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新型血清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预后评估.方法 选择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血清PAPP-A水平;随访两组患者1年,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评分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APP-A对不稳定关系的诊断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不稳定斑块组治疗后1年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但ADL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不稳定斑块往往预后较差,需要严密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胱抑素C、载脂蛋白相关性展开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接收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血清CysC、载脂蛋白A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比较Cys C、载脂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120例研究对象经血清Cys C、载脂蛋白A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后,对两组Cys C、载脂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展开比较。观察组血清Cys C及载脂蛋白A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升高与载脂蛋白A降低相关联(P<0.05)。结论 血清Cys C升高与载脂蛋白A降低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1.3%)远高于非进展组(60.8%),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6.9%),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3.5%);在进展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者占16例(34.8%)远高于合并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5±9.53)mg/L、(2.8±6.9)mg/L、(1.34±1.02)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冠状动脉血管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ACS患者195例作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ACS病例按照血管病变数分为单支病变组91例、双支病变组67例和多支病变组37例。选取同期有ACS类似症状,但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3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血清Cys C水平。比较各组中Cys C值的差异性,判断其与ACS患者冠脉血管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Cys 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30mg/L vs 1.34±0.44mg/L vs 1.51±0.59mg/L,P<0.05);Cys C高四分位组的Gensini积分显著大于低四分位组(50.00±37.37 vs 30.24±22.25,P<0.05);通过箱式图可以看出随着血管病变支数的增加,Cys C的中位数有增加的趋势。两者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1576,P=0.0278;多因素有序logistic预测模型显示血清Cys C水平预测血管病变数的的OR值为2.09(95%CI 1.1382~3.8295,P<0.05)。结论 血清Cys C水平与ACS患者冠脉血管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8)、IMT增厚组(n=43)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5),检测3组患者血清Hcy、hs-CRP、Cys 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3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血清Hcy、hs-CRP、Cys C、TC、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0.810、0.792、0.342、0.549,P<0.05),与HDL-C、肌酐、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25、0.213、0.1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hs-CRP、Cys 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non-HDL-C)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4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non-HDL-C。结果 2组患者血清non-HDL-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non-HDL-C浓度较稳定斑块组增高,non-HDL-C分别为(3.81±0.99)mmol/L、(2.92±0.72) mmol/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清non-HDL-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n-HDL-C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OR=3.990,9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NC组)60例、糖尿病组(DM组)89例。糖尿病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为糖尿病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1组,n=16)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2组,n=73),比较三组的血清MMP-8水平;DM2组分为IMT增厚组(A组,n=12)、稳定斑块组(B组, n=27)和不稳定斑块组(C组,n=34),比较三个亚组的IMT、Crouse积分等超声指标,分析MMP-8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M2组的MMP-8、IMT值水平高于NC组和DM1组,DM1组高于NC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MP-8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MMP-8水平高于IMT增厚组(P均<0.05);血清MMP-8水平与IMT值和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72,P<0.05)。结论  血清MMP-8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相关,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与否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尿酸(uric acid, UA)、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关系。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212例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对比3组血清Lp-PLA2、UA、Cys C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Lp-PLA2、UA、Cys C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Lp-PLA2、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其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MMP12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根据OCT检测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应用OCT检测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质池角度、巨噬细胞浸润、斑块裂隙、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特征.搜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MP7、MMP9、MMP12水平.结果 (1)稳定斑块组纤维帽厚度大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脂质池角度、巨噬细胞浸润、内膜侵蚀、斑块出现裂隙均多于稳定斑块组(P<0.05);(2)不稳定斑块组患者MMP7、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3)斑块纤维帽厚度与血清MMP9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336,P<0.05);巨噬细胞浸润组MMP7、MMP9水平大于无巨噬细胞浸润组(P<0.05);血管内膜有侵蚀组MMP9水平大于无内膜侵蚀组(P<0.01).结论 OCT检测能够发现不稳定斑块,而血清MMP7、MMP9水平在不稳定斑块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指导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作为观察组和7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脑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对脑出血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57例)和无斑块组(58例),对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Cys C、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 C、C反应蛋白水平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年龄、高血脂病史比例、Cys C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ys C水平是脑出血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清Cys C水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颈动脉斑块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 (I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7例.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7.39±1.72)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5.3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6,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59、0.619、0.421、0.451,P均<0.007).随着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ICAM、ALCAM、VCAM、PECAM-1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升高,他们与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HCY、hs-CRP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别为Ti、Tz、Ts组,观察Ti、Tz、Ts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总胆固醇、HCY、甘油三酯、hs-CRP水平;分析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声检查Ts组20例出现斑块(指不稳定和稳定斑块),Tz组出现斑块有15例,Ti组出现斑块有12例,Tz、Ts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Ti组低,Ti、Tz、T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i、Tz、Ts组患者血清TC、TG值无显著差异(P>0.05),Ti组HCY、hs-CRP水平最低,Tz组HCY、hs-CRP水平其次,Ts组出现最高HCY、hs-CRP值(9.86±4.32、13.84±1.21),Ti、Tz、Ts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无斑块组hs-CRP、HCY值明显降低,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高于无斑块组,且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为(26.45 ± 10.21、34.54 ± 11.62),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hs-CRP和颈动脉斑块、TC、TG均为影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Y及hs-CRP值增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硬化加重,HCY及hs-CRP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正相关关系,HCY、hs-CRP也是其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张敏  李卫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92-229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DMCI患者44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患者58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稳定性,并检测hs-CRP和Hcy水平。结果 DMCI组hs-CRP和Hcy水平与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86.4%)与CI组(6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hs-CRP和Hcy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hs-CRP和Hcy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