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是引起诸多常见病的主要因素。早在医学巨著《内经》中对饮食疗法已作了详尽的阐述。1 合理饮食 ,维护健康1.1 合理搭配 《内经》提倡饮食多样化 ,反对过食肥甘。《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所谓 :“五”即代表多种饮食物。多样化的饮食可使人体获得全面而充足的营养 ,以满足生理上的各种需求 ,同时《内经》中也指出了过食肥甘的危害性 ,如《素问·奇病论》说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  相似文献   

2.
民间流行“吃肝养眼”方法,大概来于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素问·五脏生成篇》和《灵枢·脉度篇》中“肝受血而能视”和“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等论述。建国初我们在地方医院同中医老前辈在一起会诊、病例讨论时,经常听道“肝开窍于目”、“疏肝明目”等肝目相关的论断。“高烧病孩不要忌口,应给其畜禽肝脏或鸡鸭蛋黄”,对防治当时高发致盲的角膜软化症,发挥过良好作用。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但儿童干眼症抬头,许多哺乳期妇女和成  相似文献   

3.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上的“胁痛”范畴。本病早在《内经》已有记载 ,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胆。如《灵枢·五邪》篇曰 :“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灵枢·胀论》云 :“胆胀者 ,胁下胀满 ,口中苦 ,善太息。”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 ,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 ,湿热蕴结而发病。临床上中医对胆囊炎按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1辨证施治1 1肝郁气滞型1 1 1主证右胁上腹部胀痛 ,痛及肩背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胸脘…  相似文献   

4.
针灸、按摩、敷贴、药熨、气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联系全身的径路,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经气,因而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也是经气的活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防治疾病的关健也在于“调气”。经气调和则经络就能发挥协调阴阳的作用。《灵枢·宫能》篇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强调了“调气”要明确经络的重要性。针刺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减低,以致骨强度减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也是老年人腰腿痛、脊柱变形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见病因。在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根据病因和病症,属中医学中的“骨痿”和“骨痹”范畴,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驸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后世医家,对其病因,病症更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论述,特别在治疗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药。本文着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做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养心篇     
《健康大视野》2009,(16):28-28
养生首重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黄帝内经》认为“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均指出神出于心。  相似文献   

7.
张金燕 《长寿》2005,(5):43
原文:“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评介:《黄帝内经》的观点不都是黄帝的直接阐述,多半是通过黄帝与其臣下的谈话提出来的。对于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君臣认为,其基本要求是: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不随便浪费精力,这样才能保全肉体和精气,得终天命,寿过百岁。而且,还要根据…  相似文献   

8.
原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人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营气之道,内[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相似文献   

9.
《长寿》1996,(7)
《道德经·洪德四十五》云:“清静为天下正。” 《庄子·至乐第十八》云:“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云:“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相似文献   

10.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以及生殖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皆衰,天癸竭而无子耳;待五脏皆虚,则形骸独居而终。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头发在脏象中的地位。如《内经》中就巳指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索问·六节脏象论》)在国外,到十五世  相似文献   

11.
在正常进餐时,根据自身的“簿弱环节”或已发现的疾病,选食某种食物,在充饥和营养身体之外,对某种疾病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医学上称其为“食疗”。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药食互补”的精辟论述。远在3000年前西周《周礼·天官篇》中就有“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极力主张药、谷、果、畜、菜配合,以治病养生。《黄帝内经》还记述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以及“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把药与食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耳朵是人体五官之一,是人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器官。祖国的传统医学历来对耳朵十分重视,认为它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并将它作为健身的重要部位之一。 耳朵与肾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则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经典著作皆认为:人体各部(包括内脏)通过经络都与耳朵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各部也都在耳朵上有着自己的投射区。用句现代科学语言来说:三寸耳朵,有着人体的全息投影。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的功能好坏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速、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其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较早阐述了人体衰老的原因:"肾气衰,发堕齿槁",故而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肾和耳朵又有什么关系呢?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给出了答案:"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窍为耳",说明肾和耳是相通相联系的,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14.
话说药膳     
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宫廷内就有“食医”专门为帝王后妃们配膳,以求长生不老。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姜、桂是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之药的记载。“食疗本草”、“饮膳正要”等词古已有之。《素问·脏器法时论》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经补精益气”,也都阐明了“医食同源”的道理。秦、汉以后,由于封建帝王贵胄的重视,药膳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三国时期曹操曾留下《四时御食制》一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一书中提及:“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  相似文献   

15.
民谚谓:“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三叟长寿歌》中一位百岁寿星亦唱诺:“量腹节所受,定能得高寿。”这都是说,少食可使人健康长寿。 早在2000多年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强调“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把节制饮食放在养生大法之首。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相似文献   

16.
正早春忽冷忽热的天气,最能考验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人们应该抓住春季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学些养生知识,对健康有益。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季"。《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春季树木枝条伸展,万物复苏,与肝气的升发正好相对应。"肝主疏泄""肝藏血",影响着气机升降和血液运行,肝气通达,就会身体轻松,精力充沛;肝气受损,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因此,自我调养十分重要。 1.精神调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说明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化,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的疏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只有在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的情况下,才能气血平和,心情疏畅。如果肝气失于疏  相似文献   

18.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藏血:肝血不足,常可见到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妇女血崩等病变。主疏泄:肝气疏泄,主要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气机不调,  相似文献   

19.
追求美丽是人的天性。然而,有些人只注重追求外表美,却不珍重自身的健康美,特别是在机体内部发生某些病变,且在外表上有所警示时,仍把种种病理性表现误以为是生理现象,以美容来掩饰病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外表是反映人体健康的红绿灯。这里所谓的“外表”,往往指人体暴露的各个部位,也就是指头面部和手部等。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邪气脏腑病因篇》就有这样的记载:“十  相似文献   

20.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4,(10):22-22
古人重养心,正如《内经·素问》中所说的:“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里的“主”也就是人的“心”。既然“养心”是求得高寿的关键,那么,“心”如何养呢?古代养生学家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一,“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获得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