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2-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331例脑卒中患者,应用创伤后应激性筛查表平民版、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TSD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患者PTSD总分为(31.21±15.82)分,生活质量总分为(180.86±39.04)分,脑卒中患者PTSD与生活质量水平呈负相关(r=-0.718,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建议医护人员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关联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6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问卷对患者开展调查。分析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情况;比较不同特征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分析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关联性;比较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时量表及问卷得分。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生活的欣赏、精神改变、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及与他人的关系与回避、再体验评分均为负相关(P<0.05)。出院后2个月时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得分低于出院时,创伤后成长得分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同创伤后成长存在明显相关性,创伤后成长能力越强,应激障碍症状则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3.
陈威  洛传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90-1392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压力的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有关的痛苦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相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犤1犦。某中专学校1名学生自杀身亡后,给同班同学以强烈的心理冲击,许多学生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在这名学生自杀后的第3周,对其所在班级进行了SCL-90和EPQ测评犤2犦,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自杀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整班测评。该班入校查体时44人,其中男10人,女34人;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56±1.82。1.2方法用SCL-90评定心理卫生状况,用EPQ(龚耀先修订)测查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有积极意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人们了解社会支持对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鼓励全社会来关爱患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性PTSD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国内常模,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国内常模。结论 急性PTSD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11月至12月,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PTSD自评量表-5、简易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武汉市4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PTSD、生活质量、心理弹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对心理弹性、PTSD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533份,有效率为97.8%。医护人员心理弹性量表、PTSD自评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分别为26 (20,30)分、17 (8,25)分、20(18,23)分。13.1%(70/533)的医护人员PTSD症状明显。不同性别、职业、PTSD水平的医护人员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SD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心理弹性得分均呈负相关(r=-0.488、r=-0.464,P<0.01);心理弹性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578,P<0.01)。心理弹性和PTSD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预测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韦氏记忆量表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记忆的变化。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评价20例PTSD患者(PTSD组)、20例经历创伤但未发生PTSD者(非PTSD组)和20例没有经历重大创伤事件的正常对照(对照组)的记忆特征。结果:首次测量,PTSD组与对照组在经历、图片记忆、视觉再认、联想记忆、触觉记忆、理解记忆和背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D组与非PTSD组触觉记忆、背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PTSD组在经历、联想记忆、触觉记忆、理解记忆及背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5 d后再次测量,与第1次测量比较,图片记忆、视觉再生、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TSD患者在记忆、再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灾难后心理创伤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和精神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灾难后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ASD预测PTSD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回顾了ASD诊断预测PTSD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综述了ASD各种症状(分离、再体验、回避、唤起水平增高症状)对PTSD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模式和叙事特点等因素对PTSD的预测作用。总之,作者认为,以ASD诊断和ASD各种症状预测PTSD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遗传易感性与锚蛋白重复和激酶域l(ANKK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DSM-IV诊断明确的PTSD患者148例作为病例组,以经历创伤事件但没有发展为PTSD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NP-shot技术,对ANKK1基因rsl800497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ANKK1基因rs1800497位点显示出GG基因型频率最高,GA型次之,AA型最低,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携带GA、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应激障碍发病风险(OR=1.766,95%CI=1.523~2.101,OR=1.434,95%CI=1.167~3.205)。两组ANKK1基因相应的G、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具有较高的相对风险性(OR=1.211,95%CI=1.190~1.647)。结论 ANKK1基因多态性与PTSD相关,A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对PTSD易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3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病例组)及30例正常人群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比较两组之间SCL-90及LES评分的差异。结果:病例组SCL-90量表评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507,P〈0.01);生活事件总分、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工作学习方面负性生活事件因子分、家庭生活、社交及其他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家庭类型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生活事件的特点,为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郑州市某些中学初一至高二650名作为被试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在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中,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是前三位,在父母离异和父母再婚的家庭,人际关系因子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结论:中学生是人际关系的敏感时期,应重视中学生有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教育,应给中学生提供充满爱心的家庭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enormously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have been undertaken and many related meta-analyses have been published. Cit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get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of meta-analysis articles (MA articles) on PTSD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researchers, physicians and policy-makers to understand the PTSD.
Methods  MA articles on PTSD in any languages from January 1980 to March 2009 were included if they presented meta-analytical methods and received at least one citation record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WoS). Whereas studies, in which any effect sizes of PTSD were not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ere excluded. Citations to and by identified MA articles were documented basing on records in WoS. Cit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itation impact of MA articles on PTSD. Canon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 articles and citation impact.
Results  Thirty-four MA articles published during 1998 and 2008 were identified and revealed multiple study topics on PTSD: 10 (29.4%) were about epidemiology, 13 (38.2%) about treatment or intervention, 6 (17.6%) about pathophysiology or neurophysiology or neuroendocrine, 3 (8.8%) about childhood and 2 (5.9%) about psychosocial adversity. Two articles cited most frequently with 456 and 145 counts were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by Brewin (2000) an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by Ozer (2003), respectively. Mean cited count was 7.48±10.56 and mean age (year 2009 minus article publication year) was (4.24±2.91) years. They had been cited approximately by 67 disciplines and by authors from 42 countries or territories. Characteristics of meta-analys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itation impact and reflected by canonical correlation of 0.899 (P <0.000 01).
Conclusions  The age of MA articles predicted their citation impact. Citation analysis would serve to capture the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topics of MA articles on PTS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11所大学中的121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量表了解社会人口学特征;用对个人生活的看法问卷评估最近1个月内的自杀意念;用自编生活事件调查问卷评估过去1年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结果 大学生最近1个月内自杀意念报告率为9.6%,随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增加,近期自杀意念发生率增高.x2检验表明,经历1件负性生活事件与未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杀意念发生比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72,P<0. 01),经历2件及以上的负性生活事件与未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5.4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与家庭其他成员发生矛盾(OR=0. 295,95%CI 0.017~0. 571),被虐待(OR= 7.295,95%CI 6.049~9. 701)是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多,与家庭其他成员发生矛盾及被虐待与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的出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绍兴市区中学生生命早期应激及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绍兴市区6所中学的518例初中生和468例高中生以生命早期应激问卷(ELSQ)调查生命早期应激发生情况;根据有无生命早期应激及其数量,共分成6组:初中生高应激组(应激数量≥3个,75例)、低应激组(应激数量1~2个,279例)、对照组(无应激,164例)和高中生高应激组(应激数量≥3个,92例)、低应激组(应激数量1~2个,260例)、对照组(无应激,116例),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定各组的情绪障碍情况。结果绍兴市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等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和31.54%,初中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焦虑症状发生率高于初中生;绍兴中学生生命早期应激发生率为71.60%,以家庭暴力、遭受欺凌、与父母分离及家庭冲突发生率最高;初中生经历自己患重大疾病、遭受欺凌、情感虐待或忽视、家庭暴力、家庭灾祸等应激事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而高中生在经历家庭冲突、与父母分离、家庭暴力、遭受欺凌、亲人死亡、情感虐待或忽视及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应激事件时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生命早期应激与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发生有相关性,特别是抑郁情绪与ELS数量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达2/3以上的青少年存在生命早期应激,生命早期应激与中学生焦虑、抑郁密切相关,生命早期应激可能是导致中学生出现情绪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大鼠肺爆震伤模型,探讨肺爆震伤与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性.方法 84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实验模型组(B、C)和假模型组(D),每组21只.模型组和假模型组大鼠胸部正中分别距爆炸源不同距离,利用8#纸质瞬发电雷管爆炸冲击大鼠,于伤后第1,14,28天通过旷场实验(OF)和高架十字迷宫( EPM)观察大鼠情感及行为变化.A组不给予爆炸应激处理.并分别于实验第1,14,28天每组随机选取7只大鼠处死取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皮质酮.结果 (1)伤后1d B组OF行为学指标中央格停留时间(LT)、穿格次数(CF)、直立次数(RF)及修饰次数(MF)[分别为(25.34±4.50)s,(19.73±11.10)次,(0.52±0.11)次,(0.53±0.21)次]、C组[分别为(22.13±6.54)s,(28.67±7.22)次,(1.07±0.26)次,(0.89±0.15)次]、D组LT、CF及RF[分别为(23.71±3.9)s,(25.13±12.35)次,(1.26±0.74)次]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5);伤后28d B组(LT、CF及RF)和C组(CF及RF)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PM实验结果趋同于OF.(3)伤后1 dB、C、D组血浆皮质酮[分别为(153.15±44.50) ng/ml,( 132.72±78.77) ng/ml,(96.16±8.96)ng/ml]明显高于A组(P<0.05);伤后28d B、C、D组血浆皮质酮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肺爆震伤模型成功诱发大鼠恐惧焦虑、警惕性增高、适应环境能力降低及逃避躲藏等急性应激障碍样异常行为表现,并进一步促进发展为PTSD,成功建立急性PTSD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特点及影响因素,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对构建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状态的护生队伍有启示和指导作用?方法: 应用基本资料调查表和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量表对滁州城市职业学院425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社会型学生占63.5%;无打工经历?“自己意愿”就读和高职二年级学生中社会型的比例及职业兴趣高于其他学生(P < 0.05)?结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的专业匹配度较好;二年级是护生职业兴趣改变的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并分析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为中职院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汉化版生命意义感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对四川省某中职院校1 516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中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0.46±7.27)分,其中寻找生命意义感条目均分(4.60±1.03)分,存在生命意义条目均分(4.41±0.89)分;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自觉身心健康状态及自杀念头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为(3.37±0.59)分,其次是死亡逃避维度(3.27±0.64)分、趋近接受维度(3.25±0.53)分、逃离接受维度(3.22±0.64)分、死亡恐惧维度(2.91±0.56)分。生命意义感中存在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5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而寻找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但仍需正向引导护生,树立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点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延边大学的1 075名医学生进行健康测试.[结果]延边地区医学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26.6%)、人际关系敏感(18.6%)及抑郁(14.6%);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及父母双方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后,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延边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且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