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81年和1988年之间经作者特别流动医院诊治的86例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已证明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为3-20年(平均8年).其中65例(75%)循环C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24例患输血后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抗-HCV阳性18例,75%);62例患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抗-HCV阳性47例,75%).慢性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中,29%转氨酶正常达5年,55%证实是慢性迁延性肝炎,16%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向肝硬化过渡.在慢性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中,2%的患者表现缓解,43%为稳定的慢性迁延性肝炎,55%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然而需经多年才发展为肝硬化.没有发现慢性活动性肝炎转变、慢性迁延性肝炎或缓解.这些结果提示,慢性输血后非甲非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由于新近抗HCV检测方法的出现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一向认为未知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引出丙(C)型肝炎与戊(E)型肝炎。因此,迄今为止病毒性肝炎共分五型肝炎均无交叉免疫,故一个人如果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未作好,则一辈子可患5种不同型肝炎,也可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患两种肝炎,如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或乙、丙肝等混合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至今尚未被任何国家所确切证实,原因是丙肝患者血中HCV数量甚小,不易检测到。但初步认为此病毒颗粒直径50~60nm,单链RIVA属于一种黄病毒的远亲。丙肝病人及HCV携带者为此病传染源,可通过输血,从献血者GPT正常者检测抗HCV为5.3%,GPT异常者可高达44.7%,受血者60~84%,平  相似文献   

3.
输血后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可以由输血引起,即输血传播性肝炎(TTH),输血也可以是次要原因,即输血相关,但非输血传播性的。当今TTH的危险极小,还主要是由HBV和HCV引起,后者以前被认为“非甲非乙性肝炎”。现在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余的TTH,也就是非甲,非乙,非丙型,是很少的。通过应用志愿者(无偿),重复献血,和仔细筛选掉肝炎危险因素而后检查是否HBV感染的献血者,HBV的危险(通过输血而传播)性当前是1/63000单位献血。对于输血传播的HCV;同样的重复献血,志愿者(无偿)供血者,仔细筛选和抗HCV的灵敏试验,危险系数是1/125,000单位血。输血引起的HBV和HCV的危险性如此之小,以致当病人输血后而患肝炎时,应寻求检查这些病毒的其它方法。无论如何,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HBV和HCV危险的努力应继续下去;这包括限制必需或适合输血的人,利用其它方式代替输血,运用检测病毒核酸的新方法,而最后将各种微生物灭活技术应用于血液(全血),血成分和血浆衍生物上。  相似文献   

4.
1989年9月2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肝炎研讨会上,正式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A、B、D、E)等五型,其病原分别为HAV、HBV、HCV、HDV、HEV是否存在等六型尚在研究中,自此后,在急慢性输血肝炎,散发性肝炎及暴发型肝炎中有相当比例(10%~20%)病人用现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尚不能分型。1995年美国雅培公司Simmons等,Genelabs公司Kim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道了3例HCL病人,均于脾脏切除后全血细胞减少,在并发输血性肝炎之后2例病人在2个月内有显著血液学改变。所有病人虽然骨髓持续有毛细胞浸润,但在17个月内,外周血相均达完全缓解。1例病人持续缓解达12年。另2例病人虽死于感染性疾病但血相正常。在两组回顾性研究中,患AML病人发生肝炎与其未发生相比,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和中数幸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别。也有报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短暂缓解。据推测肝炎病毒能直接诱导恶性细胞的抑制,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及通过肝炎病毒使抗白血病药物进入白血病细胞的可能。应用α干扰素对大多数HCL病人显著疗效的最新观点提出了病毒性肝炎的有益作用也是激活干扰素系统的结果。输血性肝炎后HCL病人外周血相缓解时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70年代中期,Prince和Feinstone等从输血后肝炎(PTH)患者中发现一种既不属于乙型肝炎(HB)又不属于甲型肝炎(HA),而且没有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证据的病毒性肝炎,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已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定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以下简称HNANB)。据已有资料表明,HNANB比过去有增加的趋势,在输血后肝炎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它几乎占现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1/3~1/2,占输血后肝炎的90%左右。乙型肝炎仅占输血后肝炎的5~10%。CMV和EBV引起的很少。由HA病  相似文献   

8.
在供血的筛选方面,由于开展了SGOT,SGPT及HBSAg检查,从而使输血后肝炎显著减少,但未全部杜绝,特别是在心脏直视术等须要大量输血的情况下,其发生率仍然相当高。名古屋保健卫生大学医院在进行心直视术时应用了新鲜血输血后,肝炎(SGPT、SGOT升高)的发生率仍为23%。看来预防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只检查SGPT、SGOT和HBSAg是不够的。因而作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减少输血后肝炎发生的办法。在老鼠身上用氯仿和半乳糖胺诱发实验性肝炎后,观察SGOT、SGPT、LDH、LDH同工酶等的变化发现,当SGOT、SGPT尚处于正常范围时,LGH_5最先处于异常状态。输血后肝炎和实验性肝  相似文献   

9.
医院内输血后肝炎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某医院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期间住完院乙肝和丙肝病进行了分析,在42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院内输血后肝炎26例,占6.1%。26例病保,丙肝病毒标志物均阳性,其中7例合并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医院内输血后肝炎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上无显著差异。26例医院内输后肝炎中,有14例为无黄疸型肝炎,多数(15例)患者ALT升高至61-300μ/L,因医院内输血搏上炎而使患者延长或再次住院天  相似文献   

10.
HBsAg阳性肝病患者血清TTV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传播病毒(TTV)最早由Nishizawa等于1997年从1例不明原因的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尽管在许多原因不明的重症肝炎和不明原因的ALT升高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TTV DNA,但关于TTV的致病性和在其他病毒性肝炎(甲~庚型)中的作用以及TTV是  相似文献   

11.
一、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存在及其研究过程 1975年前后即有人推测有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型肝炎)存在。HBsAg检测方法确定后,人们用此法筛选献血员,以期不输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液使不再发生输血后肝炎,但实际上输血后肝炎从20%降至10%后却不再下降。因此有人推测尚有经输血传播的非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并命名为丙型肝炎,但当时认为此型病毒不只是一种,因此命名为非甲非乙(NANB)型。其后又证实此种肝炎不只存在于输血后肝炎中,而且于散发性肝炎中也很多。最近日本无乙型  相似文献   

12.
输血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传播感染,虽然很多传染病及微生物可通过输血传播,但最重要的仍是病毒性肝炎。作者认为甲型、乙型肝炎均可通过口及肠道外二种方式传播,血清学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证明,许多流行性肝炎病人是乙型肝炎。随着甲型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验的进一步发展,发现—个或更多其他引起肝炎的病毒,这个疾病或这组疾病近来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其潜伏期从2周到4个月。自从排除了所有HBsAg阳性供血员以来,非甲非乙型肝炎成为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占80~90%。  相似文献   

13.
李国坚 《临床荟萃》1999,14(7):332-333
由于Choo等于1989年建立起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使得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仍有病因不明的非A、B、C输血后肝炎、暴发性肝炎以及慢性肝炎的发生。1993年国际肝炎会议上不少学者提出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FV),但至今未能克隆出HFV的基因,该病毒是否存在目前尚存争议。1995年Kim等首先克隆成功并宣布发现了庚型肝炎病毒(HGV)的cDNA,标志着人类已发现了六种肝炎病毒。但随后的研究发现HGV并非上述未明肝炎的原因主要致病因子。因此,此领域的研究者们不断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致病因子。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对1例输血后发生非A、B、C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肝炎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一名发生输血后肝炎的日本患者血清中克  相似文献   

14.
自从采用HBsAg阴性血输血以来,输血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受血者仍有大约10%发生输血后肝炎。本文作者报导了日本仙舌国立医院自1970年进行实验室筛选供血HBsAg以来受血者输血后肝炎的临床和血清学研究的结果。研究对象为该院1970年11月至1977年2月住院手术的病人共1082例,手术前后接受CIE检测HBsAg为阴性的血1-159单位(1单位=200ml)。他们入院前没有接受过输血。入院时也未显示肝功异  相似文献   

15.
输血后肝炎     
输血后肝炎(PTH)系由于输入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而发生的病毒性肝炎,过去统称为血清性肝炎。一、发病率 1965年Blumberg发现Australia抗原,经以后鉴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献血员经过HBsAg筛选之后,使输血后乙型肝炎(HB-PTH)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PTH)却相对增高。据日本仙台医院外科统计,1971~1980年间共计1,664例受血者,其中246例(14.8%)  相似文献   

16.
当前输血后肝炎的危险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后病毒性肝炎(输血后肝炎)可以由输血引起,即输血传播性肝炎(TTH),输血也可以是次要原因,即输血相关,但非输血传播性的。当今TTH的危险极小,还主要是由HBV和HCV引起,后以前被认为“非甲非乙性肝炎”。现在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余的TTH,也就是非甲、非乙,非丙型,是很少的。通过应用志愿(无偿),重复献血,对于输血传播的HCV;同样的重复献血,志愿(无偿)供血,仔细筛和抗HCV的灵敏  相似文献   

17.
急性黄疸型肝炎为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中的一型。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角度分型又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我们在日常超声工作中发现临床确诊为急性黄疽型肝炎患在急性期胆囊发生一些异常的声象图改变.现将自1987年2月-1995年12月近年间积累资料较完整的56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自1965年Blumberg报道澳大利亚抗原以来,经过廿多年,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1974年Prince等报道“无乙型肝炎血清学证据的长潜伏期输血后肝炎”之后,一种既不同于甲型肝炎,又不同于乙型肝炎的肝脏疾患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NANB型肝炎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应用甲肝特异性诊断方法,排除了甲型肝炎,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排除了乙性肝炎,又用亲肝病毒如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特异性方法进行鉴定,排除一些药物性肝炎后的无其他原因的肝炎病人,就被诊断为NANB型肝炎。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全国血站系统乙型、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100730王文丽,王露楠,郑怀竞近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不断深入,使人们对输血后肝炎的发生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提高输血安全性,血站系统做好质控工作、提高检出率、保证检验...  相似文献   

20.
1989年9月2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肝炎讨论会上,正式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A、B、C、D、E)等五型,其病原分别为HAV、HBV、HCV、HDV、HEV。是否存在等六型尚在研究中。自此后,在急慢性输血后肝炎、散发性肝炎及暴发型肝炎中有相当比例(10%~20%)的病人用现有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尚不能分型[1]。1995年美国雅培公司Simmons等[2],Genelabs公司的Kim等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Bradley等[5,6]相继报道: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一种新型肝炎病毒暂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GV),其正式命名尚待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委员会最后确定。现将庚型肝炎(H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