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25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对照组采用5mg/m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导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行28个月观察,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及导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 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可有效预防导管血栓形成,提高置管时间,增加透析治疗血流量,改善导管功能作用明显,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对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讨论护理要点。方法:将41例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入肝素尿激酶混合组(21例)和常规肝素组(20例),平均随访(6.8±4.5)个月。肝素尿激酶混合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联合尿激酶(尿激酶(5 000 U·ml-1)+肝素(2 500 ml·ml-1))进行封管;常规肝素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5 000 ml·ml-1)进行封管。观察两组患者血透导管功能情况,包括透析血流量、静脉压、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化验指标;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置管周围渗血等。结果:肝素尿激酶混合组透析血流量高于常规肝素组[(266.4±38.5)ml·min-1vs(187.6±33.4)ml·min-1,P〈0.05],静脉压低于常规肝素组[(25.2±9.1)mmHg vs(108.7±11.0)mmHg,P〈0.05],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18.4次·(1 000导管日)-1vs 3.1次·(1 000导管日)-1,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9.6次·(1 000导管日)-1vs 1.4次·(1 000导管日)-1,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化验指标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和规范导管护理,可改善导管的功能不良,且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与常规肝素封管方法相比,有更好的有效性和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经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的66例实施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采用肝素液封管(n=33例),研究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n=33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自发性出血、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更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导管血流量、静脉压。结果研究组血液透析1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静脉压与参照组透析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低于透析1个月后,参照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低于透析1个月后,研究组透析6个月后的导管血流量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透析6个月后的静脉压高于1个月后,研究组透析6个月后的静脉压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应用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的效果优于肝素液封管效果,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尿激酶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17例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并伴有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例)应用NS250ml+尿激酶20万U动静脉端滴注,连续3d;对照组(8例)为尿激酶10万u+NS4ml,各取2ml注人动静脉端,推注完毕立即关闭导管夹,并保留至下次常规血液透析,持续治疗3次,观察透析时的血流量通畅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而导管通畅率、PT、APTT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动静脉端连续静脉滴注尿激酶能明显提高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患者血液透析时的血流量,且无出血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封管和低分子肝素封管联合吲哚布芬片口服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血液透析中心长期静脉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封管,n=14)、研究组A(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封管,n=14)和研究组B(低分子肝素封管联合吲哚布芬片口服,n=14);将研究组A或研究组B与对照组的导管通透性、凝血指标、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A相较于对照组,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上升,静脉压和纤维蛋白原(FIB)下降。研究组B相较于对照组,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PT、APTT和INR上升,静脉压和FIB下降。对照组与研究组A或对照组与研究组B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或吲哚布芬片,相较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在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中,可保障透析的正常进行,降低凝血发生风险,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延长其使用期限。方法回顾性研究113例行长期留置导管术的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其处理措施。结果 113例患者中,11例因血流量不足,静脉压高,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均能达250~300 ml/min;有16例在导丝置入后出现心律失常,考虑导丝因刺激瓣膜引起,调整导丝置入深度后,心律均恢复正常;12例发生局部渗血,局部压迫止血及无肝素透析后均无活动性出血;32例在置管1个月后发生53次导管引流不畅,予以尿激酶10万U加入生理盐水3~5 ml注入导管内,保留20~40 min后,回抽出纤维蛋白或血凝块,经溶栓处理31例可继续透析,1例为置管后23个月,尿激酶封管无效拔出导管,发现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形成;有26例出现感染,其中4例为隧道口感染,其余22例为导管内感染。结论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作为一种经济、安全、有效且快速建立透析血管通路的方法,感染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CVC)在肿瘤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肿瘤需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02例,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前CVC,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套管留置术,观察2组围手术期置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平均最大液体流速、中心静脉压、诱导麻醉时间及置管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15 ~ 30 d),明显长于对照组(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实验组96%,对照组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最大液体流速,实验组(184滴/min)高于对照组(122滴/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监测中心静脉压准确可靠,对照组因留置部位远离中心静脉只能适时监测有创动脉压;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诱导麻醉时间为2 min和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穿刺口渗漏1例,对照组导管堵塞1例、穿刺口渗漏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和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C在肿瘤外科围手术期应用效果较外周静脉套管留置术具有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8.
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以提供新的置管途径。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情况,观察导管留置时间、血流量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结果:经颈外静脉置管术856例次,成功率93.22%(798例),双腔223例,单腔575例。留置导管时间为(3.46±2.21)个月。共拔管405例,占50.75%,其平均使用时间(3.12±1.22)个月。退出原因有内瘘成功、死亡、肾移植、感染、血流量不佳、无法使用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血流量〈150mL/min者32例(4.01%)(18例为双腔留置导管);经调整导管位置及尿激酶等处理改善20例。随机取100例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下降率平均为70%,平均Kt/V为1.37±0.35;与经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患者(Kt/V为1.39±0.33,n=100)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管过程中局部血肿4例(0.5%),渗血3例(0.38%);感染是留置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感染32例(4.01%)和导管腔内感染26例(3.26%);导管腔血栓形成6例(0.75%)。结论:血液透析中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可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可推荐用于颈外静脉显露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封管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封管,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加庆大霉素联合封管。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透析血流量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尿激酶和庆大霉素封管有助于增强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效果,减少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留置尿管拔除时间对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安全拔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
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产妇1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6 h和8 h拔除尿管,对照组常规
术后24 h拔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尿道刺激征出现率明显降低(P<0.05),产妇术后自然排
尿率和舒适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时间由传统24 h改为6~8 h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全血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的影响因素,制定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PP)的参考值范围,改良COP的预测公式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405例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气分
析参数,按COP将患者分为A组(COP≤18mmHg)和B组(COP>18mmHg),并监测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
(Albumin,Alb)、球蛋白(Globumin,Glb)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B组的APACHE II评分显著低于A
组(P<0.05);B组TP,Alb,Glb和FIB水平以及存活率均高于A组(P<0.05);Alb,Glb和FIB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为
0.518,0.283和0.113(P<0.05);B组各类蛋白的95%参考值范围:Alb>23.3 g/L,Glb 12.6~37.6 g/L和FIB 1.3~8.7 g/L,改良
得到预测COP的5个公式。结论:重症患者COP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Alb,Glb和FIB。各类蛋白的参考值范围可指导
蛋白制剂的临床使用,改良公式可以初步预测重症患者的CO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α干扰素(IFN-α)基因转化双歧杆菌口服后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构建含人IFN-α基因的大肠杆
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ADX-hIFNα2b,电转化获得IFN-α基因转化双歧杆菌,收集L-阿拉伯糖诱导hIFN-α2b表达后的菌
体制备成活菌悬液,灌胃Balb/C小鼠。实验组(IFN)小鼠用0.2% 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后的hIFN-α2b转化双歧杆菌处理,每只
按0.1 ml 1010/ml活菌灌胃;阴性对照组(NC)用等量等体积空载体pBADX转化双歧杆菌活菌灌胃;空白对照组(BC)用等体积
生理盐水灌胃。隔天灌胃1次,连续处理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胸腺、脾脏和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和比例,流式试剂盒检测
IFN-γ、IL-4 等免疫因子的含量。结果与NS组和BC组相比,IFN组小鼠胸腺CD3+CD8+、CD4+CD8+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P<
0.01);脾脏CD3+CD4+、CD3+CD8+和CD4+CD8+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血液中只有CD3+CD8+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
(P<0.01)。血液中IFN 组IFN-γ的含量比BC组和NS组显著升高(P<0.01);此外,NS组IFN-γ的含量比BC组显著升高(P<
0.05);三组小鼠中血液hIFN-α2b和IL-4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hIFN-α转化的双歧杆菌促进小鼠胸腺和脾
脏淋巴细胞增殖和成熟,增高血液Th1类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髓样细胞表达激发受体(TREM)-1表达的影响。方
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常规喂养,其余采用尿酸钠溶液注射法
建立AGA模型。造模前2 d,正常组与模型组按20 ml/kg予以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按1 mg/kg予以秋水仙碱溶液灌胃,电针组
选取受试侧三阴交、解溪、昆仑,频率1.5~2 Hz,电压9V,电流强度1~3 mA,疏密波,留针20 min,1次/d,连续9 d。分析各组大鼠
关节功能障碍,采用ELISA 法检测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法检测TREM-1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功能障碍指数显著增高(P<0.01),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
增高(P<0.05),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TREM-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电针组大鼠功能障碍指数显著
降低(P<0.01),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TREM-1表达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与电针组
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AGA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RE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表达谱,探讨IV型狼疮性肾炎(LN)免疫发病机制。
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IV型LN患者及30例肾活检证实为V型LN患者、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均留取
静脉血,分离血清,通过抗体芯片技术同时检测4种Th1细胞因子(INF-γ,IL-1,IL-2和TNF-α)和5种Th2细胞因子(IL-
4,IL-5,IL-6,IL-10和IL-1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淋巴细胞
亚型和细胞因子表达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V型LN患者存在明显的贫血(P<0.001)、低补体血症及低白蛋
白血症(P<0.05)。IV型LN患者CD3+细胞比率和计数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改变,但CD4+细胞比率和计数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1);由于CD8+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出现CD4+/CD8+比值倒置(P<0.01);CD20+细胞比率及计数略
高于对照组(P<0.05);但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与V型LN患者相比,
IV型LN患者淋巴细胞表型异常更显著,尤其表现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与对照组相比,IV型LN患
者体内存在广泛的细胞因子异常,检测的9种细胞因子中有7种明显升高,其中包括3种Th1细胞因子INF-γ (P<0.05),
IL-2 (P<0.05),TNF-α (P<0.01)和4种Th2细胞因子IL-4 (P<0.05),IL-6 (P<0.05),IL-10 (P<0.01),IL-13 (P<0.01 );与IV型
LN不同,V型LN仅有4种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其中除IL-2属于Th1细胞因子外,其余3种为Th2细胞因子,包括IL-4,
IL-10和IL-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调节性T细胞比率与多种临床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antidsDNA
滴度、疾病活动性指数等(r分别为-0.781,-0.746,-0.646;P<0.05);IL-5与anti-dsDNA滴度、血肌苷呈正相关
(P<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P<0.05);IL-10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与尿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均呈负相关(分
别P<0.05和<0.001);IL-13与尿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769,P<0.05);而V型LN患者细胞因子与临床表现之间相关性
小。结论:IV型LN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淋巴细胞表型异常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性,这可能是免疫抑制剂治疗IV型LN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4)及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1(Dickkopf-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
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6例宫颈鳞癌组织中及2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DKK1和SFRP4 mRNA
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宫颈鳞癌组织中及2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DKK1和SFRP4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DKK1和SFRP4的表达与宫颈鳞癌患者主要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宫颈鳞
癌SFRP4表达高于正常宫颈(P<0.01)。宫颈鳞癌DKK1表达低于正常宫颈(P<0.05)。DKK1和SFRP4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
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DKK1与SFRP4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1)。结论Wnt信号通路上游因子SFRP4和DKK1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并且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对小鼠糖异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肝脏组织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表达,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对糖异生作用的影响。方法50 只小鼠随机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5 只;含
1.5%的蛋氨酸饮水3个月制造高同型半胱氨酸动物模型。3个月后,各组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利
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的G6Pase和PEPCK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Hcy组空腹
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P<0.05);RT-PCR发现HHcy组肝脏的G6Pase和PEPCK的mRNA水平明显增加(P<
0.05);Western blot表明HHcy组肝脏的G6Pase和PEPCK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
增强糖异生作用,导致肝糖的输出增多,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中CD133 蛋白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 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 法检测
150 例EOC和50 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CD133、Snail 和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
CD133、Snail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8.0%和70%,在EOC组织中3者表达分别为58.7%、60.7%和3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Snail 和E-cadherin 的表达与EOC的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 分期有关(P<
0.0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Snail及CD133 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45和-0.570,P均<0.01),CD133蛋白的
表达与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99,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D133和Snail的过表达均与患者的生
存率有关,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而随着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EOC患者生存率明显下
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FIGO分期、CD133、Snail 和E-cadherin 的表达是影响EO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CD133和Snail表达的升高以及E-cadherin表达的降低与EOC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等因素相关,这些指标的联合
检测有可能作为评估EOC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urokinase,UK)加肝素封管对临时血透导管功能、相关性感染(CRI)的影响,阐明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UK)加肝素封管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使用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维持血透(MHD)的患者100例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2组不同的封管方案,比较2组导管功能障碍、血栓、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凝血指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可以降低导管功能障碍、腔内及尖端血栓、导管相关菌血症发生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附壁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实验方案对凝血指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无影响(P>0.05).结论 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加肝素封管对维持临时性血透导管功能、减少管内血栓发生率、预防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绝经期前成年女性肾移植前、后的性功能改变。方法42例成年已婚女性、透析治疗超过6个月、肾移植术后肾
功能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的女性肾移植受者纳入研究。统计肾移植前后月经周期情况、检验患者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采用
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分别评估术前、术后患者的性功能。结果肾移植前闭经、月经稀发、月经频发及月经正常的患者分
别有18 例(42.9%)、10 例(23.8%)、5 例(11.9%)、9 例(21.4%),移植后分别为7 例(16.7%)、5 例(11.9%)、6 例(14.3%)、24 例
(57.1%)。肾移植后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较肾移植术前明显降低,而雌二醇(E2)和孕酮(P)较术
前升高(P<0.001)。移植前19例(45.2%)、术后36例(85.7%)受者有性生活(P<0.001)。肾移植前、后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
总发病率分别为90.5%、40.5%(P<0.001)。肾移植前FSFI评分中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满意度、性高潮及性交痛领域的分
值显著低于肾移植后(P<0.001)。结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成年女性受者的性功能能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IR基因错配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调查111对肾移植供受者的KIR基因和受者术后持续随访>37个月
中急性排斥(AR)以及1、3年人/肾存活率的情况。结果(1)肾移植供、受者中均表达17个KIR基因,其中受者KIR3DS1的频率
显著高于供者组(38.75% vs 24.66%,OR=2.17,χ2=3.94,P<0.05);(2)供受者KIR基因的平均相合率为82.53%;(3)肾移植后AR
组供、受者中KIR2DS1相合率显著高于非AR组(85.00% vs 54.95%,χ2=6.19,P<0.05),供受者KIR基因型为AB型→AB型的比
率显著高于非AR组(33.33% vs 8.00%,P<0.05)。(4)111例受者的1年人/肾存活率为94.59%,3年存活率为82.88%;预后不良组
中供者呈KIR-AB基因型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57.89% vs 29.63%,χ2=8.19,P<0.05),供、受者均为KIR-AB型的比例亦显
著高于预后良好组(36.84% vs 9.78%,χ2=14.87,P<0.05)。结论KIR3DS1可能与尿毒症具有易感关联。供者或受者任何一方
为KIR-AB型可能与增加移植后AR发生率和降低人/肾的1年和3年生存率相关。避免选择KIR-AB型供体将有益于改善肾移
植的近远期效果,这一发现将对活体肾脏捐献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医学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