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歌唱颤音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更是反映演唱者音乐修养和艺术构思能力的要素。良好的自然颤音是一种音高的搏动,一般伴随着音量和音色的同步搏动,各类因素以一定的幅度和速率搏动,从而使乐音听起来流畅柔和、丰满圆润,更加悦耳。歌唱颤音源自于内心情感律动,是演唱者心里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并自始至终都影响着唱颤音技巧与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掌握与运用歌唱颤音,必须加强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歌唱颤音的模仿学唱、视觉与动觉的诱导、情绪与情感的调控、颤速与波幅的控制。只有实现各发声系统的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美好的歌唱颤音。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在揉弦的动作和意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本文从揉弦动作和揉弦意识两方面,阐述了揉弦易出现的问题及调整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自行调整的本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态喉镜观察声带沟患者的黏膜波动情况,了解声带沟的黏膜波特点。方法17例声带沟患者的28侧声带沟病变声带根据症状及沟的形态分为3型,通过动态喉镜对其黏膜波形态分4度观察,对各型声带沟的黏膜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侧声带沟病变中,存在黏膜波者25侧占89.29%,黏膜波消失者3侧占10.71%。3型声带沟之间的黏膜波动程度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声带沟大部分存在黏膜波动,各型声带沟病变有不同的黏膜波形态特点,动态喉镜观察黏膜波有助于声带沟的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底膜(BM)的改变与声带息肉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方法 (1)应用网状纤维嗜银染色观察声带息肉BM厚度的改变,并与声带小结及正常声带标本作比较。(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主要成分Ⅳ型胶原纤维在声带息肉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与正常声带标本及声带小结作比较。 结果 与正常声带、声带小结相比,声带息肉黏膜上皮下BM正常或变薄,但小动脉内皮下BM变薄、稀疏(P <0 .0 5 )。 结论 声带息肉BM薄弱,而BM这种薄弱的改变可能正是声带息肉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窦性心律的情况下,测定P波电轴有助于某些异常P波的ECG诊断,因P波在各导联中的正负方向取决于P波电轴的方向,但临床工作中并不常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兔声带损伤后不同时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上皮增殖活性及主要细胞外基质(ECM)的变化,探讨声带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实验用兔声带锐性损伤后1周~6个月,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ELISA测定及Masson染色法,观察声带组织学结构变化、上皮增殖活性及固有层内透明质酸、胶原纤维等主要ECM的分布及含量变化。结果兔声带损伤后3个月内上皮增殖活性增强;6个月内胶原纤维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透明质酸增加不明显。结论兔声带损伤后早、中期各种ECM分泌增加,主要表现为以胶原为主的纤维组织明显增多且呈无序排列,透明质酸增加不明显;在损伤后期胶原持续高于正常,导致声带局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7.
环甲肌与假声形成有关,但环甲肌麻痹或其他喉内肌麻痹时假声的改变及其机制尚需研究。本文调查了127例声带麻痹病人的假声发声,发现各喉内肌麻痹对假声影响的程度依次为:环甲肌、甲杓肌加环杓后肌、甲杓肌、环杓后肌。本文还分别探讨了各喉内肌对假声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佛波酯(PMA)对人肝癌细胞7721胞液和膜性组3类蛋白激酶(TPK、PKA、PKC)的早期(5-60min)效应。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蛋白激酶的同位素标记底物测定法。结果PMA在30min内中促进PKA由膜向胞液的转位和PKC由胞液向膜的围位,并能迅速促进胞液PKC的下降,但膜性PKC的下降发生在30min的活性高峰以后,60min时膜性PKA和PKC都恢复到正常水平。PMA还使胞液TPK持续  相似文献   

10.
1973年,Meddis报导,一位70多岁的欧州妇女每天睡眠只有52分钟,身体及精神状态都正常,这是迄今为止文献报导睡眠时间最短的人。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一般人睡眠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以我国人口平均寿命69.5岁(1989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计,平均每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总计为22年。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睡眠的生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长期剥夺睡眠会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声带息肉产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其病理分型的不同阶段及相应的中医治则,临床以活血化瘀,散结开音为法,疗效颇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佛波酯(PMA)对人肝癌细胞7721胞液和膜性组分中3类蛋白激酶(TPK、PKA、PKC)的早期(5~60min)效应。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蛋白激酶的同位素标记底物测定法。结果:PMA在30min内可促进PKA由膜向胞液的转位和PKC由胞液向膜的转位,并能迅速促进胞液PKC的下降,但膜性PKC的下降发生在30min的活力高峰以后。60min时膜性PKA和PKC都恢复到正常水平。PMA还使胞液TPK持续升高,高峰在5min,而使膜性TPK先降低,40min后才明显升高。结论:PMA对蛋白激酶的早期作用相当多样化,不单是通过受体PKC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异氟烷麻醉,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行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效果理想,能够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提高苏醒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内毒素激活效应细胞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毒素是G-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由亲水性的多糖(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及疏水性的类脂LipidA构成。其中LipidA是LPS结构中最保守的部分,无种属特异性,是LPS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LPS在细菌生长繁殖、死亡破裂或人工方法裂解后释放,一旦进入人或其它敏感动物体内,将对宿主各系统、器官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其作用机制广泛而复杂,在过去近20年里尽管针对性抗生素不断问世,G-细菌败血症的死亡率仍持续在30%左右居高不下。目前,关于LPS作用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人和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最大力矩角度(APT)的特征及推拿干预机制。[方法]采用等速肌力测仪评估等速运动状态颈椎病颈部肌肉APT特性,分颈椎病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39例),每组按性别、年龄相匹配分青、中和老年3个亚组。推拿治疗10次,分别在推拿治疗前、第1次推拿后即刻及第10次以后进行评估。[结果]正常人APT值比较恒定,随年龄改变不明显,90°/s角速度前屈和后伸APT多位于距离中立位偏后10°~25°,25°~40°;180°/s角速度前屈和后伸APT多分别位于距离中立位偏后15°~20°,20°~30°;颈椎病患者后伸APT值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其值多位于中立位前后10°左右<推拿可以改善最大力矩角度,尤其是后伸APT值。[结论]正常人可以作为评估颈椎病颈部肌肉功能的有效参数;推拿可以通过改善以整体恢复颈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X线摄影检查时的投照过程中,常用到增感屏及其相关技术,在摄片暗盒中,增感屏的应用可以减少X线的剂量并可以使照片影像质量更高。每种物质的衰减率各有不同,X射线在投照后,当没有完全衰减完的情况下,它与增感屏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感光性,这种现象称之为余辉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更有效的方法,降低声带息肉、小结术后的复发率.方法 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将545例声带息肉、小结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即实验组295例和对照组250例.实验组在全麻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小结显微手术中注射地塞米松,对照组术中不注射地塞米松.术后1年内用纤维喉镜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295例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对照组250例中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3.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撑喉镜术中注射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降低声带息肉、小结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图像记忆中类别信息的精细程度及其提取机制。方法:采用汉字——字母类别材料和植物——动物汉字类别材料2种实验材料,分别对34名被试作实验,将实验后的结果作为统计分析。结果:汉字——字母类别提示,始终都有部分报告优势效应,而植物——动物类别提示,只有在2类别单一排列时才有。结论:图像记忆中储存的类别信息,只有基于视觉——空间特征这类自动化加工的类别信息(如汉字——字母类别)的,其提取过程是“先选择、后识别”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栀子苷对帕金森病(PD)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QRS波群正常化的分类及形成机制.方法:分析26例特殊类型QRS波群正常化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记录.结果:束支或房室旁道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最常见,共18例次,占69.23%.束支内超常传导2例次,占7.69%;室性融合波4例次,占15.38%.同时或先后出现束支内超常传导及室性融合波的2例次,占7.69%,这些都是特殊类型的QRS波群正常化的原因.结论:形成QRS波群正常化具有多种机制,掌握它们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从而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正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