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生命。强化中医思维、夯实临床技能是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思维培养的“弱化”、“西化”和“僵化”问题较为突出。文章梳理中医思维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国学基础;强化经典学习、注重临证体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重视基地建设,拓展课外实践”等方面入手,思考并探索中医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解构拆零”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近代西医学“生命模型”,在系统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面前,越来越陷入哲理上的困境和局促。而东方“生命模型”——中医“藏象学说”则逐渐凸现出异质思维的独特优势,更能真实反应生命系统性的真实图景,并且与当代基因学有着深层次的“交集点”和融通界面。  相似文献   

3.
《内经》的作者根据古代先哲们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总结,实现了从实体解剖的实践过程到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从事物最开始的原型到后面的思维模型的发展历程,到最后,采用了思维模型的方法[1].古代先贤认为,不仅自然界存在着阴阳对立关系,人体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自然界是一个能包容万象的巨大空间,可以通过一个球的模型去反映它[2].现代很多研究者通过运用这个“阴阳模型”,结合现代数学信息技术,建立起“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随着对这个模型的运用及研究,研究者逐渐能够用数学方法客观展示中医诊治的内在科学规律,最终可以直观地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学术思想.同时,也使中医领域很多复杂病症的诊治思维模式有了新的思路[3].  相似文献   

4.
中医原创思维“意象”的心理实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意象思维是最具特色与优势的中医原创思维,深入挖掘“意象”的心理实质有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中医原创思维,“意象”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宇宙大生命观为认知主体,既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思维策略.以心理学方法论去阐发“意象”,结果表明,“意象”是一种内源性的、客观主观化的思维路径,是一种人文取向的认知心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名医经验、仲景治“坏病”明训与王冰对“病机十九条”的发挥等三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反思,借以论证审察“病机”在中医临床思维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传统生命科学大会———国际中医与《周易》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郑州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0余篇,经评审遴选出200多篇进行大会交流。1 易医哲学与原理(1)思维模式:周继旨认为西医遵循“二元对立”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医遵循“三元联通”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两种思维模式是中西医区别的最深层次动因。中医来源于《周易》所表达的阴阳二气氤氲化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正是医易会通的理论中介。张其成认为医易遵循的是一种“象数思维”方式,它以阴阳五行、河洛卦象为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  相似文献   

7.
器官和脏腑分属于现代医学和中医语言,皆指脏器,而中医将脏器又进一步分为脏和腑。随着器官概念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有必要用中医脏腑理论对器官的属性进行梳理,以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指导医学实践。本文先分析中医狭义脏和腑(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的共性和相互关系,然后用脏腑思想分析主要器官的脏腑属性。按照中医思维进一步归纳出:五脏是藏存神、精、血、气和津液5种生命物质的场所,是生命的核心;奇恒之腑一定程度上具有五脏或传化之腑的属性,直接辅佐五脏的功能发挥;传化之腑则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本文还基于脏腑思想初步阐述了中医“天人合一”“脏病治腑”的理论内涵以及对疾病诊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智能计算的中医方剂治法模型研究的构思与流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医方剂治法模型”的研究目标,是“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对探索把“个性经验”转化为“共性知识”的有效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方剂治法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向,且在此基础上对中医方剂治法模型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关键技术的实现要点,并就方剂治法模型构建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索解决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存在的“中医药传统特色衰减”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照搬西医的教学模式,使得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各科之间知识割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临床能力弱化,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人才培养中医药传统特色衰减。提出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当中通过构建“中医特色临床诊疗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规范的中医临床思维;在“只有爱中医,懂中医,才能用中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医临床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将中医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专业技能,让学生“受益中医爱中医”“理解中医懂中医”“三通一会用中医”,培养“心中爱中医、脑中懂中医、临床用中医”的中医药传统特色鲜明的中医临床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中医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基于新形势下,初步建立以“临床-科研-人文素养”三体并重的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习模式。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科研思维为关键,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强化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促进中医实习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希腊医学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和命运。可是,具有根深蒂固原子论传统的欧罗巴人,信守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原则,在人体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还原分析和实验求证的方法,使古希腊医学从思辨走向描述和结构时代,这是顺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自古崇尚元气论的中国人,按照整体系统思维的原则,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使中医学一脉相承地进入思辨和系统时代,正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两种哲学传统、两种思维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两种生命图景。一个是实体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他们是世界映人人类思维中产生二重化的结果,是科学认识多元化的反映,是人类思维本性和实践本性所固有的,两者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准确把握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演进阶段,对中医现代化应有的内涵和意义才有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析陈意教授所论的中西医六大差异,回归中医本源,呼吁继承。[方法]从理论、思维、文化、治法、药物、疾病认知这六方面解析陈意教授所提出的中西医差异,归纳总结陈意教授对中医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独到见解。[结果]陈意教授的中西医六异观点认为中医的理论以原则为基础,采用宏观调控思维,扎根在中华文化之中,注重辨证,以一方治一证,以药性理论驾驭中药,并认为健康的标准是和谐;西医的理论以现实为基础,采用微观因果思维,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注重辨病,以一药治一病,用分子式说明西药,对抗病原或病灶。[结论]陈意教授解析中西医六大差异,强调中医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这在方法论上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最具原始创新的领域,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原创思维。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及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开拓性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首次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并从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如何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内涵的构建,中医原创思维的特征以及局限与路向等方面作了阐述。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研究是中医学术与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体自身整体论的思维图景,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以方测证综合实验方法入门”课程建设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方测证综合实验方法人门”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涵盖中医证候发展史、证候模型建立方法、证候模型应用概况、方证相应理论与应用,以及方证相应的经典实验。课程设置贴近中医经典理论、体现中医研究思路、融汇药学基础知识与中药制备技术,对培育学生辨证技能与科研思维、实现“医药互通”有积极的作用,可望成为一门完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促使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整合,然而其又以厘清二者的分野为前提。中西医学道本一体,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但路分两途,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匿大分野,包括理论基础上的原子论对整体观、方法论上的还原分析对辨证论治、治疗目标上的治愈论对平衡观以及治疗理念上的抗病论对调和观等。了解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分野是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整合的前提,同时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整合医学的观念,这样才能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整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回收,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专家共35名,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研究专长涉及肺系疾病、脾系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小儿口疮各项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形成《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指南草稿。[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使指南更合理,为形成指南草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剑虹 《中国病案》2012,13(4):72-73
在西医高等院校开展中医教学,能使学生们在熟悉中医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疗的同时,也了解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为主导的西医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中医以取象比类为代表的朴素的思维模式。要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将深奥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中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基于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药理学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守正创新”,贯彻落实中医药高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重要探索。首先以以“三维”成果为导向,设置中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其次以中医药元素引导创设情境,为中医药思维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思维相合相融提供载体;再次以“三度”为目标的药理学思政教学体系重构;最终形成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三维三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需求,并提升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