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超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早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的影响,为临床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家兔(雌雄不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微创组,分别制作脑出血模型,微创组于造模成功后4~6 h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第1天、第3天提取脑组织,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测BBB通透性,(湿重-干重)/湿重×100%测脑含水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EB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平均含水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明显降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2.
任思颖  杨勤  伍国锋  张艳  李军 《重庆医学》2016,(28):3896-389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S)后病灶区灌注罗格列酮(RSG)对家兔脑出血(ICH)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方法 60只家兔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C组)、罗格列酮组(RSG组)、微创手术组(MIS组)和微创手术+罗格列酮组(MIS+ RSG组).各组家兔均制作ICH模型,MC组及RSG组在模型制作成功后6h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假性血肿清除,RSG组病灶区灌注RSG,MIS组及MIS+ RSG组进行微创血肿清除,MIS+RSG组随后病灶区灌注RSG,于实施相关处理后第7天对各组家兔进行神经功能缺损(Purdy)评分并处死,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或受体γ(PPARγ)水平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结果 MC组Purdy评分、BBB通透性明显高于其他组,提示颅内血肿损害神经功能并破坏BBB通透性;与MC组相比,RSG组及MIS+RSG组的PPARγ表达显著增加,而MIS组PPARγ表达减少,提示RSG能明显增加PPARγ的表达,而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后则可减少PPARγ的产生;与MC组比较,RSG组及MIS组血肿周围伊文思蓝(EB)水平显著降低,提示RSG治疗及MIS均可降低BBB通透性,MIS+RSG组EB含量降低更为明显,提示MIS后病灶区灌注RSG降低BBB通透性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MIS后病灶区灌注PPARγ激动剂RSG能有效减少家兔ICH模型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56只随机分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脑出血组(ICH组).ICH组又分为6h组、24h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测定血肿周边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外渗量,以EB外渗量反映BBB通透性的变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脑出血后3d内,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均呈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第3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对照组与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及BBB通透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HIF-1 α蛋白阳性表达率60.42%(29/48),对照组HIF-1 α蛋白阳性表达牢为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HIF-1 α蛋白表达于出血后3d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7d,脑出血后不同时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变化与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IF-1 α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的表达与BBB通透性改变及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永  孙辉  姚凯华 《重庆医学》2013,(21):2534-2536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2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行头颅CT检查患者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14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研究组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两组患者IL-6、TNF-α较治疗后7d明显降低,治疗后7、14d两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研究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颅内病灶,减轻脑出血急性期炎症因子水平和颅内血肿周围水肿情况,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余震  胡长林  唐玲  吴碧华  陈莉芬  陈健 《重庆医学》2004,33(10):1450-1451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脑出血(ICH)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肿周围组织的表达.方法本实验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制作兔ICH模型,以单纯脑出血为对照组,治疗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后分为4个不同时间点(6、24、72、168h)观察新生血管的变化及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ICH后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图象扫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CH后治疗组从第3天开始微血管再生直到第7天,而对照组到第7天微血管仅有少量再生.IC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均是随时间延长从弱到强表达,1d时有少量表达,3d时明显表达,到第7天时达高峰.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时点表达明显增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可明显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并促进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56只随机分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脑出血组(ICH组)。ICH组又分为6h组、24h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测定血肿周边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外渗量,以EB外渗量反映BBB通透性的变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3d内,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均呈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第3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对照组与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及BBB通透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60.42%(29/48),对照组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HIF-1α蛋白表达于出血后3d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7d,脑出血后不同时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变化与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IF-1α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的表达与BBB通透性改变及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观察脑出血病人常规治疗组15例和常规治疗 颅内血肿清除术组15例,对照分析其BBB指数和S100蛋白的变化,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结果血肿清除术组BBB指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此2组病人BBB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肿清除术组血清S100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此2组病人S100蛋白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BBB指数和血清中S100蛋白增高,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减轻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HCH患者64例,依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行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肿量、周围水肿量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铁蛋白(SF)]水平。结果术后14 d观察组血肿量与周围水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TNF-α、IL-6、S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老年HCH患者,可有效减少血肿量及周围水肿量,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10例重症HICH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105例。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5 d平均血肿清除率、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手术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检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清铁蛋白(SF)、脑钠肽(BN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术后5 d,观察组平均血肿彻底清除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98/105)较对照组81.90%(86/105)高(P<0.05);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SF、BNP、NSE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1%(4/105)低于对照组11.43%(12/105)(P<0.05)。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HICH,疗效显著,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加快受损神经修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 (BBB)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脑出血病人常规治疗组 15例和常规治疗 +颅内血肿清除术组 15例 ,对照分析其BBB指数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 ,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结果 血肿清除术组BBB指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5 ) ,而此两组病人BBB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肿清除术组血清MB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 <0 .0 1) ,而此两组病人M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出血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使BBB指数和血清中MBP含量增高 ,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减轻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 ,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1.
余震  胡长林  唐玲  吴碧华  陈莉芬  陈健 《重庆医学》2004,33(10):1441-1442
目的探讨兔脑内血肿周围组织中Bcl-2、Bax表达及微创血肿清除治疗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2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部分脑出血模型用尿激酶在兔脑内血肿局部溶解血肿,血肿形成 6h内抽吸血肿,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动态观察脑出血后Bcl-2 、Bax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它们的影响.结果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 mRNA表达都在6h达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Bcl-2 mRNA表达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Bax mRNA表达高峰在24h,然后逐渐减弱.治疗组较对照组Bax mRNA表达明显减弱;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治疗明显增强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 mRNA的表达、抑制Bax mRNA的表达,发挥抗凋亡和/或抗坏死作用,减轻脑出血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及水蛭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后脑含水量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变化及水蛭素对ICH后脑水肿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75只大鼠分成:对照组、脑出血组、水蛭素组,各实验组分6 h、1 d、3d、5 d、7 d等5个时间点.采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含水量;按BELAYEV法使用伊文思蓝测定BBB通透性.结果: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在ICH后6 h开始升高,3 d达到高峰,5 d到7 d开始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15,P<0.01).水蛭素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结论:BBB通透性增高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水蛭素可抑制ICH后的脑水肿形成,抗凝血酶治疗可能成为ICH后脑水肿的一种可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血肿周边脑区谷氨酸及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出血过程中血肿周边脑区谷氨酸(Glu)、谷氨酸受体(GluR)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局部神经元的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等,监测实验性脑出血后大鼠血肿周边脑区的谷氨酸及其受体含量。结果 脑出血后3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h达峰值;而血肿周边脑区GluR的表达在脑出血后6h处于明显的低表达状态;Glu的含量与GluR的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血肿周边脑区GluR Kd值处于持续升高状态,且GluR与其Kd值变化表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Glu与血肿周边脑区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血肿周边脑区Glu与GluR结合力的分离,是血肿周边脑区神经元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方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4例,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微创治疗组在入院当天行颅内血肿清除,两组患者均在发病1周时行全脑弥散张量(DTI)成像检查并测量患者内囊和大脑脚病灶侧及其对侧的FA值。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患侧内囊和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分别为0.516±0.040和0.523±0.029,药物治疗组分别为0.433±0.061和0.487±0.04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后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基本恢复到正常位置。结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能有效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使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及时复位,减轻患者运动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陈万森 《华夏医学》2012,25(1):70-72
目的:探讨微创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适宜的治疗措施。方法:应用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例。结果:开颅血肿清除抢救成功12例,抢救成功率66.6%。微创血肿清除抢救成功8例,抢救成功率50%;其中出血8h内手术12例,抢救成功4例;4例在出血后3~5d手术均抢救成功。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量大,中线移位明显,特别是伴有脑疝时,应开颅血肿清除。出血早期因微创术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险,要慎用。出血3d后的患者,出血已停止,血肿已液化,适宜微创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6.
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Dai DW  Wang DS  Li KS  Mao Y  Zhang LM  Duan SR  She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906-910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水通道蛋白4(AQP-4)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24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ICH)组和脑出血加局部亚低温(ICH+H)组。每组分为对照、脑出血后6、24、72 h,5、7 d共6个亚组,ICH+H组于注血后给予4 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亚组分别进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脑水含量的检测以及应用逆转录(RT)-PCR及W estern印迹对AQP-4进行测定。结果ICH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以及AQP-4 mRNA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6 h,AQP-4蛋白质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24 h,均至72 h达高峰(P<0.01)。AQP-4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与BBB通透性的变化呈正相关(r=0.78和r=0.76)。ICH+H组的脑组织水含量和BBB通透性在各时间点与ICH组相比明显下降,而AQP-4 mRNA吸光度值(A)在脑出血后48 h与ICH组相比开始较低,在72 h,由ICH组的1.25±0.03降至1.04±0.02(P<0.01),AQP-4蛋白质A值在各时间点与ICH组相比明显下降,在72 h,由ICH组的0.77±0.08下降至0.25±0.04(P<0.01)。结论脑出血后BBB完整性的破坏可以导致AQP-4表达的上升。局部亚低温可以抑制脑出血后AQP-4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增加。局部亚低温可能既通过减轻BBB完整性的破坏在转录水平抑制AQP-4 mRNA表达的增加,也可以在翻译水平直接抑制AQP-4蛋白质的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7.
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加水蛭素。ICH后 2 4h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中的含水量、Na+、K+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在ICH后 4、8、12、16h应用重组链激酶 ,可引起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以及Na+升高、K+的降低 (P <0 .0 5 ) ,在ICH后 4、8、12h应用重组链激酶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 (Evensblue,EB)含量明显升高(P <0 .0 5 )。如同时加用水蛭素 ,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的含水量在 4、8、12h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脑组织中EB含量则在 4、8、12、16h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CH血肿腔中早期应用重组链激酶可加重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联合应用水蛭素不但可防治重组链激酶溶化血块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而且还可降低血肿本身所释放的毒性物质所引起的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脑出血(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符合ICH的诊断要点,经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0名,其中30名取自正常人静脉血;10名取自正常人脑脊液(CSF)。ICH组取发病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肿引流液及同期静脉血。按照NIHSS和GCS评分;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采用ELISA检测MMP-9含量。结果(1)ICH患者血肿引流液及血浆中MMP-9含量在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CSF中不含有MMP-9。(2)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在发病后的第1天即升高,至第4天达高峰,与第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第7天进入平台期,与第4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动态观察发现,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的含量,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ICH患者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较相应时限血浆中MMP-9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与出血量及NIHSS呈正相关;与GCS之间呈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MP-9可能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其变化与ICH患者脑水肿的演变规律相符。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的动态演变具有一致性,与出血量的大小和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宋春旺  谢宗义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2011,40(29):2925-2928
目的 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肿量对脑水肿相对增量(relative growth of perihematomal ed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