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时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的资料。结果中央区颈淋巴结阳性率55.36%(31/56),原发灶侵出包膜者、肿瘤直径〉1.0cm中央区颈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75.0%(6/8)、65.9%(29/44)。术中1例食管损伤,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暂时性低血钙,无出血、永久性喉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5年,行甲状腺超声、cT、核素扫描检查无复发、转移。结论根治性原发灶切除时清扫中央区颈淋巴结是eN0甲状腺乳头状癌必要而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单侧PTC的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183例cN0单侧PT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预防性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预测概率和真实值构建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及钙化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814+1.105×性别+0.953×年龄+0.707×肿瘤最大径+0.863×钙化形成;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1~0.790)。结论:建立的单侧cN0 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以及实用价值,可在术前使用该模型进行计算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P值越大则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可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为进一步推广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这一术式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收集术前未确定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42例患者的完整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组( A组,n=85)和未进行预防性清扫组(B组,n=57),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长期存活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确定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随访时间10~58个月。 A组85例患者经病理证实有38例(44.7%)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永久性声音嘶哑,A组患者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5例,B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损伤方面,A组出现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13例,B组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钙血症均经对症处理后改善,无永久性低钙血症患者。142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因甲状腺本身疾病死亡病例;A组随访中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0例,9例进一步行单侧或双侧改良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出现低钙血症2例,经补钙后恢复,无声音嘶哑及永久性低钙血症患者。 B组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行改良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出现声音嘶哑1例,暂时性低钙血症1例,两组并发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机会,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纹理特征以预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前瞻性
收集本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PTC的189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然后基于其PTC的超声横
切面、纵切面及双切面的纹理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纹理特征进行筛选并建立预测模型,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发生
转移,并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结果189例患者中,术前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
率为35%,灵敏度为28.6%,特异度为55%。影像组学分析PTC的超声横切面/纵切面/双切面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
确率为66.06%/68.12%/77.69%,灵敏度为53%/46%/40%,特异度为52%/53%/51%。结论结合PTC的超声横及纵双切面纹理
特征,影像组学方法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单切面高,且远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ultifoc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M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侵犯背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癌灶总直径、癌灶数目等,探讨MPT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MPTC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52.3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22个,平均(5.61±3.83)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10个,平均(1.36±1.95)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背膜侵犯、性别、年龄(<45岁)、癌灶数、癌灶总直径>1 cm是M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数、癌灶总直径、背膜侵犯、年龄、男性均是M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MPTC患者,尤其是肿瘤总直径>1 cm、背膜侵犯、年龄<45岁的男性MPTC患者,建议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数量及总直径对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7例多灶性PTMC与653例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照瘤体个数(以单发、2-、3-、≥4-表示)及多发瘤体总直径(TTD)或单发瘤体直径(UTD)的大小分组,比较各组CLNM的差异;分析CLNM阳性和TTD大小的关系。结果2-PTMC组、3-PTMC组和≥4-PTMC组CLN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单发PTM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PTMC组、3-PTMC组CLNM阳性率均明显低于≥4-PTM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PTMC组和3-PTMC组CLN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D≤1.0cm组CLNM阳性率明显高于UTD≤1.0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D>1.0cm组和UTD>1.0cm组、TTD≤1.0cm组CLNM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TD大小与CLNM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UTD≤1.0cm组比较,TTD≤1.0cm组更容易出现CLNM阳性,且CLNM阳性与TTD大小无关;与单发PTMC比较,多发PTMC更容易出现CLNM阳性,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多灶性PTMC患者时,应更积极地进行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通过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76例患者行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后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康复出院,无窒息、甲状腺危象、切口感染、术后出血、手足抽搐及死亡等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并发症。术后常规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率为100%;1例患者出现右侧侵犯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癌结节,行二次手术,病理类型为滤泡型乳头状癌。结论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完全符合肿瘤手术淋巴结清扫整块切除的原则,能够彻底清除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减少了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活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19例45岁以上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中在肿瘤周围4点注射2%美蓝,获取染色淋巴结,再行肿瘤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及改良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分区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9例中,18例显示了SLN,平均每例2.5枚,13例SLN阳性,1例非SLN阳性,1例未检出SLN发现有淋巴结转移。SLN活检的灵敏度为86.6%,准确度为94.4%,阴性预测值为80%,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SLN活检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状态,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