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研究显示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在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干细胞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对干细胞长程监测具有独特优势。目的:构建稳定表达报告基因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运用报告基因成像等方法实现其体外和移植后的评价与鉴定。方法:繁殖与筛选携带β-actin-luc报告基因小鼠后,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行表面标志鉴定;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1×106)植入BALB/c裸鼠后肢肌肉内,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生物发光成像进行体外和体内移植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和定量评价。结果与结论:转基因小鼠稳定携带β-actin-luc报告基因,分离培养出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及CD44,而CD45、CD34和CD31呈现低表达,其细胞数与fluc报告基因生物发光信号强度呈显著直线相关(r2=0.96)。细胞活体肌肉移植24h后存活,并显示较强的生物发光信号,在底物荧光素腹腔注射后0~42min内先迅速增强后平缓减弱,21min时最强,达(6.92×106±4.11×105)Photons·s-1·cm-2·sr-1。提示由携带β-actin-luc报告基因小鼠脂肪组织分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可在体外和肌肉组织移植后稳定表达该报告基因并实现细胞的分子影像示踪与定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同时也可以向其他胚层分化,证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多分化潜能干细胞.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腹部皮下脂肪,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增殖曲线,进行流式细胞、细胞周期、免疫荧光等检测,并验证其是否具有多功能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获得形态较均一的长梭形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良好,有明显的指数生长期,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检测细胞高表达CD105、CD90,低表达CD34、CD45;多数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占80%以上.能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实验分离获得的细胞是具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为深入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脂肪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脂肪组织中也存在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可以从美容吸脂中获得,来源丰富,取材方便,蕴藏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离心的方法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行贴壁培养.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与结论:采用消化、离心分离获得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呈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后第5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至第9天后数量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超过90%细胞为CD29、CD45和CD105阳性.提示体外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皮下脂肪来源的细胞群,依据国际标准规定通过形态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及多种分化潜能的鉴定证实体外获得的细胞群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方法 采用0.1%胶原酶Ⅰ及0.25%胰酶双消化法进行细胞的体外分离,LG-DMEM培养基加入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于37℃、5% 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 ~ 80%融合时消化传代扩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表达;取第3代细胞,于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成骨及成脂诱导剂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并对诱导后的细胞染色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群呈长梭状,漩涡样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P2代细胞,其中CD73,CD105,C90,CD44,CD29及CD49d呈阳性表达,而CD14,CD34,CD45,HLA-DR及CD106呈阴性表达;成骨诱导3周后,茜素红染色、VON-KOSSA染色及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都呈阳性;成脂诱导2周后,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油红O染色呈阳性.结论 胶原酶胰酶双消化法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细胞可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表达与间充质干细胞相符的免疫表型;定向诱导后具有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对其彻底根治.随着干细胞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为避免免疫反应,最好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而获取自体神经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与神经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可以从肝脏、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获得,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质,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容易获得、对患者损伤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新近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分化潜能,预测其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脂肪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2,6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d贴壁,6d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1岁龄家犬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犬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弃上层脂肪及上清,沉淀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F12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按2×108L-1接种于培养瓶中,细胞长满80%时用胰酶消化传代。②实验评估:分别取第3,5,1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体外诱导分化方法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1d多数贴壁细胞呈圆形;3d时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大部分呈梭形、三角形;6d后细胞呈团簇状生长,形成集落;9~10d后细胞融合超过80%。传代后2~4h开始贴壁,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后开始增殖,3d即可长满培养瓶底壁。②细胞增殖活性: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无明显的生长滞缓期,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到生长峰值,第8天后进入平台期。第3,5,10代细胞传代接种后的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无明显差异,传10代后细胞无明显的衰老征象。③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鉴定: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向脂肪细胞诱导第6天胞质中出现透亮的小脂滴,油红染色呈阳性;向神经细胞预诱导24h后,细胞由梭形变为栅栏样,正式诱导0.5h后细胞呈双极或多极,3h后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向成骨细胞诱导第21天可见钙化结节。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存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相关标志分子CD29及CD44,诱导后能向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主要包括体内诱导和体外诱导两种方式,前者依靠体内微环境。随机性大且难以进行监控和调整。本实验探讨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及诱导后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软骨能力。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对象与材料:皮下脂肪组织来源于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6例,年龄25~64岁,对实验及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清洁级裸鼠5只,体内成软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离心管容量20mL。由GeneRay公司生产。②实验方法:将皮下脂肪组织剪碎,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铺满瓶底80%时胰酶消化传代。传至第6代时收集5×10^6个细胞,用含1%新生牛血清、高糖DMEM、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37.5mg/L维生素C、6.25mg/L胰岛素、6.25mg/L转铁蛋白、10^-7mol/L地塞米松的软骨细胞诱导剂重悬于无支架离心管内。③实验评估:诱导过程中观察细胞聚集状态。诱导2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RT-PCR、Western blot对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进行检测。将诱导后细胞与纤维蛋白原凝胶混合,植入裸鼠皮下,3周后切取植入组织块。苏木精.伊红染色及11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内成软骨情况。 结果:①诱导后细胞聚集状态:诱导2d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自行聚集为一条状细胞团,1周后细胞团聚集呈球状。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未见有软骨陷窝形成。③RT-PCR检测结果:细胞团内Ⅱ型胶原蛋白和Sox9 mRNA均呈阳性表达。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细胞团内有较强的Ⅱ型胶原蛋白和Aggrecan表达。⑤体内成软骨情况:植入裸鼠皮下的组织块内有大量软骨陷窝及Ⅱ型胶原蛋白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主要包括体内诱导和体外诱导两种方式,前者依靠体内微环境,随机性大且难以进行监控和调整.本实验探讨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及诱导后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软骨能力.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对象与材料:皮下脂肪组织来源于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6例,年龄25~64岁,对实验及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清洁级裸鼠5只,体内成软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离心管容量20 mL,由GeneRay公司生产.②实验方法:将皮下脂肪组织剪碎,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铺满瓶底80%时胰酶消化传代.传至第6代时收集 5×106个细胞,用含1%新生牛血清、高糖DMEM、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37.5 mg/L维生素C、6.25 mg/L胰岛素、6.25 mg/L转铁蛋白、10-7 mol/L地塞米松的软骨细胞诱导剂重悬于无支架离心管内.③实验评估:诱导过程中观察细胞聚集状态.诱导2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RT-PCR、Western blot对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进行检测.将诱导后细胞与纤维蛋白原凝胶混合,植入裸鼠皮下,3周后切取植入组织块,苏木精-伊红染色及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内成软骨情况.结果:①诱导后细胞聚集状态:诱导2 d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自行聚集为一条状细胞团,1周后细胞团聚集呈球状.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未见有软骨陷窝形成.③RT-PCR检测结果:细胞团内Ⅱ型胶原蛋白和Sox9 mRNA均呈阳性表达.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细胞团内有较强的Ⅱ型胶原蛋白和Aggrecan表达.⑤体内成软骨情况:植入裸鼠皮下的组织块内有大量软骨陷窝及II型胶原蛋白形成.结论:①在无支架离心管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软骨诱导剂作用后具有典型的软骨细胞表型,但未形成成熟软骨组织所具备的软骨陷窝.②诱导后细胞与凝胶复合种植于裸鼠体内,可形成具有典型软骨特征的组织.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且相对更加容易获得,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工程的种子细胞日渐受到重视。目的:观察从大鼠皮下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情况,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鉴定。设计: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1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鼠龄4个月,体质量200g;Ⅰ型胶原酶、DMEM培养基、特级胎牛血清(GIBCO公司);免抗大鼠CD13、CD34、CD44、105、Ⅷ因子、HLA-DR、VWF、Myosin等多克隆抗体及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绿色荧光蛋白-重组腺病毒包装载体为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实验于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完成。①细胞分离和培养:全麻下取Wistar大鼠腹股沟脂肪垫0.3g,剪碎,消化后培养,镜下观察有大量梭形贴壁细胞后二三天换DMEM培养液,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调整细胞浓度为2×107L-1,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从第2天起每日随机取3孔,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分别用血球计数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②细胞存活率的计算:收集第3至第8代细胞,加入预配好的DMSO冻存液,2~4周后复苏,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鉴定:以2×107L-1的细胞数接种多孔培养板,24h后行CD13、CD34、CD44、CD45、CD105、Ⅷ、HLA-DR、VWF因子等细胞表面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鉴定及油红染色。④多细胞系定向诱导分化及鉴定:用多孔板接种后加含特定诱导因子的培养基进行多系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油红O脂肪颗粒染色,对成骨诱导组进行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对成心肌诱导组进行肌浆球蛋白免疫组化染色。⑤转染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用96孔板接种第4代ADMSC,同时加入Ⅰ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以不同MOI值1∶50、1∶100、1∶150、1∶200转染,观察转染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分离和培养观察结果。②冻存与复苏后细胞存活率。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鉴定结果。④多细胞系定向诱导分化及鉴定结果。⑤转染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结果。结果:①从0.3g皮下脂肪分离出约3.6×105贴壁细胞,并可在体外多代传代培养扩增。②细胞冻存2~4周后复苏用台盼蓝染色示存活率在90%以上。③各代CD13、CD44、CD105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阳性,CD45、Ⅷ因子、HLA-DR、VWF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阴性。④从第2代开始,各代均可见少量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而且在延长培养基的换液时间后,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体外多系定向诱导分化后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肌浆球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分别阳性。⑤转染72h后荧光显微下观察,在MOI值1∶200见绝大多数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转染成功,粗测转染率在90%以上。结论:可以从大鼠皮下脂肪成功分离出大量具有成脂、成骨、成肌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进行多代传代及大量扩增、长期冷冻保存,并且成功转染了Ⅰ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4.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后,进行倒置显微镜观察,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增殖能力强。所获得细胞CD44表达阳性,CD19、CD15、CD45、CD34、CD38、CD4、CD8表达阴性。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毕晓娟  马艳  江明 《中国临床康复》2011,(14):2512-2516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的种子细胞。目的:培养扩增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以活体标记并鉴定其分化潜能。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Ⅰ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扩增。取第 3 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检测 HCAM、CD106、CD29、CD49D 和 CD34,生长曲线测定,吉姆萨染色,菲立磁标记,成脂诱导后油红 O 染色及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结果与结论: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第 3 代细胞流式鉴定 CD29 阳性,CD34、HCAM、CD49d、CD106 低表达,生长曲线测定有对数生长期,平台期,菲立磁标记阳性率达 80%,并且在一些诱导剂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提示,来源于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获得的脂肪源干细胞易于培养和传代扩增,并可活体标记且在特殊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部分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特性,然而对其体内研究尚处于异种异体之间,且结果及机制缺少统一性。目的: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其移植免疫学特性。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反应检测其同种异体免疫耐受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CD4、CD8浓度及比值变化,并通过ELISA方法对比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前后血液、培养上清及体内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10、γ-干扰素的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体内外实验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前后血浆及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呈相似趋势:白细胞介素10较反应前上升(P<0.05),γ-干扰素较反应前下降(P<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移植前轻度下降。说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部分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特性,然而对其体内研究尚处于异种异体之间,且结果及机制缺少统一性。目的: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其移植免疫学特性。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反应检测其同种异体免疫耐受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CD4、CD8浓度及比值变化,并通过ELISA方法对比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前后血液、培养上清及体内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10、γ-干扰素的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体内外实验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前后血浆及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呈相似趋势:白细胞介素10较反应前上升(P〈0.05),γ-干扰素较反应前下降(P〈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移植前轻度下降。说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的种子细胞。目的:培养扩增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以活体标记并鉴定其分化潜能。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Ⅰ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法传代扩增。取第 3 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检测 HCAM、CD106、CD29、CD49D 和 CD34,生长曲线测定,吉姆萨染色,菲立磁标记,成脂诱导后油红 O 染色及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结果与结论: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生长,第 3 代细胞流式鉴定 CD29 阳性,CD34、HCAM、CD49d、CD106 低表达,生长曲线测定有对数生长期,平台期,菲立磁标记阳性率达 80%,并且在一些诱导剂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提示,来源于大鼠腹股沟脂肪分离获得的脂肪源干细胞易于培养和传代扩增,并可活体标记且在特殊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