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微囊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各种实验研究,微囊包裹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问题也成为当今的热点,但是囊内包裹的细胞浓度与胰岛素释放量的关系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的:运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胰岛素产生细胞,观察细胞浓度对胰岛素和C肽释放情况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胰腺损伤提取物,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免疫荧光和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胰岛素的表达.然后将胰岛素产生细胞制成浓度分别为1×107 L-1,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5× 109 L-1的细胞悬液,气体吹喷法制成微囊,用6-羧基乙二酸荧光素检测囊内细胞活力,用葡萄糖刺激微囊内细胞检查其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胰腺损伤提取物诱导后双硫腙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出胰岛素产生细胞内有胰岛素的表达;胰岛素产生细胞制成的微囊直径约为400 μm,大小均一,6-羧基乙二酸荧光素检测到囊内细胞的活力很好.用葡萄糖刺激不同细胞浓度的微囊,发现细胞浓度为1×108 L-1时,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构建一种能够感应外界葡萄糖浓度变化而控制胰岛素释放的系统对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负载β-TC3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性能。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观察并评价其性能;进一步应用制备的葡萄糖敏感微囊包裹β-TC3细胞,观察微囊内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制备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温水浴振荡48 h后完整微囊仍达到95%,且微囊硬度变小、弹性增大;通透性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微囊可将大分子物质牛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截留在微囊外;体外释放实验显示,随着周围环境葡萄糖缓冲液浓度的增加,微囊内胰岛素释药量增大。说明实验制备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葡萄糖敏感特性与免疫隔离功能。进一步将β-TC3细胞微囊化,发现β-TC3细胞在微囊中生长良好,增殖高峰滞后于未微囊化的细胞。可见该生物微囊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 g/L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3×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 μmo/L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 g/L二甲基亚砜、100 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 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108 L-1组比较,5×108 L-1,1×109 L-1,3×109 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9.5±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为(15.6±2.6)%.未诱导组以上3种标志均不表达.结论:①在体外可以成功分离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原代培养细胞的种植密度以5×108 L-1~ 1×109 L-1为佳.②细胞传2代后性质相对均一,基本无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污染,达到纯化目的,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点.③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化羟基茴香醚联合作用下,其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 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外在因素包括细胞因子和微环境,嗅鞘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改变其微环境.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培养Wistar大鼠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5×107L-1神经干细胞分别和1×107L-1,1 ×109L-1,1×1011L-1嗅鞘细胞共培养,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不加嗅鞘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诱导7 d后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细胞总数得出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与结论: ①3种浓度嗅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3 d后,均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增殖,以1×109L-1嗅鞘细胞共培养组作用最显著,明显优于1×107L-1嗅鞘细胞组、1×1011L-1嗅鞘细胞组.②神经干细胞与1×109L-1嗅鞘细胞共培养7 d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比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包裹细胞进行异体移植,被证明是一种可避免受体产生免疫排异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卵巢细胞种植于去卵巢大鼠腹腔后对受体大鼠肾上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2008-09在首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取Wistar大鼠卵巢分离培养卵巢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制备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去势组于无菌条件下切除双侧卵巢;微囊移植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移植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乙烯雌酚 0.2 mg/kg,每3 d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后30 d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观察肾上腺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肾上腺皮质各层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变化.结果:①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对照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以及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组,而正常对照组,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之间雌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去势组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增厚,网状带与球束状带比值增大,束状带和网状带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都增加;而微囊移植组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去势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囊化大鼠卵巢细胞异体移植后,可在受体大鼠体内继续合成和分泌雌二醇,所分泌的雌激素可以纠正肾上腺皮质因卵巢摘除而导致的形态改变,并与雌激素替代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6.
背景:应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包裹细胞进行异体移植,被证明是一种可避免受体产生免疫排异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卵巢细胞种植于去卵巢大鼠腹腔后对受体大鼠。肾上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2008—09在首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取Wistar大鼠卵巢分离培养卵巢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制备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去势组于无菌条件下切除双侧卵巢;微囊移植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移植包裹卵巢细胞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乙烯雌酚0.2mg/kg,每3d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后30d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观察肾上腺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肾上腺皮质各层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变化。结果:①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对照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以及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组,而正常对照组,微囊移植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之间雌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去势组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增厚,网状带与球束状带比值增大,束状带和网状带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都增加;而微囊移植组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明显低于去势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囊化大鼠卵巢细胞异体移植后,可在受体大鼠体内继续合成和分泌雌二醇,所分泌的雌激素可以纠正肾上腺皮质因卵巢摘除而导致的形态改变,并与雌激素替代治疗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对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且生物相容性好,应用这一技术包裹细胞,可明显延长异体内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将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大鼠卵巢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异体移植,观察其治疗卵巢功能丧失模型大鼠的可行性及垂体形态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9在首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动物:3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卵巢摘除组,微囊移植组,每组10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方法:卵巢摘除组:无菌条件下切除双侧卵巢:微囊移植组: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生物膜包裹传至P2代的大鼠卵巢细胞,制成微囊体外培养,收集24 h培养液以检测雌二醇分泌状态;将微囊化的卵巢细胞移植入已行双侧卵巢切除术的大鼠腹腔.用阴道涂片观察大鼠动情周期恢复情况.术后40 d麻醉后处死动物,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垂体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EICA Q500IW自动图像分析仪对垂体细胞的面积,雌、孕激素受体吸光度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①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显示,微囊化的卵巢激素分泌细胞具有继续合成和分泌雌二醇的功能.②检测血清中雌二醇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卵巢摘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微囊移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和微囊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⑤动情周期未恢复.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卵巢摘除组大鼠垂体中有大量阉割细胞,平均面积>180 μm2,与卵巢摘除组比较,微囊移植组大鼠垂体中细胞平均面积和阉割细胞数目均显著减少.⑤垂体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吸光度值结果显示,卵巢摘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微囊移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囊化大鼠卵巢细胞异体移植后,可在受体大鼠体内继续合成和分泌雌二醇,并可以减少垂体内阉割细胞的形态和数目,提高垂体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提示移植后细胞对垂体有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载体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用壳聚糖包裹海藻酸钠制备微囊,可以改善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如何获得理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及该微囊体系的应用前景是这一研究的关键。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载体的制备方法、成型机制,分析影响微胶囊膜强度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及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固定化细胞技术、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库、万方数据库1987至2013年有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制备方法、反应机制及应用前景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海藻酸盐水凝胶在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凝胶溶蚀现象和力学性能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络合物,弥补了海藻酸钠凝胶的不足。通过控制壳聚糖溶液的性质-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壳聚糖溶液的pH值和浓度制备膜强度高的微囊,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在固定化技术、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背景:细胞组织的微囊化移植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发展较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但其易于囊周纤维化、易破碎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国内研制的新型微胶囊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将PC12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内,观察其作用。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10)g;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PC12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①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②将成功建立的23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PC12细胞组10只、裸PC12细胞组7只、空微胶囊组6只。分别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裸PC12细胞、空微胶囊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③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观察黑质及纹状体内微包囊的形态并检测微胶囊内细胞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形态。③回收的微包囊的完整性及囊内PC12细胞的活性。结果:①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组在移植4周时旋转行为显著低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犤(6.9±2.8),(11.7±5.5),(10.5±1.6)r/min,P<0.05犦,症状改善至少持续3个月;裸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与移植前相比也有改善犤(5.6±1.1),(9.5±1.5)r/min,P<0.05犦,但仅持续了2个月,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差异。②回收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并且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能够改善阿朴吗啡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鼠的旋转症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新型微胶囊具有免疫隔离和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细胞组织的微囊化移植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发展较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但其易于囊周纤维化、易破碎等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国内研制的新型微胶囊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将PC12细胞微囊化后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内,观察其作用。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20&;#177;10)g;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PC12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①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②将成功建立的23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微囊化PC12细胞组10只、裸PC12细胞组7只、空微胶囊组6只。分别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化PC12细胞、裸PC12细胞、空微胶囊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③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观察黑质及纹状体内微包囊的形态并检测微胶囊内细胞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②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形态。(3)回收的微包囊的完整性及囊内PC12细胞的活性。结果:①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组在移植4周时旋转行为显著低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6.9&;#177;2.8),(11.7&;#177;5.5),(10.5&;#177;1.6)r/min,P〈0.05】,症状改善至少持续3个月;裸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与移植前相比也有改善【(5.6&;#177;1.1),(9.5&;#177;1.5)r/min,P〈0.05],但仅持续了2个月,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差异。(爹回收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并且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能够改善阿朴吗啡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鼠的旋转症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新型微胶囊具有免疫隔离和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 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并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组织器官重建修复做好基础。目的:对不同浓度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至壳聚糖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再生修复进行评价。方法:取 5×105脱乙酰度为 95%的壳聚糖粉末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支架,取 1×106,1×107,1×108,1×109 L-1细胞体积各 100 μL复合至壳聚糖支架后 1,3,5,7,9 d 以光镜,扫描电镜,MTT 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海绵状多孔支架为 5 mm×5 mm×3 mm,孔径 190~380 μm,平均孔径 290 μm,孔相通性较好,空隙率为(84.00±4.62)%。细胞/支架共培养 72 h 后各浓度细胞组均可渗入壳聚糖支架多孔结构内黏附生长。1×107,1×108,1× 109 L-1浓度细胞组在支架上成蔟生长,部分细胞与支架融合。结果提示,1×107,1×108L-1组细胞更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支架的黏附生长,用于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d)白细胞〈2×109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d(平均15.5d)至白细胞〉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时间为移植后10~20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80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d(平均18d),血小板恢复(〉20×109L-1)时间为移植后12~35d(平均20d)。结果提示CDV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为了解决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重建延迟或失败这一常见难题,国内外研究开始尝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5或6个周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方案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回输单个核细胞2.98×106/kg,3.84×108/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3.8×106/kg,3.96×106/kg。结果与结论:例1移植后10d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为0.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109L-1,移植后12d血小板下降至最低值45×109L-1,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15d。例2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谷时间为移植后5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9d。移植相关并发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痔感染,经过相应处理感染控制。结果说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造血重建快,肿块或肿大淋巴结消失,近期疗效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蜕皮甾酮共同孵育,观察蜕皮甾酮及吡格列酮对模型细胞葡萄糖掺入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等方法观察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S-1、IRS-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细胞组比较,1×10^-5mol/L蜕皮甾酮可使IR HepG2细胞IRS-1、IRS-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蜕皮甾酮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1、IRS-2蛋白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寻找合理的细胞接种浓度,从而得到能稳定、高效生长的干细胞非常重要。目的:观察不同接种浓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分化为神经元样、胰岛样、脂肪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细胞,按不同接种浓度分组进行原代培养,记录原代培养时间并进行传代。取第1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其向神经元样、胰岛样、脂肪样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发现以5×105~1×106/cm2细胞浓度接种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最佳。经β-巯基乙醇诱导6h,细胞即表达Nestin、神经丝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经尼克酰胺,活化素A,胰高血糖素样肽1诱导21d可见明显的胰岛样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呈砖红色;经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后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有明显脂滴出现。可见选取合适的细胞浓度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且该细胞经体外诱导可向神经元样、胰岛样及脂肪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葡萄糖是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分化后胰岛素分泌细胞数量及分泌能力相关。目的:对比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下,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后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方法:使用胶原酶Ⅴ及Ficoll-400分离及纯化Wistar大鼠胰腺上皮细胞,获取胰腺导管干细胞,将干细胞分为10组,体外培养、增殖及分化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各组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进行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胰腺导管干细胞,光化学发光法检测分化出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与结论:葡萄糖浓度为20.6,25.6,30.6mmol/L组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组(P〈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葡萄糖浓度为15.6,20.6,25.6mmol/L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其他组(P〈0.05),但这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胰腺导管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实验中,当分化时培养液所含葡萄糖浓度为20.6~25.6mmol/L时,所得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何春燕  张蕾  汪嘉  翁文浩  李智 《检验医学》2011,26(7):461-465
目的确立、验证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简称XE-2100)白细胞(WBC)高、低值的最佳复检范围。方法将WBC〈4.0×109/L及WBC〉18×109/L的663例非血液病住院患者的样本分为2组,即高值组和低值组。其中高值组又分为A组(18.00~22.00×109/L,共148份)、B组(22.01~30.00×109/L,共164份);C组(〉30.00×109/L,共74份)。低值组分为A'组(1.00~2.00×109/L,共90份);B'组(2.01~3.00×109/L,共92份);C'组(3.01~4.00×109/L,共95份)。对上述各组进行检测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为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curve曲线找出仪器检测WBC最佳复检范围,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A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当WBC为21.05×109/L时其灵敏度为1.0、特异度为0.536。B组曲线下面积为0.749,C组曲线下面积为0.329。A'组曲线下面积为0.689,B'组曲线下面积为0.825,当WBC为2.45×109/L时其灵敏度为1.0、特异度为0.317。C'组曲线下面积为0.983。验证结果:当WBC在2.45×109/L时无仪器警示标志的共28例,其中2例为假阴性,均为嗜碱粒细胞〉2,无重要临床意义;有警示标志的7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当WBC为21.0×109/L时无仪器警示标志的共33例,其中只有1例假阴性也是嗜碱粒细胞〉2,有警示标志的7例其中3例为假阳性。结论 XE-2100的警示系统可以为复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血细胞计数范围的高低值也是不容忽略的复检因素。XE-2100在WBC〈2.50×109/L及WBC〉21.00×109/L时分类误差较大,即便无警示标志的出现依然需进行血细胞显微镜复检,以免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 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并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组织器官重建修复做好基础。目的:对不同浓度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至壳聚糖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再生修复进行评价。方法:取 5×105脱乙酰度为 95%的壳聚糖粉末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支架,取 1×106,1×107,1×108,1×109 L-1细胞体积各 100 μL复合至壳聚糖支架后 1,3,5,7,9 d 以光镜,扫描电镜,MTT 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海绵状多孔支架为 5 mm×5 mm×3 mm,孔径 190~380 μm,平均孔径 290 μm,孔相通性较好,空隙率为(84.00±4.62)%。细胞/支架共培养 72 h 后各浓度细胞组均可渗入壳聚糖支架多孔结构内黏附生长。1×107,1×108,1× 109 L-1浓度细胞组在支架上成蔟生长,部分细胞与支架融合。结果提示,1×107,1×108L-1组细胞更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支架的黏附生长,用于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在体内降糖作用及其降糖机制研究较多,但体外尤其是中药单体成分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有何影响尚不清楚。目的:体外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并初步筛选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有效成分。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HepG2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导,通过MTT法对细胞活性评价及葡萄糖氧化酶法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测定,明确建立稳定的HepG2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胰岛素诱导浓度及诱导时间。模型建立后,应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细胞24h,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上述中药成分对胰岛素抵抗模型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MTT法对各组细胞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HepG2细胞在10-6mol/L浓度的胰岛素中作用24h,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减少(P〈0.01),说明实验成功诱导出稳定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10-5mol/L浓度胰岛素组的胰岛素抵抗更明显(P〈0.01)。各时间点10-5mol/L浓度胰岛素作用的细胞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细胞增多(P〈0.05)。齐墩果酸、药根碱、阿魏酸、大黄酸、马钱苷、葛根素、大豆苷均有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中,质量浓度2×10-1g/L药根碱、大黄酸、葛根素和齐墩果酸,2×10-5g/L马钱苷和阿魏酸对改善人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效果较好(P〈0.01)。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个方向分化,建立稳定可靠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方法可为该细胞用于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保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的适宜诱导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股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汇合后,利用含有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吲哚美辛、地塞米松、胰岛素及胎牛血清的DMEM低糖培养液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传3代后可获得均一性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可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②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吲哚美辛、地塞米松诱导的条件下,采取间断诱导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③实验中用5×10-4mol/L IBMX,2×10-4mol/L吲哚美辛,10-4mol/L地塞米松诱导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效果较好。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含0.1m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10mg/L胰岛素、0.1mmol/L吲哚美辛、1μ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分化诱导液定向诱导可获得较好的成脂分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