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天仙藤》附方中引自《妇人良方》收载的一首治妊娠水肿方——天仙藤散,所引原文并说明“此乃淮南名医陈景初秘方也,得于李伯时家”。陈景初《中医人物词典》等辞书未见著录,事迹不详。他是一位怎样的古代医家呢?收集到有关他的零星资料,从中可以获悉其点滴踪迹。《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五《妊娠胎水肿满方论第八》附录《产乳集·养子论》记述:“元丰(1081~1085)中,淮南陈景初,名医也,独有方论治此病。方名初谓之香附散,李伯时易名曰天仙藤散也。……元丰末,王荆公居金陵。举家病,以诗赠景初曰:‘举族贫兼病,烦君… 相似文献
4.
5.
陈宝田教授认为,慢性头痛主要由风、湿、瘀三者杂合而致。慢性头痛经久不愈遇劳即发,表现为虚象。因此,慢性头痛与风、湿、瘀、虚最为相关。据此陈宝田教授提出慢性头痛的治则为疏风、祛湿、活血、补虚,在此基础上组方变化用药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7.
悠远的墨绿、神秘的玫红、茶马古道上的窗棂——东方的神秘意境和深厚文化积淀,赢得了设计师们的集体推崇。他们将宝石镶嵌在波斯窗棂上,把日本浮世绘漆在时髦的珍珠贝母上,用“抽象与具象”融合的胡姬花系列表达对西域的向往。最传统的设计与最摩登的理念碰撞的结果,就是“东方公主新形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陈宝贵主任医师为张锡纯的再传弟子,也为全国第三、四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吾师深得张氏学术之奥旨,在麦门冬汤的应用上更是一脉相承,并有发展创新。余有幸忝列门墙,侍诊有年,获益匪浅,现将吾师应用麦门冬汤的经验总结如下。麦门冬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清代陈修园认 相似文献
9.
10.
牛惜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8):81-81
陈昆山教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二批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通过列举验案一则介绍了陈老治疗痹证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人不能没有梦想,因为那是引导我们前进和指引我们快乐的目标。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这个梦想是不同的。事业与金钱、爱情与幸福,而当我们成年,当我们已经拥有这些的时候,还有什么是我们的梦想?有,而且那是永恒的梦想,千百年来无数人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青春永驻。今天,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带我们接近并走八了梦魔的光芒里。它神奇,它亲切,而且如此简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3.
36名健康人辰酉时进餐前后体表胃电图的观察表明:餐前胃电参数展时低于酉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01);辰时餐后胃电振幅变化小于酉时,差异显著(P<0.05),频率变化大干酉时,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利用胃电诊断疾病,须考虑时间节律的影响,也为子午流注这一古典的时间医学理论提供了客观佐证。 相似文献
14.
15.
17.
陈瑞春教授从医近 5 0年 ,崇尚仲景 ,矢志岐黄 ,严谨治学 ,廉洁行医。我有幸师从 3载 ,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格魅力带给我的教益 ,终生难忘。现就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述如下 :1 学术成就1.1 学术造诣1.1.1 崇尚仲景学说 先生从书童时背诵“经典”原文 ,先是尊父命 ,继则数进课堂 ,得到姚荷生、万友生、邓少仙等前辈面聆謦亥欠 ,渐得仲景奥旨。再则坚持临床实践 ,每天必用仲景方 ,屡起沉疴痼疾。担任《伤寒论》教学数十年 ,培养了大批仲景学子。积极撰写《伤寒论》的学术论文 ,无论个案报道还是理论探讨 ,皆言之成理 ,启迪后学 … 相似文献
18.
陈宇清老先生原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师,是河南省著名的推拿医师,病逝于1962年9月1日。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先后写成了四部书稿,《新推拿法》、《新推拿十八法详解》、《胃病推拿法》、《新推拿医案辑要》,分别于1955年至1962年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一面世即供不应求,特别是《新推拿法》和《新推拿十八法详解》几次再版。陈老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创新,重视中西医结合,使得古老的推拿术发扬光大。1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师于古而强调创新陈老师博采众长,强调“把我先圣先贤遗留的按摩法,(歧伯著按摩十卷,老子按摩法,精景按摩经)发… 相似文献
19.
20.
中医要走向世界 ,恰当而准确的翻译是关键。为了普及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 ,在中医院校教材中编入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实为必要。中医药要走出国门 ,面向世界 ,必须有一批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的 ,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多方面的 ,其中书本知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最为重要。比如给中医教材中编入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 ,就能很好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惜目前中医院校教材中尚未纳入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 ,显然滞后于对外交流发展的需要。在中医院校中 ,在校学生 ,无论公共英语多么优异 ,一遇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