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难以根治.1参芪片系由人参、黄芪、鹿角、热地黄、枸杞子等中药组成,人参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明显提高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2黄芪不仅能增加小鼠抗体生成器官脾脏的重量、脾细胞数及抗体反应,还能完全对抗甲泼尼松龙所致的脾脏、胸腺及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显著萎缩及外周白细胞的减少,促进抗体生成,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 提高溶血素抗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四物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药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免疫机制。采用不同剂量四物汤灌胃小鼠 ,测定小鼠胸腺、脾脏的重量及DTH值。灌胃后小鼠胸腺及脾脏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随药物剂量增高而增加 ;DT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F =36 .0 6 9,P <0 .0 1)。推测四物汤能够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可能在治疗银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超敏反应等作用,也与组织的炎性损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1。为了解小儿水痘患者体内IL-18的含量及相关因素,特检测了52例小儿水痘患者血清内IL-18的含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小儿水痘患者52例,皆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3~14岁。男26例,女26例。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除外感染、风湿病和肿瘤疾病。标本采集52例小儿水痘患者发病初诊时和确诊后治疗的3、7、21天抽外周静脉血,离心后置血清…  相似文献   

4.
961894 BXSB小鼠肝肾脾脏器中C-myc和N-ras原癌基因的表达/周平…//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2).-72,93 用同位素标记CDNA探针的斑点杂交法观察了BXSB小鼠肝、肾、脾脏器中C-myc的N-ras原癌基因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SLE免疫功能紊乱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LE发病较重的4~6月龄BXSB雄鼠脾脏和肾脏均表达C-myc mRNA,肝  相似文献   

5.
<正> 免疫合剂是正常人脾脏细胞提出的RNA与PHA的混合制剂,体外试验已证实具有免疫促进作用。我们用该药治疗皮肤病68例。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观察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免疫合剂对人体的作用机理。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芦荟提取物芦荟多糖(AP)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17(IL-17)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AP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波尼松龙,prednisolone),对小鼠背部受损皮肤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测定小鼠脾脏、体重、脾脏指数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gA、IgM、IgE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液中Th17细胞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皮肤组织IL-17、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提示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角化严重,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皮肤组织得到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降低,IgA、IgE水平显著升高,IgG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显著升高,IgA、IgE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芦荟多糖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h17细胞以及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儿皮肌炎的治疗和近期随防(摘要)马松春,赵佩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100045)我们对20例符合Boham氏197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的小儿皮肌炎患者,以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20例中男7例,女13...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脾脏γ-干扰素含量在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不同时期水平,推测其在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健康小鼠及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鼠系统性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出脾脏γ-干扰素含量,用平皿系列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白念珠菌感染组小鼠脾脏γ-干扰素均在感染后7天达最高峰;其中亚致死量感染组(B组)γ-干扰素含量高于亚致死量白念珠菌感染及免疫抑制剂组(A组)(P<0.05),A组高于免疫抑制组(C组)(P<0.05);B组肾脏菌落计数明显低于A组(P<0.01),肾脏菌落计数与γ-干扰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小鼠白念珠菌感染早期γ-干扰素是升高的,推测其有限制真菌生长、繁殖、增强机体抗白念珠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年收治小儿深部真菌病32例。其中以1~12月婴儿多见。真菌培养、涂片检查、活检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真菌病的诊断。停或暂缓应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小儿皮肌炎11例石霖赵学功皮肌炎是一种急性或慢性主要侵犯皮肤和肌肉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无皮肤症状,称为多发性肌炎。根据Bohan等意见,临床将这种病谱分为Ⅴ种类型,小儿皮肌炎属第Ⅳ型。现将我院1984年2月~1995年3月间确诊的11例皮肌炎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细胞黑素能否刺激BALB/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方法:利用马尔尼菲篮状菌酵母细胞黑素颗粒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马尔尼菲篮状菌黑素抗体,采用凝集试验和ELISA间接法进行检测。结果:免疫接种后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腹水、脱毛或脾脏肿大等;免疫小鼠的腹水、血清和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与马尔尼菲篮状菌黑素颗粒均产生凝集反应,ELISA法检测抗体OD值依次为1.635±0.085、1.820±0.249、0.671±0.142。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黑素可以刺激BALB/c小鼠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完整无损伤正常皮肤外用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外用不同浓度卵清蛋白(ovalbumin,OVA),1次/周,连用5周。第6周始予皮下注射OVA,1次/周,共3周。检测血清标本OVA特异性抗体水平。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给予OVA刺激,分析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结果皮肤外用OVA抗原5周后,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抗OVA抗体;皮下OVA免疫3次后,对照小鼠血清有高滴度的抗OVAIgG1,IgG2a和IgE抗体,而1000μgOVA抗原皮肤外用组的小鼠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E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剂量的外用组(P<0.05),其脾脏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6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0μg,10μg和100μg抗原外用组。结论正常无损伤皮肤外用抗原可以产生免疫耐受效应,高浓度抗原皮肤外用可以有效抑制皮下免疫所诱导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甲砜霉素对小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并证实甲砜霉素对小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通过观察甲砜霉素对12例小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发现服用甲砜霉素的小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半月之内绝大部分可迅速缓解,病情得到控制。甲砜霉素免疫抑制作用较强,副作用小,可考虑作为治疗小儿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对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影响及miR-210激动剂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将2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凉血方组和miR-210激动剂(AgomiR-210)组;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皮损、脾脏及血清中,IL-17A和IL-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热凉血方可明显降低小鼠皮损和脾脏中IL-17A mRNA表达及外周血中IL-17A的分泌水平,增加脾脏中IL-10 mRNA表达和外周血中IL-10的分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omiR-210可显著拮抗清热凉血方对IL-17A及IL-10的影响(P0.05)。各组小鼠皮损中IL-10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凉血方可能通过减少IL-17A,增加IL-10,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而miR-210激动剂可拮抗清热凉血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体外初步研究Cbl-b基因经特异性siRNA沉默后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方法 摘取C57BL/6小鼠的脾脏,体外无菌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进行培养。通过EntransterTM-R4000试剂将Cbl-b siRNA转染入小鼠原代淋巴细胞以沉默细胞内Cbl-b的表达。转染72 h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通过与B16F10黑素瘤细胞共培养,研究Cbl-b基因沉默后的淋巴细胞对B16F10黑素瘤细胞免疫杀伤活性的影响。 结果 Cbl-b siRNA成功转染进小鼠原代淋巴细胞并能有效沉默细胞内Cbl-b的表达。与阴性对照转染组及空白组相比,转染Cbl-b siRNA的淋巴细胞IFN-γ、TNF-α分泌量增加(P < 0.05)。共培养检测结果显示,Cbl-b siRNA转染组比转染阴性对照组能更高效地杀伤小鼠B16F10细胞。 结论 Cbl-b基因沉默能够促进小鼠淋巴细胞INF-γ、TNF-α分泌能力,并能增强淋巴细胞对B16F10黑素瘤细胞的体外免疫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侵袭性天然杀伤细胞白血病.患者男,37岁.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5个月,乏力并加重1个月.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脾脏肋下6 cm,肝脏肋下未触及.根据患者骨髓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免疫分型和电镜检查结果诊断为侵袭性天然杀伤(NK)细胞白血病(aggressive natural killer cell leukaemia),皮肤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提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皮肤侵犯.该例资料提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对揭示皮肤淋巴瘤侵犯是不够的,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在确立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病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分别于尾静脉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第3,7,14,21及28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组小鼠脾脏Foxp3 mRNA水平表达情况。结果试验组小鼠脾脏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Foxp3 mRNA表达随着感染进程先增高后下降至正常水平。接种后第3、28天,试验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7、14及21天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3、28天,试验组小鼠脾脏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第7、14、21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萨希毛孢子菌可以诱导小鼠体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感染中后期表达增高,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调节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造血组织肿瘤,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病变常累及皮肤、淋巴结、脾脏、血液和骨髓,其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具有特征性表现,皮肤损害的组织病理学与皮肤白血病类似,肿瘤细胞呈母细胞性,呈现特征性免疫表型CD4~+CD56~+CD123~+,不表达髓系、T细胞及B细胞特异性标志。治疗上目前缺乏标准化方案,主要采用高强度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进行治疗。明确的靶向治疗分子靶点仍未发现,新药SL-401已用于靶向治疗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水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有并发症的290例水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小儿水痘有并发症者发病年龄主要在6岁以下,并发症以皮肤软组织感染(86.90%)最常见,其他常见并发症有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脑炎、电解质紊乱、肺炎等,大部分预后良好,3例因继发脓毒性休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皮肤软组织感染、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脑炎、电解质紊乱、肺炎是水痘常见并发症,继发脓毒血症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展为危重症。治疗上,除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外,需积极应对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