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哮喘模型静脉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卵蛋白(OVA)致敏SD大鼠并雾化吸入刺激,制作大鼠哮喘模型。10只大鼠作为哮喘组,7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静脉血和BALF。肺组织做病理切片,BALF进行HE染色并细胞分类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静脉血和BALF中CGRP的浓度。结果 哮喘组BALF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静脉血中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BALF中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哮喘大鼠静脉血和BALF中CGRP均明显升高,CGRP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Toll样受体是近年发现的一组天然受体,其不仅能识别病原微生物和激活天然免疫,而且调节获得性免疫和诱导免疫耐受,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宿主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大量病原体相关结构,利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机体免疫细胞,一方面参与早期的宿主防御,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参与炎性反应,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红外偏振光治疗对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鼻中隔软骨中神经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典型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150名,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立即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10d组和治疗20 d组分别经红外偏振光治疗10 d后和20 d后再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手术切除的鼻中隔软骨中的神经肽SP、VIP及CGRP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治疗10d和治疗20 d组神经肽含量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20 d组明显低于治疗10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偏振光治疗可明显降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鼻中隔软骨中神经肽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地洛他定片对变应性鼻炎病人鼻分泌物中神经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地洛他定片对变应性鼻炎痛人鼻分泌物中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方法,分别比较试验前、试验后两组间鼻分泌物中NGF的含量(ELISA法),并对NGF下降指数与症状体征下降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后两组间鼻分泌物中NGF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NGF下降指数与症状体征下降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76,P〈0.001)。结论 NGF的含量减少可能是地洛他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过程中的一个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5.
豚鼠和新西兰兔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动物在不同剂量致敏原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特点.方法: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致敏豚鼠和新西兰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在豚鼠和新西兰兔组中又各自使用高低两种TDI剂量.记录建模过程中动物症状体征评分,典型表现;末次激发后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组胺含量测定;记录动物死亡率和建模成功率;对死亡动物行呼吸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探索死亡原因.结果:豚鼠和新西兰兔均能在TDI诱导下形成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体征,模型组动物鼻黏膜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且组胺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不同动物之间,以及相同动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其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典型表现、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鼻黏膜组胺含量高低、建模死亡率、成功率等均有较大差异.动物死亡原因与药物剂量和变态反应均有一定关系.结论:豚鼠和新西兰兔在不同药物剂量下均可成功建模,但成模特点差异较大,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所需模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IL-4和IgE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族(维族)AR患者47例,健康对照组46例;汉族AR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4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ABC-ELISA)检测IL-4和IgE的表达水平,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IL-4与Ig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维、汉族变应性鼻炎组血清中IL-4、IgE水平明显高于维、汉族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汉族变应性鼻炎组IL-4与Ig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4、0.393,P<0.01),维、汉族AR组及维、汉族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族AR组及维、汉族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Ig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和IgE在维、汉族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抗原处理相关蛋白基因(TAP)分型,探讨这些基因与变应性鼻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扩增阻碍突变系统(PCR-ARMS)为69例无亲缘关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和9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行TAP分型。结果:TAPl-333、637位等位基因基因型在广东汉族变应性鼻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均以I和D为主,TAP2-379、565、665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别为V-A-T。TAP1和TAP2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正常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与TAP基因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活性肠肽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在健康SD大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混合液。然后鼻腔滴入5%卵清蛋白液.建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的方法检测VIP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鼻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小血管壁和腺体周围有VI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下小血管和腺体VIP阳性神经纤维密度表达比正常增加,VIP阳性纤维亦增粗明显。结论 VIP可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发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Allergicrhinitis (AR)isanallergicinflammationcausedbythenasalstimulationofallergens 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andthesharpchangesinmodernlifestylesandhumanenvi ronment,ARmorbidityisincreasingworldwide ,ac countingfor 5 %to 5 0 %ofthepopulation Atrialofchildasthmaandallergicdiseasesdemonstratedthatthemorbidityofteenager’sseasonalARwasupto5 0 %inthedevelopingcountries InEurope ,Ameri caandAustralia ,theincidenceofARalsowashigh Ithasbeenasevereharmtohealth ,living ,studyandwo… 相似文献
12.
上官诚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9)
变应性鼻炎和鼻鼻窦炎常常与哮喘并发,其间的关系探讨已久。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三者存在高患病率的特征,且常常互相伴发并互为危险因素和提示不良预后。解剖生理存在解剖发育上的异同,参与疾病的形成。病理生理角度环境因素等介导"共同气道"的慢性炎症。其间由免疫机制等因素构成上下气道的连续性表现。文章从以上方面对变应性鼻炎、鼻鼻窦炎和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早期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明确临床病理因子.[方法]随机选择变应性鼻炎患者73例及无变应性鼻炎的健康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组按做鼻黏膜诱发刺激试验,30min后观察气道高反应性、肺功能及肺过敏性的变亿;对剩余4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36例非变应性鼻炎者行气道黏膜诱发试验,以乙酰甲胆碱作为气道黏膜刺激物,刺激后气道与肺部的症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并调查鼻腔容积的变化与鼻部症状.[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率较非变应性鼻炎患者显著增高.变应性鼻炎分型中(ARIS分类法)持续一中度、重度型是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有价值的因素.[结论]变应性鼻炎早期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变应性鼻炎的持续.中度、重度型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多可能是较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IL-9的表达水平,探讨IL-9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未治疗组30例,临床缓解组19例,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IL-9基因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IL-9含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O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9含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IL-9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9呈高表达。IL-9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常规免疫治疗组(对照组)31例,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组(试验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的疗效及血清IL-4、IL-5水平。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细胞因子IL-4、IL-5浓度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结论尘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免疫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可能通过减少机体IL-4、IL-5的生成,从而减轻IL-4、IL-5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毒害作用,发挥其调节免疫的作用,进而达到有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鼻痒作为变应性鼻炎(AR)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但目前仍没有完全根治鼻痒的治疗方法,因此,明确AR鼻痒发病机制尤为重要。近年来,AR的神经免疫机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型(TRPV1)是神经免疫机制的核心要素,在AR鼻痒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该文综合近年来瘙痒生理病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聚焦AR鼻痒的神经传导通路,并从与AR鼻痒有关的免疫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介质及信号受体、痒感传入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基于TRPV1离子通道剖析AR鼻痒的神经-免疫联动调控网络机制等进行综述,期望为AR鼻痒的临床治疗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A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4亚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AR+脂多糖(LPS)组和AR+肽聚糖(PGN)组,每组20只。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计数炎症细胞浸润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和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变应性损伤明显,鼻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R+LPS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R+PGN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TLR2和IgE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OVA腹腔注射及局部喷鼻能有效建立AR模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发挥调节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FN-γ、IL-4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1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清IFN-γ、IL-4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IL-4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有助于减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IFN-γ、IL-4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