息量增大,可准确定位VA异常段,为临床提供更客观、全面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体表心电图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以及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与隐性旁路的准确率。方法: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59例房室结双径路(A组)和4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B组)患者,分析其术前窦性心律与室上速的体表心电图,总结具有特异性改变的P—QRS波型。结果:射频消融术前窦性心律下,V1导联呈rSr’,A组6例,B组5例,分别占10.17%和12.50%(P〉0.05);但术前窦性心律下V6导联呈qRs,A组仅21例,B组24例,分别占60.00%和35.59%(P〈0.05);射频消融术前室上速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由于逆P(P’)使V-导联呈rSr’,A组43例,发生率72.88%;B组7例,发生率17.5%(P〈0.01)。结论:术前窦性心律时,心电图V6导联qRs三相波形对隐匿性预激诊断特异性强,准确性高。室上速时,V1导联呈rSr’多提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方式深静脉置管的优缺点。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及能否配合操作,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将三种术式的优缺点及所致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76例深静脉置管术中(1)经锁骨下置管者220例,占79.71%。其中术后感染2例,占0.91%;误入动脉2例,占0.91%;纵膈血肿1例,占0.45%;(2)经颈内静脉置管者35例,占12.68%。其中术后感染3例,占1.40%;误入动脉者1例,占2.86%;气胸1例,占2.86%;术后导管脱落者1例,占2.86%;(3)经股静脉置管者21例,占7.60%。其中术后感染5例,占23.8%;误入动脉者1例,占4.76%。结论:几种深静脉穿刺术中,尤以经锁骨下穿刺者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深静脉置管方式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规范拔尿管方法、降低男性患者拔除尿管疼痛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男性患者拔尿管疼痛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项对策。结果: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制订了规范化的拔尿管方法和流程,使男性患者的拔除尿管疼痛率由95.0%降至15.0%,护士的各项隐性能力也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拔除尿管方式进行管理控制,规范了尿管拔除方法和流程,降低了男性患者的拔管疼痛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此种方法和流程值得在临床科室推广。该活动同时增加了护士的主动管理能力,便于更好地促进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护士角度了解病人安全文化现状,为病人安全文化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运用医院病人安全文化调查表对上海某儿童医院28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有超过半数(63.6%)的护士对所在科室患儿安全评价为"优秀"(17.1%)或"很好"(46.4%)。病人安全文化的认知同意率较高的维度依次为:科内团结合作(93.4%)、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91.9%)、对错误的反馈与沟通(80.0%)。同意率较低的维度包括: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29.0%)、科室间协作(51.7%)、对病人安全的总体感觉(53.1%),这些为待改进的主要领域。不同科室护士对于病人安全文化的评估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院有着积极的患儿安全文化,但部分领域仍须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