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38-42
目的研究感染性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与耐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在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药物敏感性变迁,留取200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测青霉烯酶与外排泵表型,并统计比较200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与200株碳青霉烯类敏感组的差异。结果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峻,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在35.8%~78.9%。其中在200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检出携带OXA-51基因108株,携带OXA-23基因46株,同时携带OXA-51和OXA-23 26株,其余碳青霉烯酶基因均未检测到;外排泵表型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菌阳性株为175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株阳性株为115株,χ~2检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的与耐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1,P=0.000)。结论近六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以OXA-51,OXA-23起主要作用,外排泵机制可能在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10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AmpC酶的耐药基因研究。方法用超声破碎法提取10株菌的β-内酰胺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提取10株细菌的总DNA,PCR扩增CMY—G1、CMY—G2、FOX、ACT、DHA、MOX、CIT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对菌株进行MIC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三维试验阳性的有4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出率:CMY—G1(1/10)、CMY—G2(2/10)、FOX(1/10)、CIT(2/10),ACT、DHA和M0x未检出;CMY基因经全序列测定得到1146bp的基因片段,与广州地区报道的CMY基因有99%同源;AmpC酶阳性的菌株菌呈多重耐药现象。结论加强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产AmpC酶的监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应对产酶株。  相似文献   

3.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檬酸杆菌是人类肠道正常寄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弗劳地枸檬酸杆菌虽能在临床标本中出现,但短时间内使病程延长,引起医院内临床感染少见。1999年10-12月我们先后从5例感染患者不同部位的临床标本中检出弗劳地枸檬酸杆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男,27岁,因右胫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取分泌物连续2次培养,均检出弗劳地枸檬酸杆菌。 例、2女,80岁,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住院期间,体温 39. 5℃, WBC: 19. 5 XI炉/L, N 0. …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163-168
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的增加,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逐渐增多,并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流行,其呈多重耐药性,感染后病死率高,预后不良。CRKP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碳青霉烯酶、产高水平的AmpC酶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合并外膜孔蛋白(Outer membrane pore protein,Omp)缺失、外排泵、逃避补体识别和攻击等。CRKP的治疗手段局限,多为抗生素联合治疗,疗效欠佳。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对CRKP的认识及诊治,本文就CRKP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杨静  刘华  喻华  周忠华 《四川医学》2004,25(7):810-811
目的 了解弗劳地构橼酸杆菌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的变迁,并比较几种喹诺酮药物对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该类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0~2003年5月住院患者痰、尿、血等标本中分离出的60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药敏结果,并用E试验检测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最低抑茵浓度MIC来比较几种喹诺酮药物对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由2000年的6%上升至2002年24%,MIC90由小于1μg/ml上升至小于16μg/ml。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MIC50(μg/ml)分别为1、0,1、5,4、0,4、0。结论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参照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该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主动外排泵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观察其对亚胺培南(IPM)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外排泵adeB、adeJ基因.结果12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除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外,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达到60%~80%.加入CCCP抑制剂后有37株(28.9%)对亚胺培南的MIC比不加入CCCP的MIC值下降4倍及以上,其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2.9%)与对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株(10.7%)的外排泵抑制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扩增有98株(76.6%)携带adeB基因,有75株(58.6%)携带adeJ基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严重,外排泵基因adeB 和adeJ广泛存在于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和外排泵抑制试验阳性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AB)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广泛存在于医院和自然环境中,且抵抗力较强,在伴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甚至可以导致严重的致死性感染。而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AB活性,可有效抑制AB引发的感染。但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使用的增多,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不断出现,且已经成为全世界医院感染的新兴原因。CR-AB耐药机制广泛且获得耐药性的先天能力较强,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对临床医师是重大的挑战。因此,CR-AB的耐药机制及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机制以及同源性。方法:通过琼脂糖凝胶技术、表型检测技术与PCR扩增技术对4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对4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美平与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50%,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达到了50%,而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与呋辛酯的耐药率已经达到了100%。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内存在的基因可以有效的对碳青霉烯酶进行翻译,并有效的使其耐药性以及同源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变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用WHONET-5软件分析1999~2001年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接合试验证实酶基因有无可转移性,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确定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对整合酶基因及碳青霉烯酶基因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1999~2001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别为8.5%,1.8%及3.9%。存活的亚胺培南耐药株共9株,这9株菌同时对其他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其中4株同时对环丙沙星耐药。接合试验证实亚胺培南的耐药基因不能转移,9株菌均不含质粒。9株菌均产多种β内酰胺酶:TEM-1酶,AmpC酶及pI为6.7、6.0的2个酶,后2个酶不被邻氯西林、克拉维酸抑制。所有9株菌均含I类整合酶基因。9株菌IMP-、VIM-型PCR均阴性;但用OXA-23特异引物扩增均阳性,经序列分析证明,100%与OXA-23同源。PFGE发现3个耐药克隆(A型5株,B型3株,C型1株),其中A克隆株与对照克隆株(同时耐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但亚胺培南敏感)同源关系密切。结论 产生OXA-23型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克隆是从院内多重耐药克隆株中演变而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东莞东华医院2011~2013 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防止医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3年东华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菌株30 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该菌对11 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乙二胺四乙酸纸片协同实验检测待检菌株的金属酶表型,采用三维实验检测待检菌株的AmpC 酶表型和改良Hodge 实验筛查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进行OXA-23、OXA-24 编码基因的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4 种抗菌药物MIC 中,耐药率>60%的达13 种,其中只有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50%,共筛选出耐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30 株,其中金属酶表型和基因检测均为阴性,AmpC 酶阳性者21 株,改良Hodge 实验阳性24 株,其中26 株OXA-23 基因扩增阳性,未检出OXA-24 基因,可见OXA-23 基因为主要的流行克隆株。结论东莞地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产OXA-23 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碳青霉烯酶耐药菌株存在克隆流行。  相似文献   

11.
1017株临床分离细菌耐药谱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谱和耐药机制,为合理使州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的细菌用BD Phoenix仪鉴定,药敏用K-B法,数据分析用WHONET5软件。结果 1017侏细菌中前6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9.37%、17.70%、13.27%、12.09%、11.8%和7.57%。G^-杆菌中,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81.5%),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7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34.8%和45.5%。G^+球菌中,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分别为99.0%和100.0%,呋喃妥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大于70%。CNS和SA耐苯唑西林比率分别为78.2%和46.8%。结论 本院临床细菌产ESBLs和耐苯唑西林比率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1017株临床分离细菌耐药谱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谱和耐药机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的细菌用BDPhoenix仪鉴定,药敏用K-B法,数据分析用WHONET5软件。结果 1017株细菌中前6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9.37%、17.70%、13.27%、12.09%、11.8%和7.57%。G-杆菌中,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81.5%),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7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34.8%和45.5%。G+球菌中,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分别为99.0%和100.0%,呋喃妥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大于70%。CNS和SA耐苯唑西林比率分别为78.2%和46.8%。结论 本院临床细菌产ESBLs和耐苯唑西林比率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92-94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布方式以及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2288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60株,占总数的2.6%。进行菌株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然后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占总数的50.0%;其次为神经外科,占总数的26.7%;再次为神经内科,占总数的13.4%;最后为呼吸科、骨科、普外科,均占总数的3.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均为100.0%;其次为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均为96.7%;再次为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耐药性分别为93.3%、90.0%、90.0%、83.3%,最后为阿米卡星,耐药性为16.7%;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耐药性为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布较为集中,高度耐药于常见抗菌药物,实时监控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能够对其在医院内传播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4.
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短期和长期诱导后人型支原体(Mh)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方法 将Mh标准株PG21在分别含有次抑菌浓度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3代和12代后,筛选诱导株并分别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MIC值.结果 经体外诱导后,分别筛选出4株短期诱导株(传3代)和4株长期诱导株(传12代).4株短期诱导株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但耐药程度较低;4株长期诱导株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程度大大提高;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 体外长时间、次抑菌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稳定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短期诱导产生低度耐药,长期诱导产生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5.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源性恶性肿瘤,化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肿瘤耐药性的存在,成为骨肉瘤复发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明确其耐药机制,有效预防或逆转骨肉瘤耐药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骨肉瘤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Mh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敏感株在体外进行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步诱导,然后检测其诱导前后对这四种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所有Mh敏感株经四种药物诱导后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体外长时间、低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郭宏  韩晓东  王璐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169-170,188
目的:了解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间我院住院及门诊截瘫患者尿培养分离的232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耐药性监测。结果:革兰阳性菌65株,占27.6%;革兰阴性菌168株,占72.4%。分离率较高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变形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监测表明,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对万古霉素较敏感;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的药物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及阿米卡星。结论: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11-114
目的 分析成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为临床感染控制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厦门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中137例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按甲氧西林耐药性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MSSA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性。结果 MRSA组以外科系统、重症监护病房检出为主,送检标本以呼吸道标本居多(P=0.000);MRSA组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侵入性操作、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情况(超过2种)、合并感染明显高于MSSA组;MRSA组病死率高于MSSA组(P均0.05);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实施侵入性操作是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RSA组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妥布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美满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死率高;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实施侵入性操作是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MRSA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根据药敏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