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金孝  宋烨  樊蕊  李敬娴 《西部医学》2022,34(5):715-718+723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晚期早产儿的临床救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247例早产儿RDS,按不同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 171例和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 76例。分别对两组中RDS患儿的孕母高危因素、分娩方式、以及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合并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晚期早产儿RDS以孕母妊娠糖尿病、宫内感染所致,且出生体重较大,以急诊剖宫产(71%)娩出为主,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RDS发生时间晚,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组,且PS和nCPAP治疗效果均较早期早产儿组差(P<0.05),重复应用PS和机械通气比例显著增加;并发肺动脉高压、气胸和持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RDS的发病率仍以早期早产儿为主,但晚期早产儿RDS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晚期早产儿RDS病情复杂,应用PS效果差,急性并发症重,尽早机械通气并及时多次使用PS,利于病情控制,综合性支持治疗策略可提高晚期早产儿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轶  李翠梅 《广州医药》2007,38(4):37-39
目的 观察高危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30例高危早产儿作为预防组,气管内滴注单剂量PS100 mg/kg,并与30例同期住院未能预防性应用PS治疗的早产儿作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预防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为33.3%(10/30),对照组RDS发生率为76.6%(23/30),两组RDS发生率、需机械通气例数及Ⅲ级以上RDS发病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后6 h预防组PaO2和pH值均较用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较用药前显著性降低.预防组用药后氧疗时间为11天(2~21天),其中6例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为4.5天(3~11天);对照组30例氧疗时间为15天(4~30天),其中16例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为9天(3~18天),两组间氧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如肺出血、呼吸暂停、脑室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死率:预防组3.33%(1/30),对照组10%(3/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PS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减轻RDS的程度、改善血气、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且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高明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74-1075,1078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将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新生儿病房2004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32例胎龄≥34周的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为研究对象,即晚期早产儿-足月儿组;同期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RDS 36例为对照组,即早产儿组。对两组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两组发生RDS的病因不同:早产儿以早产为主要病因,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以选择性剖宫产、围生期窒息、胎粪吸入等为主要原因。②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RDS应用呼吸机时间较晚,应用常规剂量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24 h后氧和指数(OI)较早产儿高(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足月儿RDS病因以产程未发动的择期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为主,开始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晚,且应用外源性PS效果不如早产儿好。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易并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气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月剖宫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44例足月儿和108例早产儿(<34周,49例,34~36+6周59例),在高危因素、使用PS的量及时间、予NCPAP治疗的时间、持续时间、用氧的时间,及机械通气的例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三组间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胎龄增加,剖宫产率明显增加;高危因素中:早产儿组以宫内窘迫,产时窒息,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为主要原因,足月组以宫内窘迫,脐带绕颈,产时窒息占前3位。②给予PS的量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PS的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NCPAP治疗的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PAP治疗持续的时间和用氧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需要机械通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儿剖宫产儿NRDS以未发作的选择性剖宫产导致继发性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主要原因,其给予PS的时间和予NCPAP治疗的时间较早产儿要晚,NCPAP持续的时间和用氧时间以及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较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早对足月儿NRDS予PS加NCPAP治疗,可提高足月儿NRDS治愈率和成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德光  亓伟伟  鹿丽 《医学综述》2012,18(13):2124-212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疗效差异,以及应用PS预防RDS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8月入院胎龄28~35周的早产儿207例,其中应用PS 93例(应用组),未应用PS 114例(未应用组)。比较两组不同胎龄早产儿的患病率、5 d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组RDS患病率比未应用组降低了27.0%(P<0.05)。应用组5 d病死率(5.94%)比未应用组(17.7%)明显降低(P<0.05);应用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比未应用组明显减低(P<0.05);但住院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组肺出血,肺炎发生率均低于未应用组(P<0.05)。结论应用PS可减少RDS患病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减少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特点,探讨两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RDS患儿92例,以胎龄<37周的为早产儿组(50例),胎龄≥37周的为足月儿组(42例)。对两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时间、治疗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RDS患儿男婴多于女婴(P<0.05)。早产儿组入院时间、临床诊断时间早于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比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0.05)。早产儿组使用机械通气13例,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factant,PS)34例,开始上机时间(7.81±10.21) h;足月儿组使用机械通气20例,使用PS 2例,开始上机时间(27.82±20.12)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肺气漏、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早产儿,肺出血发生率低于早产儿(P<0.05)。结论: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病因、治疗经过、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足月儿RDS的发生与男婴、感染、糖尿病母亲、择期剖宫产有关,发病时间较晚,易合并气胸,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有进行性呼吸困难,结合胸片,RDS有2~3级改变,需要机械通气的26例早产儿和34例足月儿RDS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对照分析。结果临床特点:(1)足月儿: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大部分(+)或(++),生后15.2±3.1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机械通气时间为84.2±13.2h。(2)早产儿: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大部分(-)或(+/-),生后6.9±2.5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机械通气时间为62.2±14.8h。高危因素依次为:足月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剖宫产,低体重,胎膜早破,母亲糖尿病。早产儿:早产,低体重,窒息,剖宫产,吸入性肺炎,胎膜早破。结论足月儿出现RDS症状的时间比早产儿要晚,机械通气时间要长,窒息,吸入,剖宫产,低体重均为高危因素,足月儿RDS病因以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能力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于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攀钢集团总医院儿科确诊为RDS的新生儿中选取50例出生胎龄<34周的新生儿作为早期早产组,45例出生胎龄为34~36周的新生儿作为晚期早产组,45例出生胎龄≥37周的新生儿作为足月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新生儿基本临床资料,对引发RDS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早期早产组出生窒息史(66.0%)、不明原因早产(44.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24.0%、13.3%),孕母高血压发生率(4.0%)显著低于晚期早产组(20.0%),多胎妊娠(10.0%)、出生窒息史(66.0%)、不明原因早产(44.0%)、胎膜早破(28.00%)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产组(0、17.8%、2.2%、2.2%),孕母糖尿病(4.0%)、剖宫产发生率(54.0%)显著低于足月产组(37.8%、97.8%)。晚期早产组孕母高血压(20.0%)、胎膜早破(22.2%)、不明原因早产发生率(13.3%)显著高于足月产组(4.4%、2.2%、2.2%),孕母糖尿病发生率(8.9%)显著低于足月产组(37.8%)(P<0.05)。早期早产组肺部感染(52.0%)、白肺发生率(28.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17.8%、0),肺部感染(52.0%)、颅内出血(26.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0.0%)、白肺发生率(28.0%)显著高于足月产组(6.8%、2.2%、0、0)。晚期早产组颅内出血(13.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9%)显著高于足月产组(2.2%、0)(P<0.05)。早期早产组使用机械通气(26.0%)、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患者比例(88.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0、44.4%),使用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患者比例(88.0%)显著高于足月产组(46.7%)。晚期早产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比例(0)显著低于足月组(33.3%)(P<0.05)。结论不同胎龄患者并发症、高危因素各异,RDS多发于早产儿,且具有并发症多,病情重等临床特点,故治疗时需考虑新生儿胎龄因素。且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为剖宫产、孕妇高血压等,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的不同,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为两组:早期早产儿组(<34周)、晚期早产儿、足月儿组(≥3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RDS患儿中早期早产儿所占比例较高(57.38%),发病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高,PS再次使用率高,n CPAP使用率高,使用n CPAP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高,而晚期早产儿、足月儿合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更低,死亡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RDS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存在差异,在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可能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171例RDS新生儿,其中早期早产儿99例,晚期早产儿52例,足月新生儿20例。回顾性分析RDS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171例RDS中,发病和入院年龄随胎龄减少、出生体质量减轻均有增加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高危因素分析,出生窒息和新生儿并发症均以早期早产儿最多,晚期早产儿次之。3组新生儿中,足月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剂量早期和晚期早产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均显著低于足月患儿(P0.05);3组RDS新生儿母亲在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肺炎、视网膜病变和动脉导管未闭。3组新生儿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早产儿死亡2例。结论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RDS新生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早产儿568例,对其胎龄、出生体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情况以及其高危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22.2%,在胎龄方面,胎龄 < 28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在体质量方面,出生体质量 < 1.0 kg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败血症、低氧血症、机械通气、先兆早产、宫内感染、宫内窘迫、酸中毒、窒息史、妊娠期高血压、产前激素、胎龄以及出生时体质量均对脑白质损伤存在明显影响(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早产儿胎龄越低、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脑白质损伤的概率越高,且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04例早产儿分为PS治疗组和对照组,详述病情评估,用药方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以及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肺出血、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NRDS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组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天数缩短,存活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肺气漏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替代治疗RDS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天数、氧疗时问及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征和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住院28d以上的早产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是否出现氧依赖(>21%)超过28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其中氧依赖(>21%)超过28d的新生儿纳入BPD组,其余为非BPD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生BPD早产儿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共227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67例发生BPD,160例未发生BPD,BPD的发生率为29.52%。BPD与非BPD组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吸氧浓度>40%、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与BPD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和出生体重为保护因素,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为危险因素。结论提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宫内感染性肺炎、机械通气为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降低这些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国日  潘革 《海南医学》2012,23(11):9-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在确定固尔苏使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145例确诊为NRDS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三组,在采用机械通气下,早期用药组49例在生后0~6h内用药,中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6~12h内用药,晚期用药组48例在生后12~24h内用药。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等指标。结果应用PS后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均明显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S后患儿机械通气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最大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呼气终末气道正压(PEEP)等较用药前均明显下调(P<0.05)。早期用药组患儿上述参数的改善明显优于中晚期用药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机械通气等均有明显改善;早期用药组比中晚期用药组患儿呼吸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住院日、住院费用少于中晚期用药组;尽早应用PS治疗NRDS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方法将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的患儿按是否早期使用PS分两组,观察病情的转归及BPD的发生情况,并对8例BPD患者按是否使用PS治疗分两组,观察两组呼吸机依赖例数及转归,分析和对比使用PS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早期使用PS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BPD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BPD患者使用PS后的动脉血气、氧和指数较使用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PS可以改善肺的顺应性及氧和功能,对B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neonatal death, however,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as ye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RDS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working protocol for improving the outcome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RDS. Methods A total of 125 full-term infants with RD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ll-term neonatal RDS. Results (1) The 125 cases included 94 male and 31 female infants, vaginal delivery occurred in 80 cases and cesarean section in 45 cases. (2) The onset time of RDS was (3.11±3.59) hours after birth. (3)The possible reasons included severe perinatal infections in 63 patients,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in 34 cases, severe birth asphyxia in 12 patients,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in 9 patient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4 patients and maternal diabetes in 3 patients. (4) Complications included multiple organ system failure (MOSF) in 49 patients,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 (PPHN) in 25 patients, acute renal failure in 18 patients, severe hyperkalemia in 25 patients, severe metabolic acidosis in 6 cases,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in 9 case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3 cas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14 patients and shock in 12 patients.(5) Four patients died, the mortality was therefore 3.2% with the main cause of septicemia complicating of MOSF, but their prognosis was improved whil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ing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Conclusions RDS is not an uncommon disease in full-term infa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its onset is earlier and i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into PPHN and/or MOSE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s severe infection complicating of MOSF and most patients require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ill help to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之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母体高危因素差异。方法选择33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184例)和足月儿组(155例),回顾性分析其母体高危因素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患儿居多,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在晚期早产儿组比例较高,而羊水混浊在足月儿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在孕母年龄、孕母糖尿病、脐带因素、剖宫产概率、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高危因素的孕妇和胎儿进行全方位评估,针对其对应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或提早干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影响因素及不同损伤程度特征。 方法 选择脑白质损伤早产儿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足月生产正常儿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围生期并发症、相关血常规及血气指标、是否行机械通气、妊娠结局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观察组不同程度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程度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特征。 结果 观察组胎龄,剖宫产占比,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水平,出生后感染和宫内窘迫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CRP升高、出生后感染、宫内窘迫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患儿出生后感染、CRP升高、宫内窘迫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出生后感染、低胎龄、CRP升高及宫内窘迫是影响早产儿发生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程度加重,患儿出生后感染、CRP升高、宫内窘迫发生率逐渐升高。做好围生期健康保健工作可降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