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中色氨酸(Trp)和犬尿氨酸(Kyn)的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乙肝)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60例慢性乙肝患者(乙肝患者组)和41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色氨酸和犬尿氨酸含量,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Trp含量为(76.99±10.88)μmol/L,Kyn含量为(2.16±0.32)μmol/L,Kyn/Trp为0.028±0.003;乙肝患者组Trp含量为(68.04±8.52)μmol/L,Kyn含量为(2.18±0.26)μmol/L,Kyn/Trp为0.032±0.004。乙肝患者组血浆Tr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Kyn/T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Kyn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色氨酸代谢发生异常,检测患者血浆中Trp和Ky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HGF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BV-DNA水平。结果CHB血清H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B重度组血清HGF显著高于中度及轻度组(P<0.01),HGF与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79,r=0.612,P<0.01);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H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因子HGF参与了CHB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HB患者103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肝脂肪变与其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039例CHB患者中,男843例,女196例,平均年龄(37±11)岁,肝脂肪变发生率36.1%(375/1039),其中F_1占66.4%,男性脂肪变(38.8%,327/843)明显高于女性(24.5%,48/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组的年龄、UA、BMI、TC、TG、ApoA、ApoB、AFP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无脂肪变组(P<0.05),2组HBeAg状态、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脂肪变分级与肝脏炎性反应、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B肝脂肪变与BMI、TG呈正相关(β=0.323,β=2.255,P均<0.01),与AFP呈负相关(β=-0.008,P<0.05),结论CHB肝脂肪变并不少见,主要与宿主代谢因素有关,与HBeAg状态、HBV-DNA无关,不会加重肝脏的炎性反应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 FQ- 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 CHB)、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 CSHB)、乙型肝炎性肝硬化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结果 :HBV DNA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下降 ,CSHB组与 CHB、HB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1 )。结论 :慢性乙型肝病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动态观察 HBV DNA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肝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唐旭  邓君  洪华 《四川医学》2005,26(12):1474-14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维生素E的代谢情况。方法测定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维生素E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三阳组”维生素E为(5.87±1.45)mg/L,“小三阳组”维生素E为(5.98±1.90)mg/L,正常对照组维生素E为(6.96±1.52)mg/L。“大三阳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三阳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与“大三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维生素E浓度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6-9
目的 探讨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3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36例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进行治疗,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处理。通过液相-质谱分析仪检测血浆中犬尿氨酸(Kyn)和色氨酸(Trp)的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中IDO和TTS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中Kyn、Trp、Kyn/Trp的表达量较高,IDO的表达量较低,而TTS的表达量则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有效治疗后,患者血浆中Trp的浓度降低,而Kyn浓度及Kyn/Trp比值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IDO表达量明显上升,而TTS的表达量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疗效显著,主要通过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发挥作用,临床可以通过监测IDO、TTS的水平指导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的色氨酸(Trp)及主要代谢产物5-羟色胺(5-HT)和犬尿氨酸(Kyn)的检测方法。方法:以20%高氯酸为血清蛋白质沉淀剂,采用C18(250×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80∶20,v/v),于波长225nm处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结果:15min内可以完成本实验分析过程,大鼠血清中Trp、5-HT、Kyn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69%、103.21%、101.15%,RSD分别为1.78%、0.81%、1.12%(n=9);分别在0μg~27.0336μg、0μg~1.47456μg、0μg~1.51552μg的范围内成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为0.9995。结论:通过对实验中多个环节的考察,建立了大鼠血清中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5-羟色胺与犬尿氨酸含量测定的方法,该方法准确性较好,能快速简单地完成检测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及其介导的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代谢途径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本研究探讨IDO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同期检测87例NSCLC患者、41例肺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Kyn 与Trp浓度,IDO活性以血清中两者比值Kyn/Trp表示.结果 与3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血清Trp水平明显降低 [(36.91 ±9.26)μmol/L vs(44.37±10.18)μmol/L,P<0.01],其降低程度在NSCLC患者T4 [(35.51±9.12)μmol/L]及N3[(34.58±10.53)μmol/L] 亚组中尤为明显.但肺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rp水平无明显差异.NSCLC组代表IDO活性的Kyn/Trp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49.62 ±14.76)vs(30.32 ±11.43),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SCLC各亚组中,M1亚组的IDO活性程度最高,达到了(55.06±18.54).NSCLC组IDO活性在肿瘤切除术后1周时明显减弱.结论 NSCLC患者体内IDO活性明显增强,且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提示IDO可能参与了NSCLC的进展,代表其活性的Kyn/Trp 比值可作为判断NSCLC是否有远处转移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α-1b干扰素(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9例CHB患者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观察组26例)和IFNα-1b组(对照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8周时,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48周随访时,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结论:PEG-IFNα-2a治疗CHB的疗效优于IFNα-1b,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IL-18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在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8水平.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作为对照.结果 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27例CHB患者外周血中IL-18分别为(343.846±200.828)pg/ml、(208.662±116.062)pg/ml,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L-18水平较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1).在抗病毒治疗的50 d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第一次检测的IL-1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访过程中发现死亡组患者IL-18水平随着病情的恶化呈上升趋势,存活组患者则随着病情的好转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HBV-DNA为(6.68±6.97)log10 copies/ml,CHB组HBV-DNA为(6.91±7.17)log10 copies/m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0.913,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8+计数与CH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在本病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分别于用药0、12、24、36、48、72和96周检测HBV-LP和HBV DNA.结果:CHB患者中治疗前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 DNA降低呈一致趋势(P<0.01),HBV-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HBV-LP检测为抗病毒疗效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41例,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则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谷草氨基转移酶(AST)、谷丙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治疗第12、24、48周比较2组HBV-DNA、HBeAg的转阴率以及AST、ALT的复常率,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2、24、48周,HBV-DNA、HBeAg、AST、AL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HBV-DNA的转阴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后第24周和第48周AST、ALT的复常率也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拉米夫定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37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脏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CD137L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蛋白水平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mRNA的表达。结果:重度CHB组患者血清CD137L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和中度CHB组患者(P<0.01)。肝组织中CD28mRNA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mRNA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CD28蛋白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中CD13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CD137的活化参与CHB患者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过程,与其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ICAM-1蛋白和mR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例正常人和50例慢性HBV感染者肝内ICAM-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和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细胞无ICAM-1mRNA和ICAM-1表达,CHB患者肝细胞1-CAM-1mRNA和ICAM-1表达增强,阳民生肝细胞多分布在汇管区周围和腺泡内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胃不和证患者30例,并以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30例为对照,采集空腹血液标本,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胃黏膜HBV-DNA,综合分析各检测值对肝胃不和证积分的意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肝胃不和证组的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以及肝胃不和证总积分明显低于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组(P<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和胃窦、胃体、胃底黏膜HBV-DNA检出率分别为56.7%、76.7%、76.7%、70.0%,血清、各处胃黏膜HBV-DNA滴度呈正相关(r=0.66~0.94,P<0.01),且与肝胃不和总分呈正相关(r=0.36~0.52,P<0.05),以胃体HBV-DNA与肝胃不和总分相关性最密切(r=0.52,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胃不和证与胃黏膜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病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影响的差异.方法:1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干扰素组),13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核苷组)的CHB病人,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 low/-Tregs比例,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2组CD4+CD25+CD127 low/-Treg细胞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开始时、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个月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对CHB病人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较核苷(酸)类似物更大,提示其可能具有远期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病人共79例,予以ETV口服0.5 mg/d,每3个月随访病人肝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结果:HBV感染病人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45.6%、60.8%、8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67.24%、86.20%、96.5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治疗史、肝硬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和HBV-DNA基线水平与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有关(P<0.05~P<0.01).在治疗12周时,初治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为52.3%,高于经治组的14.3%(P<0.01),24周和48周时,2组间检测下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硬化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 copies/mL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有肝硬化组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copies/mL组(P<0.05~P<0.01);HBeAg(-)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HBeAg(+)组(P<0.05和P<0.01),48周时2组低于检测下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病毒突破及反弹病例出现.结论:ETV治疗HBV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见,初治及HBeAg状态对ETV治疗HBV感染者早期疗效有影响,但对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无肝硬化、HBV-DNA≤7.00log10 copies/mL对ETV治疗HBV感染者远期疗效有影响,可为病人使用本药物提供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价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慢性乙肝患者96例,以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HBV DNA、HBeAg、HBsAb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治疗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以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以对ALT和Alb改善更为明显(P〈0.01);治疗3个月后,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对HBV DNA阴转率、e抗原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产生表面抗体HBsAb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药澳泰乐颗粒,可有效改善慢乙肝患者乏力、肝区不适、消化道不良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及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相关性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瘦素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HA、PCⅢ、C1V、LN。结果:(1)血清瘦素水平在慢乙肝、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对照组、慢乙肝组及肝硬化组中女性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3)血清瘦素与PCⅢ、LN、CⅣ、HA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随病情加重趋于升高;女性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存在性别差异;测定血清瘦素并分析其与PCⅢ、LN、CⅣ、HA的相关性.可对肝纤维化程度做出较合理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