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104U,罂粟硷30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逐渐兴起,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除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关以外,研究还发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下降有关.目的: 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49髋,经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非治疗侧股动脉成功穿刺后,通过非治疗侧的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5 mL.将自体干细胞悬液通过导管分2次缓慢注射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每次注射时间大于5 min.干细胞移植治疗术毕,口服普伐他汀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和髋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 32例患者49髋均完成半年以上随访,患者髋部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行走距离增加.16例21髋患者治疗6个月后股骨头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股骨头内新生血管增多,血供改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损伤小,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1经动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见2010年14卷40期7568页。2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见2011年15卷6期1065页。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股骨头坏死--见2011年15卷1期37页。  相似文献   

4.
《中国临床康复》2011,(19):3488-3488
1经动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见2010年14卷40期7568页。 2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见2011年15卷6期1065页。 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股骨头坏死--见2011年15卷1期37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ONFH(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46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动脉、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疗效。疗效评价采用注药前后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并治疗后定期随访。结果36例患者注药后血管造影显示33例旋股内动脉于股骨头坏死区域血管明显增多。3~6个月短期随访,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34例(占94.4%),3年随访,16例患者中与术前比较症状明显改善6例(占37.5%)。结论中药动脉灌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降低是不能实现有效自身修复的细胞病理原因,坏死区周围的硬化带阻碍了骨修复的实现.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改善坏死区的血运及促进骨修复的治疗结果分析尚缺乏系统报告.目的:根据随访结果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05-05/2008-09共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4例,所有接受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均为ARCO1或2期,共76髋.采用浓缩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回注坏死股骨头内并结合髓芯减压,剩余骨髓血洗涤回输.其中ARCO1期患者仅行干细胞悬液注射,ARCO2期患者移植后行髓芯减压,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状态.结果与结论:至2009-03,共随访(22.3±4.2)个月.至随访终期,66髋较细胞移植前疼痛缓解或无明显进展,功能改善,占86.9%;10髋疼痛加重,ARCO分期进展至3或4期,其中3髋行人工关节置换.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与其他减压及手术方法相比更符合针对病因的治疗,进一步扩大应用有可能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如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股骨头塌陷的软骨,是塌陷后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及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体回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国际骨坏死分期标准,选取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4例,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髓芯减压术,同时关节镜监视下进行坏死病灶清除,其中53例在此基础上二期植入体外分离培养的1×10^9L^-1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mL。结果与结论:经平均30个月的随访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股骨头坏死体积均明显减小,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其中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植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其临床成功率和影像学成功率分别达92%和90%,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及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脏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效果优于单纯髓芯减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入治疗有助于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血供,干细胞可以促使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拟证明经动脉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7-05年于新乡新华医院接受治疗的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8髋,均为男性,年龄(40.1±10.8)岁,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采集患者自体骨髓血制备骨髓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非治疗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Terumo公司5Fcobra导管,通过非治疗侧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15mL,并电影采集。血管造影,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程度,导管超选择进入治疗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再次血管造影证实导管到位后,经导管缓慢灌注尿激酶、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常规介入治疗药物。药物灌注完成后将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等量分为3份,缓慢灌注各支血管。双侧病变者,间隔两周行另外一侧治疗。实验评估:治疗完成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和髋关节活动度,判定ARCO分期。结果:5例患者8髋均完成1年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显著提高(P<0.05),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P>0.05),ARCO分期进展4髋,稳定4髋,各为50%,5例患者治疗前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例样本小和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郑淞文  王楠  王琰  刘洋  姜原  董越 《中国临床康复》2012,(36):6663-6668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的重点。但对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自体骨髓移植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抽提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扩增和表型鉴定。方法:取成年大耳白兔10只,对照组2只不给任何药物;模型组8只每周2次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mg/kg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过大量激素作用后,MR灌注成像及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组造模成功。模型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h内仅有少量细胞贴壁,12d左右细胞铺满瓶底的85%-90%,传代培养生长良好;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第4-7天处于高速增殖期,与对照组生长曲线相近;经流式细胞术鉴定,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呈阴性,CD29,CD44表达呈阳性,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可用于干细胞标记及进一步自体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附68例分析)张孟增①刘沧君路福志刘书青②鲁北张文生许楠③指导:张金山④我们自1994年6月以来,开展了经皮股骨头骨髓穿刺减压术与经皮股动脉穿刺股内、外旋动脉药物灌注联合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68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总...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二者联合修复坏死骨,有可能在保持种子细胞成骨表型的同时,又能持续高效地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从而有效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形成和再血管化。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外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方法:建立兔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并以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单纯髓芯减压组、髓芯减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髓芯减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关节镜监视下将坏死骨清除,组织学检查成骨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关节镜观察显示各组坏死骨清除干净,有新鲜血流出。组织形态学检测发现,髓芯减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不同时间点血管数量及修复区新骨面积比显著高于单纯髓芯减压组、髓芯减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提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加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提高了新生骨的数量与质量,加快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穿刺股骨头骨髓置管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0髋)作为治疗组,采用自制股骨头骨髓置管器直接穿刺股骨头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以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X线随访的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及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随访X线检查显示Ⅰ~Ⅱ期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结论直接穿刺股骨头骨髓置管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Ⅰ~Ⅱ期有效方法,对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缓解症状、延缓病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对33例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供血动脉药物灌注。结果:经过1~3次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溶栓、扩张血管疗法对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坏死骨质的修复,缓解临床疼痛及改善恢复关节功能方面,近、中期疗效肯定,技术成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3 6例 5 2髋ANFH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高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DSA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  3 6例的 5 2髋中 5 0髋 (96.2 % )有供血动脉的异常改变 ,40髋 (76.9% )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染色 ,2 5髋(4 8.1% )显示股骨头静脉引流异常。治疗后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好转 ,关节功能明显得以改善。DSA复查 ,髋关节周围交通吻合的显示明显增多 ,5 3 .8% (2 8/ 5 2 )的患髋股骨头显示单位面积上血管数量增加。经治疗 1年后X线平片及CT复查 ,71.2 % (3 7/ 5 2 )患髋股骨头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ANFH疗效肯定 ,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及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选择靶动脉药物灌注时应结合术前造影所见 ,特别应重视对臀下动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靶细胞再经MRI显像的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RI信号上的变化情况及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方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采用原位移植方式移植入兔股骨头坏死区,行MRI检测,观察移植入坏死区的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变化情况;同时行组织学观察及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侧,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减低区即为实验中的靶点,MRI图像示靶点在3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照侧则无明显信号改变;移植后6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高于生理盐水移植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有着同样的效果,MRI 可对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检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多潜能性,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热点。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与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2-01/2010-10及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http://www.cnki.net/index.htm)2000-01/2010-10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内容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femur head necrosis,mesenchymalstem cell,cell culture,therapy,overview",中文关键词为"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治疗,综述",排除陈旧性、重复性文献,保留30篇文献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的成骨及成血管作用,直接作用于股骨头坏死病灶部位,达到治愈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目的,是目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热点。今后应进一步分析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坏死股骨头内增殖分化的潜能及影响因素、新生血管再狭窄的预防、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体内后影响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因素,如局部感染、全身免疫情况等,介入治疗时干细胞是否会随着血流的冲击而流至其他部位,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br〉 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脂肪源性干细胞都有很强的成骨能力,对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内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成骨治疗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液氮冷冻法造模,随机分为对照组,髓芯减压组,脂肪源性干细胞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组。结果与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组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组兔股骨头坏死区域的组织修复旺盛,新生骨小梁较多且逐步强化,X射线未见明显的囊性变和股骨头塌陷发生。在8周时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组骨小梁及骨髓组织生长较单纯脂肪源性干细胞组更旺盛。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子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植入股骨头坏死模型后成骨较多,修复坏死区域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