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牛钩端螺旋体带菌和排菌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源不同地区的牛尿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分离培养,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率11%,PCR产物Southern-blot阳性率13%,分离培养阳性率3.1%。不同地区牛尿标本PCR检测结果差异明显。结果表明,我国某些地区的耕牛钩端螺旋体排菌率非常高,其中以七日热和澳洲群为主。说明耕牛是这些地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PCR和培养分离结果的比较显示,PCR是构体病传染源调查的一种灵敏、特异、快速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4.
钧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鲁共患病,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65种钩体宿主动物(传染源)。湖南是构体病的高发省份之一,并以稻田型为主,作为耕牛是农业上的主要耕作工具,是我省乃至全国主要家音之一,1997年湖南年鉴统计有463.28万头。它作为钩体病的传染源意义究竟有多大一直不很明了。从1990年起相继在测阳县、宁乡县进行过血清学检测,同时在进行全省钩体病流行病学研究时对全省进行过调查研究,从1994年起在沉江、会同等县对牛尿、牛肾培养又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我省耕牛感染及带菌排菌情况,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  相似文献   

5.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县自1970年首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至1997年共发生1369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13.41/10万,病死率为0.66%,其中1973年为历史发病最高年份,发病率为105.09/10万,在27年期间共发生五次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发病季节以8~10份为高峰,发病以农民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临床上以黄疸出血型和流感伤寒型为主。鼠类、猪是主要传染源,从鼠类、活蛙、猪肾、犬肾和牛尿等615份标本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菌株6株,菌型分布主要是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鼠总密度为13.0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观察菌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无接种史者发病的危险度为接种者的4.91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凝胶电泳及Southern-blotting,检测湖南43份牛尿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DNA,前法阳性率为9.3%,后法为14%,表明牛群具有较高的带菌率,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是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方法:对其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测定和宿主动物鼠,猪,蛙,鸭等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对病人进行血清学监测,结果:3年平均鼠密度为17.37%,鼠类带菌率最高为14.07%,病人的感染菌株主要为秋季热群,占64.71%,结论:鼠类仍是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间主要流行菌株为秋季热群。  相似文献   

8.
李忠 《山东卫生》2005,(3):59-6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人兽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贵州省卫生防疫站(贵阳550004)周健先,卢大琦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从1958年经病原学证实后在我省流行已有36年历史,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国较高(1)。为掌握流行规律,摸清传染源和流行菌群,我...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洪涝灾害后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洪涝灾害之后我省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自然感染及主要宿主动物猪、鼠带菌状况,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1998年12月在我省钩体病监测点江宁县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以及主要宿主动物带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 历年钩体病疫情资料来自本站疫情年报。1.2 健康人群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用MAT(显微镜凝集试验)法检测抗体,标准菌株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以抗体效价≥1∶100判为阳性。1.3 传染源调查(1) 鼠密度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2.
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传染源调查 ,人、动物血清抗体测定 ,分析与发病率关系。结果 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黑线姬鼠带菌率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r =0 76 49、P <0 0 0 0 5 ;r=0 782 2、P <0 0 0 0 5 ) ;黑线姬鼠构成、带菌率由第 1位降为 0。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发病率呈负相关 (r =- 0 16 39、P >0 0 5 ) ;自然人群抗体滴度、患者和动物中分离钩体 ,3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最高 (GMT倒数平均值 =2 1 74、5 9 19%、 87 81% )。结论 黑线姬鼠是温江县钩体病主要传染源 ,其构成和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皆降为 0 ,是该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2006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7个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共采集677份标本,其中有效培养622份,培养钩体11株,阳性率为1.77%。其中浏阳市7株,阳性率7.14%;邵东县2株,阳性率3.12%;沅江市2株,阳性率2.33%;黑线姬鼠中培养出钩体6株,感染率为3.11%;从褐家鼠培养3株,感染率为2.73%;从东方田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2.13%,从小家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0.53%。其中浏阳市流感伤寒群7株,邵东县黄疸出血群2株,沅江市拜伦群1株,赛罗群1株。结论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率差异较大,主要为姬鼠型钩体病疫区,带菌种群以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EHF亚在鼠类中的流行动态。方法 对鼠类进行EHF IgG抗体监测。结果 检测142只、5种鼠类的血样,检出EHF IgG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20.42%。其中黑线姬鼠的移抗体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为30.95%。结论 EHF宿主是属于多源性动物宿主,而黑线姬鼠是主要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提示我们要注意防鼠、灭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衢州市疫源地情况,为控制钩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办法,对1960-2005年的历史疫情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方法,采集鼠、水鸭、猪、青蛙的双肾标本和牛中段尿做钩体培养分离,青蛙和水鸭血清做抗体测定,分析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1960—2005年衢州市共报告钩体病11047例,年均发病率11.58/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0.65%。7—9月发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90.26%;农民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20%;男女之比为2.74:1;常山及开化县是衢州市最主要的疫区。2001—2005年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3.93%,黑线姬鼠占51.40%,动物标本培养阳性率0.49%,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14.02%。人血清中菌群为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动物中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结论钩体病发病年度与地区波动十分明显,主要是受局部暴发疫情的影响。夏秋季为商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近6年来的洪水低发,与动物间的低带菌率一致,但衢州市动物感染菌群复杂,多种动物均可携带,受气候影响导致暴发的危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淄博市2015-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流行特征、宿主分布及其携带病毒的情况, 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疫情资料和宿主动物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8年全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315例, 死亡1例, 平均发病率为1.69/10万, 病死率0.32%。病例主要集中在淄川区和沂源县, 占全市总病例数的67.62%。以中老年农民为主, 45~6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62.86%。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和10-12月。全市平均鼠密度为3.04%, 鼠带病毒率为3.87%, 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 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分别为6.48%和0.75%, 两种鼠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4, P=0.01)。   结论   淄博市HFRS发病呈下降趋势, 但疫情高发区(县)的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存在HFRS爆发流行的风险, 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的疫苗接种, 落实防鼠灭鼠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情况进行研究,掌握菌群动态,为甲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凝集试验(MAT)对自然人群、病人、疑似病人及宿主动物进行病原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结果:该地区自然人群及病人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标体现以赛罗群棉兰型为主,其阳性率分别为34.13%和25.82%。结论:皖南山区流行菌群(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出现更迭现象,从黑线姬鼠肾组织标本中新分离出赛罗群棉兰型钩体菌株,啮齿动物仍是该地区钩体病的主要宿主,水牛是棉兰型钩体病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济宁市14年来鼠类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1996-1999年监测鼠类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鼠带HFRS病毒率室内为3.59%,室外为3.43%。1986-1990年褐家鼠是室内主要传染源。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为室外主要传染源;鼠带病毒率以秋,冬季节最高,分别为5.66%和5.32%。1991-1999年小家鼠和褐家鼠为室内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成为室外唯一传染源。春、秋季节鼠带病毒率最高,分别为3.68%,3.56%。鼠带病毒率以1986年最高,为6.96%,之后逐年下降,1990年降至1.60%,而1991年后又有所回升,并保持在3%左右。结论:此结果与人群发病率年度变化相吻合,通过灭鼠可降低单位面积内带病毒鼠类,达到控制HFRS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