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中出现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的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ITP治疗过程中出现EDTA-PTCP的认识。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断的1例ITP治疗中出现EDTA-PTC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可能的病因,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该例ITP患者治疗中出现EDTA-PTCP明确,EDTA-PTCP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在ITP治疗过程中出现,临床发生率不高,很容易误诊、漏诊,需要予以关注。结论 ITP患者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恢复不理想,除了考虑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行二线药物治疗外亦需要考虑合并EDTA-PTCP的可能,注意观察患者出血症状及时行血涂片镜检或更换抗凝试管,可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因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缺少精准化治疗方案,故导致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治愈率极低,且治疗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ITP现代医学尚无完全治愈手段,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确,不仅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现代医学治疗,且可拮抗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耐受程度。未来,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ITP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4.
欧慧英 《广东医学》2003,24(5):471-471
患儿 ,男 ,1+ h,第 1胎 ,第 1产 ,孕 4 2周 ,剖宫产 ,体重 3 3kg,Apgar评分 1min8分 ,5min 9分 ,10min 10分 ,左侧顶部头颅大血肿。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 ,且逐渐增多。即测脐血小板 36× 10 9/L。患婴之母自 8岁起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ITP) ,血小板一直在 (30~4 0 )×10 9/L。怀孕 4个月时因全身瘀点瘀斑住我院妇科 ,血小板 (10~ 30 )× 10 9/L。给予强的松、丹那唑、丙种球旦白等治疗 7d皮肤症状消失 ,好转出院。孕 39+ 周入院待产 ,查血小板 19× 10 9/L ,给予强的松6 0mg/d,输单采血小板 ,丙种球旦白及长春新碱…  相似文献   

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成人发病率约为5~10/10万[2],儿童年发病率为1.9~6.4/10万[3].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发病基础.自身抗体使ITP患者的血小板仅存在数小时就会被迅速清除,远远短于正常人血小板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ITP患儿的资料,分别测定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①治疗组ITP患儿治疗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LT计数明显上升,MPV、PDW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观察组ITP患儿观察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后PLT计数明显上升,PDW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有所下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是一种自限性良性疾病,恢复快,预后好,应避免过度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2,33(4):426-42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于12月婴儿及中等年龄(大于1岁小于8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正确认识及治疗儿童IT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124例,其中婴儿组ITP患儿61例,中等年龄组患儿63例,统计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初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病毒学检测阳性率以及近期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I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9.3%婴儿起病前有诱因,疫苗接种者占8.2%;58.7%中等年龄组起病前有诱因,无预防接种为诱因者。病毒检测阳性率婴儿组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P<0.05)。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婴儿组初诊血小板计数为(8.32±6.48)×109/L,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11.45±8.30)×109/L](P<0.05);住院天数为(6.00±0.68)d,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7.00±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6.8%,婴儿组近期疗效尤其是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中等年龄组(P<0.05);长期随访婴儿组未见持续不缓解病例。两组出血严重程度均较低,尚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儿童ITP总体疗效良好,尤其是小于12月龄婴儿,其临床出血表现程度轻微,疗效显著,预后好,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过度检查及用药,加强沟通以避免家长的过度恐慌。同时应继续加强儿童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甚为常见。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病例资料,记录所有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出血评分、治疗方法、治疗疗效、骨髓象、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继发感染与其他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15例60岁以上老年ITP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中位年龄67岁。年龄增大,出血患者的比例增加,其中中度及严重出血患者比例亦增加。老年ITP患者中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IFN-γ、IL-10显著降低,其他指标如TNF-α、IL-2、IL-4、IL-5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增大和病程时间延长,老年I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60~69岁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86.9%)。老年ITP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期间易继发感染(22.1%),多为肺部真菌感染。115例老年ITP患者,死亡6例,占5.2%;其中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 结论 老年ITP患者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出血风险增加及治疗疗效降低,存在Th1/Th2免疫平衡紊乱;老年ITP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易继发感染及成为致死原因,临床治疗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1.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the most common hemorrhag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isol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absence of conditions known to cause thrombocytopenia.The incidence rate of ITP is similar in males and females;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1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bleeding varies with patient.The severity of bleeding ranges from mild mucocutanous bleeding (petechiae and ecchymoses) to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es (intracranial 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some patients have no bleeding manifestations.Fatal and major nonfatal hemorrhages were extremely higher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old.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AS相关文献,使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提取分析数据,收入论著和综述2种文献类型。搜索使用的术语为:标题=ankylosing spondylitis和发表年份=(2009―2018)和语言=English。对文献概况、国家和地区、机构、作者、文献来源出版物、文献研究方向、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9―2018年发表的AS相关文献2 759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612篇,22.18%),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荷兰莱顿大学(102篇,3.70%),发文量居首位的作者是荷兰莱顿大学的van Der Heijde D(103篇,3.73%)。AS研究方向主要为风湿病学(1 473篇,53.39%)、内科学(235篇,8.52%)、骨科学(195篇,7.07%),文献主要来源于Rheumatol Int。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2018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420,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8.64%(1 066/2 759)。2 759篇文献共被引用44 772次(已排除自引30 592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次数为16.23次。美国、德国和荷兰的H指数和被引次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H指数均为51,被引频次分别为11 468、10 132和9 494次,分别占被引总次数的25.61%、22.63%和21.21%;中国虽然发文量最多,但是被引频次和H指数仅排在第6位(被引6 478次,H指数为31)。运用VOSviewer软件分析发现,关键词主要集中于“发病机制相关”“遗传相关”“康复相关”“诊治相关”和“疾病相关”5个族群。结论 2009―2018年AS有关文献发文量以中国、土耳其和美国最多。虽然中国的发文数量目前领先,但是文献质量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难治性ITP的患者进行每周1次持续静脉滴注长春地辛治疗,随访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升至100×109/L、无出血症状3例,治疗后血小板升至30 x 109/L或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无出血症状5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长春地辛治疗难治性ITP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花费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13例成人初诊ITP患者分为HP检测组52例(检测组)、HP未检测组61例(未检测组),^14C呼气试验对检测组52例进行HP检测后分为HP(+)组、HP(-)组。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进行ITP治疗(1mg·kg^-1·d^-1,顿服),检测组中HP(+)患者同时给予抗HP治疗(三联方案,阿莫西林0.5g,bid;奥美拉唑20mg,bid;克林霉素0.5g,bid)。检测不同时点患者血小板计数、CD8淋巴细胞,治疗6个月后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11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80%,未检测组为55.74%,检测组为88.46%(P〈0.05)。检测组中,HP(-)和HP(+)在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和HP(+)的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未检测组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比较亦升高,但明显低于检测组(P〈0.05);6个月复发率增高(P〈0.05)。检测组中,HP(+)组治疗前CD8比例增高比率大于HP(-)组,治疗后CD8比例恢复率亦大于HP(-)组。未检测组CD8比例增高率及CD8比例恢复率与检测组总体无差别(P〉0.05)。结论HP阳性在ITP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对于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可以显著提高ITP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脑、结肠、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水平,探讨强的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潜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18只,SPF级,体重18~22 g,雌雄各半,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依据血小板计数采用区间分组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强的松组,每组6只。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强的松组注射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复制ITP动物模型。强的松组在模型复制第8天起开始强的松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则予以生理盐水;注射APS前、注射后第4天、实验第8天(给药第1天)、实验第12天(给药第5天)、实验第15天(给药第8天)动态检测血小板计数;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小鼠脑、结肠、血清中VIP、PACAP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小鼠脾脏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中医生存质量量表。[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选择相关领域专家30名,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咨询,确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CITP生存质量量表。[结果] 两轮问卷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7%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两轮问卷的肯德尔系数为0.357和0.593(P<0.01)。[结论] 研究制定的儿童CITP中医生存质量量表可用于临床,为CITP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医健康调查研究现状,为中医临床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奠定科学基础。[方法] 通过检索全文数据库,借助NoteExpress3.20、Excel2016、SATI3.2、UCINET6.0软件,使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掌握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结果] 纳入中医健康调查研究文献138篇,2011—2017年发文量基本呈上升趋势,2017—2019年有所下降;121篇期刊论文分布于86种期刊,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和《时珍国医国药》,各载文5篇;纳入的138篇文献,共有431名作者参与发表,发文量前3名的作者为罗仁(11篇,7.97%),赵晓山(8篇,5.80%),毕建璐(5篇,3.62%);纳入的138篇文献中,70篇(50.72%)受到科研基金的支持;研究内容以体质(81篇,58.70%)和亚健康(32篇,23.19%)为主;研究方法均使用抽样调查,以整群抽样(17篇,12.32%)和分层抽样(11篇,7.97%)为主;社会网络图显示“亚健康”“中医体质”及“流行病学调查”为研究热点且关联性最强。[结论] 中医健康调查研究发文量有所下降,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国家基金资助率较为薄弱,仍需受到国家政府基金支持及科研人员重视,同时今后应关注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周,连用4周)为基础治疗的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结果 32例ITP患者中可评估29例,完全反应18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79.3%.新诊断ITP患者6例,完全反应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持续性ITP患者5例,完全反应4例,有效1例;慢性ITP患者18例,完全反应13例,有效2例,无效3例.先前治疗史:糖皮质激素有效17例,完全反应12例,有效2例,无效3例;糖皮质激素无效10例,完全反应6例,部分反应3例,无效1例.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有效的二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