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与胸腔胃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iu JF  Wang JD  Zhang SW  Tian ZQ  Wang QZ  Li BQ  Wang FS  Cao FM  Zhang YF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678-2681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术后残余食管和胸腔胃的病理生理变化,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胃排空、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摄像上消化道造影和DeMeester烧心症状评分对92例食管癌与79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客观检查,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与贲门癌术后患者的胸胃排空较正常人明显延迟(t=7.105,P〈0.01),且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但术后1年仍未达到正常人水平(t=2.900,P=0.016)。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和残余食管静息压均高于正常人(分别为t=2.275,P=0.03;t=2.160,P=0.039)。24h食管pH监测发现89.7%的术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半卧位的反流程度低于平卧位(t=3.074,P=0.005)。结论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明显延缓,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但很难达到正常人水平。食管与贲门癌术后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反流。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5例尚行了24h食管pH监测和内镜及病理检查,以及35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20例行24h食管pH监测,15例行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食管癌组平均为4.28mmHg,贲门癌组平均为3.46mmHg,经比较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组压力值(4.28mmHg)和贲门癌组压力值(3.46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食管24h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平均百分比分别为11.76%和13.88%,为正常人的9倍和11倍,反流次数增加,最长反流时间达32min和38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和病理检查,80.0%的食管癌和86.7%的贲门癌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24h食管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3.
残胃食管、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总结1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治疗的经验。其中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7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4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3例;贲门癌术后残胃癌1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胸中段癌2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胸下段癌1例。结果行残胃全切+食管部分切除-空肠食管吻合术7例;食管胃部分切除-弓下食管胃吻合6例;食管次全切除结肠代食管3例;空肠造瘘术1例;剖腹探查术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脓胸1例,胸胃排空功能障碍1例,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若全身情况许可,无远处转移均应争取手术治疗,消化道重建器官的选择应根据首次手术切除情况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2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28例。残胃贲门癌施行残胃和吻合口切除,Roux-Y式重建消化道者10例;中下段食管癌16例,8例保留2支胃短动脉供血,5例利用胃左动脉及部分胃短动脉供血,3例利用胃空肠吻合口的侧支循环的血供,行食管-残胃吻合;上段食管癌2例,行结肠代食管术。结果:残胃贲门癌术后患者,4例存活5年以上;中下段食管癌术后患者,5例仍健在;2例胸上段食管癌术后患者,1例仍存活。全组患者无术后死亡。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残胃贲门癌行全胃及吻合口切除,Roux-Y式重建消化道为首选;中下段食管癌保留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更符合生理;上段食管癌宜行结肠代食管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胃代食管较好术式的选择。方法:通过1992年9月至2003年10月15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式比较,对胸腔胃组与纵隔胃组术后并发症等回顾性分析。结果:胸腔胃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纵隔胃组,术后3天拔胸管例数胸腔胃组高于纵隔胃组,两组术后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切除术选择胃人工食管术式胃经食管床(纵隔胃)较经胸腔(胸腔胃)的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经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后出现胃食管反流的差别。方法:总结我院自1993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问食管癌切除术136例。其中9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行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吻合后用纵隔胸膜将胃体固定于食管床内,另外3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行胃经胸腔内跨越主动脉弓作食管胃吻合。结果:98例术后无出现胃食管反流(均为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者),另外38例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结论:食管癌切除行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防止食管癌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有明显效果,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例食管癌贲门癌伴门脉高压症的围术期处理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6例中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1例,B级5例,其中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同时行脾切除术。16例中6例行食管癌根治颈胃吻合术,3例行左侧副胸弓上食管胃吻合术,7例行弓下食管胃吻合术。结果:16例中1例死于肝性脑病,15例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3例同时行脾切除,病情改善明显。随访7个月至5年,失访3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是81.2%、56.2%及33.3%,无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对于食管癌贲门癌伴门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法;改善肝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脾功能亢进是关键,合并脾亢患者应同时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手术中利用残胃与食管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患食管癌并且曾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近15年国内文献复习,总结104例残胃与食管吻合的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及文献报道病例均无手术死亡,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其中吻合口瘘0.96%,食管上切端残留癌2例(1.9%)。56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86.8%,生存超过3年28例,5年生存者17例。结论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食管癌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治疗,在手术切除食管肿瘤后,残胃与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弓下吻合,其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对临床外科选择个体化方案治疗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食管癌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19例。残胃贲门癌施行残胃和吻合口切除,ROUX-Y式重建消化道者7例,中下段食管癌10例,5例保留两支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供血,3例利用胃左动脉及部分胃短动脉供血,2例利用胃空肠吻合口的侧支循环和胃后动脉供血,行食管一残胃吻合;上段食管癌2例,行结肠代食管术。结果残胃责门癌患者,5例存活5年以上;中下段食管癌术后患者6例存活5年以上;2例上段食管癌患者,1例存活12年。全组患者无术后死亡。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残胃贲门癌行全胃及吻合口切除,Roux-Y式重建消化道为首选;中下段食管癌保留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一残胃吻合更符合生理;上段食管癌宜行结肠代食管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胃颈部侧侧吻合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运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52例食管癌患者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颈部采用食管胃侧侧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吻合过程均顺利,全组手术时间180~435 min,平均264 min,其中吻合平均时间约23 min。术中出血50~450 ml,平均120 ml。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4例,术后短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结论:食管胃颈部侧侧吻合在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运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周斌  张潍  李少民  乔哲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42-1144
目的:重建贲门功能,防止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并发症。方法:对7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切除,贲门成形术。术后对68例患者进行了1~8年随访,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镜及食管内测压检查,并与正常人测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手术组的食管上、下括约肌静止压和压力区范围与正常人食管上下端括约肌静止压和压力区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贲门成形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蒋耀光  王如文 《重庆医学》1998,27(3):147-148
1986年 ̄1996年12月,我科采用结肠或胃重建食管治疗食管腐蚀伤后瘢痕狭窄65例,47例采用结肠重建(未发除病变食管),结肠经胸骨后上提至颈部,吻合部位在颈部41例,咽部6例,经左胸用胃重建18例,其中17例切除了瘢痕的食管,1例行短路手术,结肠重建组3例手术术后死亡包括2例结肠坏死,颈部吻合口瘘11例,胃重建组术后无死亡病例,仅1例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作者认为瘢痕狭窄食管近端超过主动脉弓下缘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效果和伴发病的术后变化。方法:做好围手术期准备,选择食管癌行食管部分切除,胃经食管床,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贲门癌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结果:本组治愈578例,死亡1例,吻合口瘘1例。高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和过速术后趋于正常。结论:食管贲门癌伴有高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和过速手术后会发生非特异性血压降低,心率增快和心率减慢。充分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邹红  林华  田淑芝  赵景涛 《北京医学》2004,26(4):229-231
目的 探讨胃内pH值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胃-食管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便携式pH监测仪对18例食管炎、12例食管溃疡、10例Barrett's食管、15例健康人行24h食管和胃pH值同步监测,分别计算胃内各段pH值、胃-食管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以及pH值<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结果 ①食管炎组:上述各项指标在胃内pH值为1~4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②食管溃疡组: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胃内pH值为1~3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Barrett's食管组:胃内pH值为2~3时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④当胃内pH值为1~2时,食管炎组、食管溃疡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Barrett's食管组.结论 当胃内pH值在1~2之间时,食管炎、食管溃疡的胃食管酸反流最为明显,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食管接触酸的次数及接触酸的时间长短有关;Barrett's食管的胃-食管酸反流与胃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右开胸、三野手术方式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的价值。方法:56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经右侧第五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食管次全切除,经食管床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经治疗后痊愈,喉返神经损伤2例,吻合口狭窄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右开胸三野手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切除率高,淋巴结清除彻底,并发症少,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理想、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胃功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癌术后胸腔胃排空功能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探讨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措施。方法:用同位素技术对3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胸腔胃排空功能的检测,同时,测定胃酸、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及胃粘膜的病理改变,研究手术前后胃的生理改变。结果:术后胸腔胃泌酸功能明显减低(P<0.01),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明显升高(P<0.01),胸腔胃对半流质食物排空加快(P<0.05),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食管癌切除全胃重建食管术,可不必常规行幽门成行术。适量服用稀盐酸、胃蛋白酶等可减轻患者术后消化不良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中联合应用胸腔镜、腹腔镜技术的手术指征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31例食管癌患者联合使用腔镜行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食管癌病变位于上段者3例,中段15例,下段者13例。手术方法为先行胸腔镜右胸入路行食管游离并纵隔淋巴结清扫,再行腹腔镜游离胃,后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后病理分期:I期18例,II期9例,III期4例。结果3例中转开胸,其余均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出现吻合口瘘3例,乳糜胸2例,顽固心律失常1例,均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声音嘶哑3例。术后随访1—20个月,死亡3例,均为癌转移恶液质。结论胸腹腔镜技术联合应用手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左开胸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3169例左开胸食管痛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273例),手术病死率为0.6%(19例).手术后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51.6%和32.1%.对部分术后患者行消化道压力检测后发现:吻合口上方食管的静息压力值为(16±11)mm Hg,明显高于正常人该处食管的压力(P<0.01).结果显示在吻合口上方食管产生了新的压力区.结论 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的术式能够更好地保证彻底切除肿瘤,应成为治疗食管胸上、中段癌的首选术式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此外,由于吻合位置较高和吻合口上方食管压力区的形成,故在直立及半卧位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反流的概率要小于胸内吻合,因此具有更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