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肝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但当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其分布和定居情况不明,这关系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作为靶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设计:析因设计。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5组:CCL4 门静脉移植组(6只)、门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CCL4 尾静脉移植组(6只)、尾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混合组(12只)。方法:①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以细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量为0.5mL/100g。②CCL4 门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CCL4 尾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对照组: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混合组:前4组条件下,各设2只大鼠移植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设CCL4喂养3d和正常喂养大鼠各2只,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③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肝脏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结果。②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③移植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生长情况观察。④各组肝脏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阳性DNA数的定量检测结果。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Percoll梯度分离液分离大鼠骨髓,所获得的细胞传代、扩增后,形态呈基本一致的梭性。细胞表面不表达CD34与CD45,而表达CD29,CD44,CD90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是骨髓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群处于未分化状态的非定向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24h后即可见发绿色荧光的细胞。48~72h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强度增强,高倍视野下转染率达20%~30%,多为明亮的绿色荧光的细胞。作为对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未发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③所有大鼠从不同途径移植标记或未标记的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第1天精神、食欲差,少活动;移植后第2天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和精神,各组大鼠之间无明显差异。④除混合组外,其余各组于移植术后第3,7天,肝脏内均可检测到含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且CCL4 门静脉移植组、CCL4 尾静脉移植组肝脏组织中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DNA数显著高于门静脉移植对照组、尾静脉移植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有关,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正常动物肝脏未受损情况下,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移植后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放射性肝损伤极大限制了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肘损伤环境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适宜的分化环境,提示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肝损伤成为可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3代细胞作为移植细胞.建立雌性SD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在放疗结束后4 h内,干预组经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性别决定基因Y(SrY)的存在;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干预组大鼠肝右叶中α-SMA的平均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大鼠肝右叶检测到携带SrY的阳性细胞多于肝脏左叶(P<0.05),对照组中未检测到携带SrY的阳性细胞.干预组大鼠肝右叶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结果证实,急性放射性肝损伤可以诱导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化途径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肝细胞等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目的:观察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06在兰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地点完成.材料: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7只,取5只用于制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随机分为3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15只、肝损伤细胞移植组14只、肝损伤盐水对照组13只.方法: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含(1.5~2.0)×106个细胞: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与造模后24 h比较,移植后2,3周肝正常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恢复较好.与肝正常细胞移植组比较,肝损伤细胞移植组Brdu+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多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但随着时间延长BrdU+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并能够在受损肝脏及正常肝脏中定植分化,且定植与分化的程度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 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 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0.05或 P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 BrdU 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 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 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的研究中,大多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细胞移植研究,而对于慢性心肌梗死后经静脉移植干细胞的研究尚少见,尤其是在移植后多个时间点动态监测移植的干细胞在体内分布及存活情况尚无报道.目的:观察经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从雄性SD大鼠获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18只雌性SD大鼠制备成心肌梗死3周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用胰岛素针抽取加入PBS的含有5×10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混悬液300 μL,并将其缓慢注入股静脉;对照组:注入同等体积的PBS.另选9只雌性SD大鼠仅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并将含有5×10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混悬液300 μL通过股静脉注入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4 h,2周及1个月后,各组大鼠体内的细胞分布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后1 d,肺组织、肝脏、脾脏中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实验组心脏中细胞分布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 < 0.01);移植后2周,两组肺组织中细胞数目均急剧减少(P < 0.05),肝脏、脾脏、心脏中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4周后两组相比,肺组织、肝脏、脾脏中细胞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假手术组心脏中未检测到细胞.移植4周后,各组织中细胞分布均明显减少.在对照组中,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SRY基因.提示慢性心肌梗死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早期大量细胞滞留于肺组织,且细胞数目随时间延长锐减.此外,心脏,脾脏,肝脏中仍可有少量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9.
吴玉卓 《中国临床康复》2012,(41):7677-768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肝硬化程度,改善肝功能。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后4组采用四氯化碳联合乙醇制作肝硬化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其余3组分别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3组大鼠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显著升高(P〈0.05),转氨酶、胆红素、凝血时间、Ⅳ型胶原显著降低(P〈0.05),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0.05)。门静脉移植组及肝动脉移植组优于尾静脉移植组,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但肝动脉及门静脉移植途径优于外周血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徐燕  张瑶  李丽丽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76-2580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心肌纤维化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目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均不能替代坏死心肌和彻底改善心脏功能。目的:观察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的作用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移植组(n=15)、对照组(n=15)和空白组(n=10),前2组建立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细胞移植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50μL(含3×106个细胞),对照组和空白组注射等量培养液。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前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加,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移植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下降、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明显升高(P〈0.01)。细胞移植组心脏胶原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明显下降(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改善心肌纤维化及扩张型心肌病鼠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细胞移植和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治疗脑损伤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脑尾壳核注射胶原酶和肝素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48只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于建模后第3天在脑出血部位分别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及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相比,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2周其他2组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骨髓基质细胞经侧脑室移植治疗大脑中动脉阻断缺血所致脑梗死模型鼠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尚未见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侧脑室移植对大脑中动脉阻断缺血模型大鼠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脑梗死灶大小的变化和植入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路径。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缺血2h再灌注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细胞组及磷酸缓冲液组分别于梗死侧侧脑室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5μL(含约1.0×106个细胞)或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模型组和不造模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应用平衡木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协调能力,水迷宫实验观察其游泳速度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梗死灶大小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BrdU阳性细胞的迁移路径。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组在移植后第3,7,14天平衡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后第7~10天,骨髓基质细胞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均快于磷酸缓冲液组(P〈0.05)。骨髓基质细胞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在原平台象限所占时间百分比和路程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移植后7,14d,各模型组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见典型的脑缺血梗死病灶,梗死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BrdU染色显示,移植后第1天,阳性细胞都聚集在移植侧侧脑室,以紧密排列的细胞团形式存在于脑室壁;第3天大部分细胞穿越脑室壁以单个细胞形式向周围缺血区迁移;第14天移植细胞在梗死的纹状体、皮质可见。提示大脑中动脉阻断缺血后24h侧脑室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移植骨髓基质细胞未能减小梗死灶大小,但侧脑室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存活并定向性地迁移至缺血的纹状体和皮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其最佳的移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PKH26标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脑损伤致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脑损伤区移植组:造模后注射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0μL;尾静脉移植组:自尾静脉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1mL;创伤性脑损伤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BMSCs呈球形,呈现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PKH26标记BMSCs的阳性率〉99%。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KH26阳性细胞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脑损伤区移植组多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多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GAP-43mRNA的表达脑损伤区移植组高于尾静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高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提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脑损伤区移植优于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死亡供者维护对于改善脑死亡供者器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前列腺素E1被广泛使用于临床肝移植领域,但有关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者的作用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渐进性脑死亡模型,观察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脑死亡组及前列腺素E1组建立渐进性脑死亡大鼠模型,前列腺素E1组于脑死亡诱导后,经尾静脉微输液泵通道以0.05μg/(kg·min)速度持续性泵入前列腺素E1注射液。各组在脑死亡诱导后的2,4h分别采血及获取肝脏标本。自动生化仪检测肝酶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质量浓度,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肝血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脑死亡诱导2h后,大鼠肝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诱导脑死亡4h后,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0.05)。脑死亡诱导2h后,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升高提示肝脏微循环障碍;诱导脑死亡4h后,脑死亡组大鼠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进一步升高,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0.05)。脑死亡后透射电镜显示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Kupffer细胞活化,前列腺素E1可减轻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并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提示前列腺素E1能改善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Kufpper细胞的活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婷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4):2557-2561
背景:神经节苷脂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惟一具有修复神经损伤,重塑神经网络的特效物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是神经节苷脂的一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建模成功6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1010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细胞培养液1mL,同时经腹腔注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水溶液或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静脉移植后24h,3d及伤后1、2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治疗3d后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2周后行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对组织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低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低于梗死组(P〈0.05);移植后3d,脑梗死周围组织AQP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梗死组高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高于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P〈0.05);2周后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梗死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修复心力衰竭后受损心肌,逆转心肌病理性重塑。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用正常肌细胞和治疗性基因干预受损心肌正逐渐显示出其在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 目的:观察腺病毒转染不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以携带肌浆网钙离子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Ca(2+)ATPase,SERCA2a)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大鼠,比较SERCA2a基因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骨髓干细胞基础的SERCA2a基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效果。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和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材料:选取购于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4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骨髓供体。选取体质量200~250g雌性成年SD大鼠作为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受体。以雄性大鼠Y染色体sry基因鉴定供体移植细胞是否在雌性大鼠受体心肌内存活。实验所用Ad—SERCa2a,Ad—EGFP的构建由我科鲁小春博士完成;第3和8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行分离培养。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周春燕实验室完成。对30只雌性SD大鼠进行左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9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基因治疗组7只,干细胞移植治疗组7只,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8只,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7只,分别予以单纯SERCA2a基因、MSC移植、SERCA2a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腺病毒空载体干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携带SERCA2a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SERCA2a—GFP)转染第3和8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Ad-SERCA2a—GFP转染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21d采用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