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06-05/2010-10应用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开展的26例活体肝移植,其中13例使用右半肝,9例使用左半肝,4例使用双供肝.活体供者年龄22~63岁.通过对供肝切取过程中的失血情况及供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进行供肝切除的优势.结果与结论:无供者死亡,且无供者因出血等原因而二次手术,仅有1例供者移植后出现胆瘘,充分引流后痊愈.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683 mL,输血820 mL,切除肝质量平均为530 g.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不仅可以缩短移植时间,减少移植损伤,同时也能够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联合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供肝切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活体肝移植的开展扩大了供体来源,有效缓解了供肝匮乏的局面,且活体供肝冷缺血时间短、质量好;若供、受者为亲属,可能具有免疫相容的优势.目的:总结1例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体会,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例,女性,年龄54岁,拟行肝移植手术.供者为患者外甥,23岁,既往身体健康.经术前评估后,切取供者右半肝并原位移植给受者.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术后供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 h,失血约150 mL,术后第5天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0 d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符合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后改变.术后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7 h,失血约500 mL,彩超检查移植肝血管通畅,血供良好;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移植肝功能情况良好.术后供、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果说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为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移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腹腔镜微创手术已广泛开展,应用成熟的微创技术可减轻手术创伤[1].但国内外对于腹腔镜用于活体肝移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的供体切取的报告并不多.我院移植外科2011年5月30日至9月1日共实施活体肝移植采用腹腔镜辅助供体切取7例,均为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切取.活体供肝切取顺利,供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较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均<3 min,质量良好.供者伤口小,均采用绣皮,术后不用拆线,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供者康复迅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脂肪变性供肝不但影响供者的安全,同时也影响受者的生存。目的:评价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轻度脂肪变性供肝时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根据移植过程中供肝活检病理标本的脂肪变性程度将所有病例分成4个组。比较各组移植供受者移植后2周的肝体积增生率,分析104例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死亡情况及原因。结果与结论:4组病例在供受者移植后肝功能的恢复和受者后移植预后无明显差别,没有肝功能延迟恢复和原发无功发生。轻度大泡性脂肪肝者只要残肝足够可以成为合适的活体肝移植供者。使用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并不增加受者病死率和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脂肪变性供肝不但影响供者的安全,同时也影响受者的生存.目的:评价活体肝移植中使用轻度脂肪变性供肝时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4 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根据移植过程中供肝活检病理标本的脂肪变性程度将所有病例分成4 个组.比较各组移植供受者移植后2 周的肝体积增生率,分析104 例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受者移植后死亡情况及原因.结果与结论:4 组病例在供受者移植后肝功能的恢复和受者后移植预后无明显差别,没有肝功能延迟恢复和原发无功发生.轻度大泡性脂肪肝者只要残肝足够可以成为合适的活体肝移植供者.使用轻度大泡性脂肪肝并不增加受者病死率和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肝移植的快速发展,供体短缺日趋严重,活体肝移植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活体肝移植中最大限度减少供者的损伤是移植伦理学的要求和移植医生的责任。微创是当今外科学发展的潮流。腹腔镜手术具有局部创伤小,患者全身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现将我院1例完全腹腔镜活体左外叶供肝切取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后腹腔镜技术行活体供肾切取的手术方法。方法该组5例均采用经后腹腔的腹腔镜技术行活体供肾切取,并用常规方法移植给爱者。结果5例均成功切取左肾并移植给受者,手术时间120~200min,出血50~150mL,热缺血时间为3~6min。血管开放后供肾均泌尿,无排斥反应及与操作技术有关的并发症。供者术后7d出院。结论利用后腹腔镜技术行活体亲属供肾切取对供者损伤小。对供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技术上安全和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间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术的观察和护理特点。方法对我中心的1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施行包含肝中静脉的扩大右半肝移植术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供肝/受体体重比为1.27%,受者无"小肝综合征"的发生,术后第16d出现排斥反应,予激素冲击后好转;供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出血、胆漏、胆道缺血是活体肝移植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活体扩大右半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颖  刘燕英 《天津护理》2008,16(2):87-88
原位肝脏移植手术供体肝脏来源包括尸体供肝和活体部分肝脏供肝.活体供肝即是对供体实施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将切除的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受体.尸体肝脏供肝是将全肝完整切除作为供肝,移植给受体.供肝切取、灌注和保存,是肝移植手术的重要环节,对肝移植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现就有关尸体供肝供体切取手术物品准备、术中配合、器官保存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世界性的供肝短缺问题导致每年全球约有10%的患者在等待移植过程中死亡。活体肝移植(1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背景下产生的,成人间的LDLT多需切取供体的右半肝作为移植物。尽管活体右半肝移植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但是关于活体右半肝移植时是否保留供体的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同时,不包含MHV的活体右半肝移植在MHV引流的V、VIII段属支的处理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MHV的局部应用解剖、LDLT手术时MHV的供体或受体归属、不带MHV的半肝移植时MHV属支重建与否等问题结合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的经验及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1例需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95例,运用钳夹法(CC组)15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C组相比,CUSA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USA组患者术后ALT、总胆红素水平较CC组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脏切除术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不增加,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供肝术前影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1例行活体半肝移植的供体术前行“一站式”MRI检查,后处理重建肝血管及胆道系统,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61例活体供肝中,MichelⅠ型肝动脉48例,Ⅲ型7例,Ⅷ型2例,Ⅸ型1例,2例Ⅳ段肝动脉起自肝右动脉(RHA),1例RHA起自腹腔干(CT)。58例正常门静脉解剖,3例“三分叉”型门静脉。41例正常肝静脉解剖,18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形成共干后汇入IVC;2例肝右下静脉(IRHV)汇入下腔静脉(IVC)。58例正常肝管解剖,2例“三分叉'型胆管,1例肝右后叶胆管(RPHD)起自左肝管(LHD)。术前MR对供体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7%,100%,95.1%。MRCP结合增强MR胆管造影联合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的准确率为93.4%。结论:“一站式”MRI检查方案能够显示活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异,可以作为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江  刘静  侯宇  李立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341-3346
背景:活体肝移植显著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如何使供者献出的肝量最小,同时受者得到最大的临床受益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肝移植SD大鼠模型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Ⅰ组为体内肝叶减除;Ⅱ组为体外肝叶减除组;Ⅲ组为改良后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主要观察供体手术各阶段时间;移植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与结论:改良后模型较改良前的供肝获取时间和肝叶减除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Ⅱ组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Ⅲ组(P〈0.05)。改良后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较改良前显著提高(P〈0.05),改良后7及14d存活率均高于改良前模型(P〈0.05)。改良模型较改良前生存时间延长了9d。改良模型的手术总并发症例次较改良前组显著较少(P〈0.01)。提示采用此改良方法能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在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型不合器官移植可能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溶血反应。目的:回顾分析Rh(D)阴性肝癌患者接受Rh(D)阳性供肝移植的方法及疗效,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例Rh(D)阴性肝癌患者接受Rh(D)阳性供肝移植过程中,应保证供肝的良好灌洗,尽量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移植中移植后输注适量的异型红细胞及血浆。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受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及输血相关并发症。随访1年,受者存活良好。说明在无合适供体的情况下,只要供肝得到充分灌洗、移植中控制出血、移植后采用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Rh(D)阴性肝病患者移植Rh(D)阳性供肝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活体肝移植术前对拟捐肝者257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碘浓度监测扫描,自动触发技术进行的肝动脉期、门脉期以及肝静脉期等3期扫描。延迟扫描时间,动脉期22-25 s(中位数23 s),门脉期42-53 s(中位数47 s),肝静脉期65-75 s(中位数70 s)。对比剂注射模式为5 mL/s生理盐水20 mL+暂停+4-5 mL/s对比剂70-120 mL+5 mL/s生理盐水30 mL。图像后处理包括肝脏管道系统重组和肝体积测量。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方法,显示肝动脉、门脉和肝静脉。活体肝体积测量有全肝体积,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体积和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体积。在同一扫描时相上,测量肝脏和脾脏的CT值,并计算肝脾CT值比值。结果:拟捐肝者257例中,184例行肝移植手术。其中,179例供体接受不包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4例双供肝,1例合肝。全部捐肝供体术后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和死亡发生。利用64层螺旋CT可对肝脏进行多时相扫描,以及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和肝体积测量。结论:64层螺旋CT多时相扫描,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和肝体积测量,可为临床活体肝移植术前的供体影像学评估,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肾移植前正确有效地评价供者双侧肾脏功能,对于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及受者的安全十分重要。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供者肾功能评估的指标。方法:173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年龄分成老年组(≥55岁)和中青年组(〈55岁),两组供者移植前血清肌酐、总肾小球滤过率、欲保留肾总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反应肾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析比较移植前后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0d供者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P〈0.01);移植后1个月留存肾脏总肾小球滤过率增加(P=0.0000),但与移植前供者双肾比较下降。提示总肾小球滤过率可作为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肾功能评估的主要指标,但是仍应结合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几年随着各项移植法规相继出台,亲属肾移植数量在国内多个移植中心呈逐渐增多趋势。目前国际上对活体供肾供者尚没有最大年龄的明确限制,由于供器官的极度短缺,国际上很多移植中心开始尝试老龄供者。目的:探讨老龄供者亲属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亲属活体肾移植65例按供肾者年龄分为2组:老龄组(n=16):供者年龄≥55岁;对照组(n=49):供者年龄〈55岁。两组供者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健全,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移植前查血肌酐清除率均在80mL/min以上。两组基线资料相似。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两组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目前肾源缺少的情况下,选择老龄供者进行亲属活体肾移植,只要严格供肾纳入标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