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运用,单方单药,只要辨证准确,切中病机,往往可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近代名医张锡纯深得《神农本草经》之旨,临证妙用单药单方,屡起沉疴,兹分述如下。1 元气虚脱,首选萸肉 众多医家一见脱证,莫不大剂参芪并用。张氏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山萸肉味酸入肝,既能补肝,又能救脱,“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临床凡由各种原因引起虚汗淋漓、喘息欲脱、目睛上窜及肝虚极所致的寒热往来等元气将脱之证,张氏恒用萸肉治之屡获良效,谓萸肉为救脱药之首。  相似文献   

2.
廖云龙 《中医杂志》1998,39(10):635-637
张锡纯治学汇通中西,师古不泥,善于创新,现将笔者对其药对的运用,介绍如下。1 山萸肉一人参,扶正固脱张锡纯治元气虚脱之证,常以大剂量山萸肉(轻则数钱,重则二三两)配人参而建奇功。他认为“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如他所创来复汤、镇摄汤、敦复汤、急救回阳丹等方,治疗虚脱危重之证,均用此药对以补气扶正,敛散固脱。  相似文献   

3.
略论张锡纯运用龙骨牡蛎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盈 《陕西中医》1996,17(3):135-135
<正> 张锡纯临床善用龙骨、牡蛎,且两药往往同用治疗各种疾病。张氏认为两药质相同,性相近,功相似,合用相得益彰,“每能益其功而又补各自之不足”。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略论张氏合用龙骨牡蛎的特点。 1 敛汗 张氏视龙骨,牡蛎为止汗要药,认为“其味咸质粘,最具翕收之力”能收敛元气,止汗液,常与具有酸收之性的山萸肉合用,一般多入复方中,也可重用两药,单独煎服以敛汗。 2 摄血 张氏认为“龙骨,特蛎最能摄血之本源,况龙骨善化瘀血,牡蛎善消坚积,二药  相似文献   

4.
中医之谓脱,系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重症。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欲脱之候的论治独具匠心,自成风格,对临证治脱颇多启迪,故就其主要特点试述之。病机从肝虚立论张锡纯论脱证的显著特点,是认为脱证的病机在肝。他提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认为脱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不能相互维系,而见离决之候,与五脏之阴阳虽不无关联,但其根本所在,则是肝虚至极。肝主疏泄,能条畅气机,故他认为元气赖之以敷布,肾气亦赖其以行。若肝虚至极,疏泄太过,即能耗散肾气,泄其元气。他说:“元气之上行,原由肝而敷布,而元气之上脱,亦即由肝疏泄也。”  相似文献   

5.
近代名医张锡纯擅用山茱萸,《医学衷中参西录》立方涉及山茱萸达200余首,认为“山茱萸味酸性敛,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故张氏以山茱萸治疗急证,经验颇丰,临证应用有桴鼓之效。兹就本题浅析如下。1敛元固津,救治虚脱张...  相似文献   

6.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运用山萸肉经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他注重实践 ,讲求疗效 ,并有不少独创见解 ,对后人启发很大。张师不仅在医学上有较高的理论造诣 ,对中西医学术的沟通作了大胆的尝试 ,而且在药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上 ,师古而不泥古 ,别开蹊径 ,独出心裁。现对其用山萸肉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滋肝补虚 ,敛汗救脱张师认为人之元气将脱 ,皆先脱在肝 ,故人极虚者 ,其肝风必先动 ,为元气将脱之先兆。山萸肉味酸而性温 ,大能收敛元气 ,振作精神 ,固涩滑脱。在来复汤中重用山萸肉 ,配以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野白参、炙甘草 ,治…  相似文献   

8.
封楠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9):786-787
六味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为宋·钱乙所创。原方由熟地黄 8钱 ,山茱萸、干山药各 4钱 ,泽泻、丹皮、白茯苓各 3钱组成。治疗“肾怯失音 ,囟开不合 ,神不足 ,目中白睛多 ,面色白”等证。钱乙认为 ,“小儿纯阳 ,无烦益火” ,故本《金匮要略》肾气丸去附桂而成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养肾阴、填精补髓是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固精收摄而敛元气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 ,此二味或兼治肝或兼治脾共为臣药 ;肾乃主水之脏 ,单用滋补需防水湿壅滞 ,故方用熟地滋阴即佐泽泻通调水道 ,用山药健脾固肾即佐茯苓淡渗脾湿 ,用山萸肉收敛…  相似文献   

9.
毛峥嵘 《中医杂志》2007,48(11):1051-1052
清代以前医籍多认为乌梅有止痢、止泻、止嗽、止血等功能,惟陈修园从剖析乌梅性味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突破了乌梅单纯酸收之能,而变为补肝敛肝之良药。刘鸿恩为清代医家,所著《医门八法》中称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甚大,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并自号为“知梅学究”,可见对乌梅体会至深。《内经》有治肝三法:辛以散之,酸以敛之,甘以缓之,但刘氏不依样画葫芦,他对柴胡、香附、青皮之类的疏肝药几无使用。他撷取《内经》酸收、甘缓且补之旨,并采仲景对肝病“补用…  相似文献   

10.
山萸肉,古今诸医家多注重其补益肝肾之功效,然而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其撰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其更善于“救脱敛汗”,将其用于治疗脱证、血证及痹证等,多有新意,且收效甚佳,颇能启发后学者的思路,故归纳如下。1敛汗固脱古今诸医家治疗脱证多选用人参,而张锡钝认为“人参之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具补肝肾,收敛之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有近二十首方用之,别具特色,现就其运用特色初探于后,以飨同道。 一、补虚固脱救危候 张氏认为,凡人体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之时,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是元气欲脱之先兆,此时,治疗当以补虚固脱为先。张氏曰:“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又  相似文献   

12.
郁证是由素体肝旺,或体质虚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临床多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为治疗原则.但古今亦有医家认为非独苦辛凉润可治郁,提出亦可从补虚入手.张锡纯充分认识到肝虚致郁的存在,临证善用山萸肉补益肝肾,以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特性去治疗郁证.张氏认为山萸肉能通利九窍、流通血脉而补肝开郁止疼痛,补肝解郁以通水火,补肝...  相似文献   

13.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4.
彭智平  杨聘 《新中医》2022,54(5):214-218
通过系统整理张锡纯对元气的认识、肝升发布散元气、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以及治则方药等方面阐释张锡纯的肝主脱学术思想,该思想核心为收敛固涩元气,治则强调敛肝补肝,药物选择喜重用山萸肉,代表方药为张锡纯创制的来复汤,且在张锡纯肝主脱思想指导下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为代表的慢性虚弱性疾病的诊疗,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于黄芪的运用经验丰富 ,配伍灵活 ,自出机杼 ,颇多卓见 ,启人思路 ,兹撷要探折如下 ,以示其旨。   1 黄芪配知母 ,益气滋阴止消渴 张氏认为 ,消渴证为元气不升所致 ,故治以升补元气。其所创之玉液汤 ,即重用黄芪作为主药 ,助脾气上升 ,散精达肺 ,升补元气。认为黄芪不但补气 ,用之得当 ,尚能滋阴。同时配伍知母 ,生津润燥 ,二者配合 ,有阳升阴应 ,云行雨施之妙。且知母能制约黄芪之温热之性 ,两相配伍 ,药性平和 ,始能久服无弊。张氏在治疗消渴证时强调先清其实热 ,然后更易收捷效。张氏治疗虚劳证 ,亦常用此二者为主 ,…  相似文献   

16.
朱丽芳  李茜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43-1343
山萸肉,古今诸医家多注重其补益肝肾之功效,然而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其撰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其更善于“救脱敛汗”,将其用于治疗脱证、血证及痹证等,多有新意,且收效甚佳,颇能启发后学者的思路,故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自古有“肝无补法”之说,治疗肝病多主疏破攻伐,然攻伐滥用,疏泄过度则易伤肝气,肝气损伤则诸症丛生,不可不慎。张氏曰:“世俗医者,动日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之药。至遇木盛侮土以致不能饮食者,更谓伐肝即可扶脾。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损伤,肝既为元气萌芽之一,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元气之萌芽乎?”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肝属木脏,体阴用阳,具疏泄条达之性。肝气虚弱则其用不达。或不能疏土而为腹胀少  相似文献   

18.
杨付明 《四川中医》2004,22(10):1-2
厥脱是一种急危重症,张氏认为厥脱的产生根源于元气亏虚,强调元气亏虚在厥脱的产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认为肝在厥脱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张氏以厥脱产生的机理和病理过程中气机的运行趋势作为划分标准,将厥脱分为上脱、下脱、外脱三类:病势向上、失于镇摄而脱为上脱,病势向下、失于固摄为下脱,病势向外、失于内守为外脱,表明张氏所言之厥脱侧重于气脱。在厥脱的治疗方面,张氏遵循上脱重镇、下脱升提、外脱收敛固涩,重症用重药的基本原则。治疗厥脱的用药,嗜用山茱萸、黄芪、龙牡、代赭石,且注重根据厥脱病机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9.
王家豪  陈仁寿 《河南中医》2023,(10):1474-1477
附子汤为张仲景创制的“伤寒温补第一方”,主治阳虚阴盛兼寒湿证,组方思路以益气回阳为本,兼以补土、益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重用附子两枚,意在以附子之辛热驱散肾间之阴寒;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补土化湿;芍药为使,益阴固本。五药配伍,扶阳不忘益阴,救寒必兼固本。临床辨证以“虚”“寒”“湿”为要点,主治病证可分为虚寒证与寒湿证,古代常用于治疗痹证、妊娠腹痛、心腹痛、泄泻、多寐等证,现代亦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心功能不全、肠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20.
近代名医张锡纯衷中参西,融会古今,立足实践,他于治肝方面,立法遣药,别具特色。兹就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有关内容,采摭其要,探析如次。温补肝气独树一帜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病则多见肝郁气滞,肝气横逆,一般多用硫肝伐肝之品,故有“肝无补法”之说。鉴于有滥用伐肝、平肝之流弊,张氏指出:“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有肝郁之症,多用开破之药”,“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元气之萌芽乎”。张氏明鉴,认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而创温补肝气之论。从人体生理功能强调肝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