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个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患者,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级量化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体质的相关性。结果烦躁焦虑状态患者与E、N维度相关;惊悸不安状态患者与E、N维度相关;郁闷不舒状态患者具与E维度相关;思虑过度状态患者与N维度相关;精神萎靡状态与E、N维度相关。根据患者不同的紊乱状态与其相关的维度及T分数,得出紧张型头痛烦躁焦虑状态患者多内倾向、神经质特征;惊悸不安状态患者多内倾向、神经质特征;郁闷不舒状态患者多内倾向特征;思虑过度状态患者多神经质特征;精神萎靡状态患者多内倾向、神经质特征。结论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个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不同民族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血栓前状态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对300例CHF患者进行病例调查,采集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各证型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删除各指标中构成比<10.0%的变量。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反映血栓前状态各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检测改变均>73.44%)。②CHF患者中出现频数最多的中医证型是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均>85.0%)。③少数民族CHF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的是痰瘀互结证(59.2%),其次为气虚血瘀证(20.3%),气虚血瘀证兼痰瘀内阻证,气阴两虚,心阳不振、痰瘀阻络证(7.0%)及阳虚水泛证(5.5%)。④D-二聚体变化最为明显的CHF患者中医证型中以痰瘀互结为多见,气虚血瘀证次之。(5)CHF患者随着心功能的分级,从Ⅱ-Ⅳ级加重,D-二聚体变化明显。Ⅱ级占(21.66%)Ⅲ级占(34.33%)Ⅳ级占(44.0%)。结论 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CHF患者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为多见;少数民族中以痰瘀互结证型最为多见;D-二聚体与心力衰竭所有中医证型相关,其中痰瘀互结变化最明显;在痰瘀互证型中分布最多;随着心功能分级加重,二聚体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候演变。方法:收集9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或其家属当时采取的治疗方法,分治疗组(介入治疗)46例及对照组(静脉溶栓或保守治疗)52例,治疗前后以《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基本证候以风、火、痰、瘀证为主。②火热证、痰证为中风病极期表现,瘀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③介入治疗后可使临床证候演变提前。结论:①急性脑梗死临床证候表现复杂,介入治疗后能使中风病极期表现提前,多为痰热瘀结之证,为辨证治疗提供依据。②中风病的病机虽为本虚标实,但急性期仍以标实为主,如患者在急性期即出现虚证的表现,扶正治疗应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4.
吕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88-89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相关性以及VEC在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心脏病就诊患者70例,按中医证候分为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气滞痰阻型和阳虚痰瘀型。另选取同期门诊患者中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分别检测VEC数,心脏病患者加服中药,用药前后检测VEC数。结果:心血管病患者VEC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阳虚痰瘀型患者VEC数量最高,中药可以减少患者VEC数量。结论:心血管病患者VEC损伤造成内皮功能紊乱,与中医阳虚、痰瘀密切相关,中药对VE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纳入NAFLD患者153例,根据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和痰瘀互结4个证型,观察并记录其肝功能、血脂、B超。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证候分型与脂肪肝程度间关系,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NAFLD患者中医证候以湿浊内停居多(30.7%),痰瘀互结最少(15.0%),其中男性以湿浊内停为主(33.7%),而女性则以肝郁脾虚为多(36.4%)。各证型超声分度不完全相同,轻度以肝郁脾虚证居多(41.0%),中度以湿浊内停为主(36.8%),重度以湿热蕴结多见(45.7%)。肝功能(ALT、AST、GGT和TBiL)各证型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以湿热蕴结证升高最为显著,湿浊内停亦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脂(TC、TG、HDL-C及LDL-C)异常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结论:NAFLD患者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地区乳腺增生病中医不同证型与高频超声表现的相关性,为治疗乳腺增生病寻求客观量化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对我地区参加体检女职工1175名,从中筛选出547名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分别分析各证型间的病变演变规律及超声表现特点,归纳出中医证侯与影像表现的微观内在联系。结果三个证型之间,冲任失调型和痰瘀互结型发病年龄大多在41~50岁,肝郁气滞型发病年龄集中在31~40岁。痰瘀互结证与肝郁气滞证在症状、体征等中医宏观征象上均有显著性差异∽〈O.05)。肝郁气滞证以结构紊乱型改变为主,痰瘀互结型以结构紊乱型、低回声结节型和纤维腺瘤型为主,冲任失调型除以结构紊乱型多见,其囊性增生型与低回声结节型也较常见,三种证型中痰瘀互结型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最大,阻力指数较高,与肝郁气滞证、冲任失调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高频超声表现有明显对应关系,根据痰瘀互结型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提示CDFI可能作为乳腺癌前病变的贯穿和监测指标,为开拓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思路和方法、丰富辨证理论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中医角度证明吸毒对身体存在的多方面损伤。方法:通过对107例戒毒者的有关身体健康状况表现及中医证候、舌、脉象等分析,从临床表现及相关检验指标之间关系进行探讨毒品造成的损害。结果:初步发现主要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湿浊瘀阻,气阴两伤;热毒浊瘀,气阴两亏;痰凝瘀结,元气虚损等证多见。结论:吸毒者存在多脏器损伤,损伤后且呈渐进性、难以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在我院风湿门诊和住院部进行治疗的200例痛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实验数据,并对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的患者均无感染和其它具有炎症性的疾病。结果:痛风患者一般存在气血亏虚、湿热瘀阻、痰热互结、脾虚湿困4种证型,不同证型痛风患者的血液常规(GR、WBC、MO、LY)以及生化指标与正常患者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各项指标存在不同的差异性,且具有相关性。结论:痛风患者可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急性期以湿热瘀阻和痰瘀互结2个证型为主,非急性期多以脾虚湿困和气血亏虚2个证型为主。痛风病急性期的两个证型患者免疫和炎症反应比较明显,这提示治疗该类患者可采用清热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非急性期的两个证型患者肾功能受损较明显,这提示治疗该类患者可采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了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证型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70例采用FOLFOX化疗的胃癌患者,分别在化疗开始前、化疗2周、化疗4周期观察对比患者临床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化疗2周、化疗4周期与化疗前对比,肝胃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例数均有增加,痰毒瘀结、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虚痰湿证型例数均有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改善中医证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失眠症的中医证候群特点,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 通过收集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四诊信息,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证候群,从而确定原发性失眠的证候诊断要点.结果 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主要包括4个证型:肝郁脾虚、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心虚胆怯,其中肝郁脾虚为主要类型.结论 筛选证候标准与专家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老年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型为主,而年轻患者则以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择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6例患者,围术期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阻心脉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心肾阴虚证组,术前,术后3 d、7 d、3个月和6个月分析中医证型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 386例患者术前分型结果心血瘀阻证者占67.9%(262/386),痰阻心脉证者占13.2%(51/386),气阴两虚证者占12.2%(47/386),心肾阴虚证者占6.7%(26/386),痰阻心脉证患者三支病变比例较高[92.2%(47/51)],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术后第3天,心血瘀阻证为5.4%(21/386),痰阻心脉证为90.7%(350/386),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气阴两虚证为2.1%(8/386),痰阻心脉证为1.5%(6/386),另有0.3%(1/386)演变为阳气虚衰证;术后7 d,痰阻心脉为80.8%(312/386);术后3~6个月痰阻心脉证为20.3%(78/386)和15.3%(56/386),较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6).结论 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中医证型以心血瘀阻为主;痰阻心脉病变相对重且术后比例大幅增加.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证型的患者,并根据证型变化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52例ACS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D血瘀阻证组(178例)、气阴两虚证组(50例)、心肾阴虚证组(14例)和痰阻心脉证组(1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分析不同证型对住院期间和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52例患者中,三支和二支病变者182例(72.2%),B型和C型病变214例(85.0%),左主干病变44例(17.5%),慢性完全闭塞病变68例(27.0%)。痰阻心脉证组(10例)、心血瘀阻证组(178例)、心肾阴虚证组(14例)、气阴两虚证组(50例)患者SYNTAX评分分别为(33.2±2.0)、(29.7±2.3)、(27.6±1.9)、(28.5±2.5)分,痰阻心脉证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心肾阴虚证组及气阴两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阻一tk,脉证组三支病变(7/10)、左主干病变(5/10)、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4/10)、c型病变(9/10)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4组均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随访半年时痰阻心脉证组MACE发生率(3/10)高于心血瘀阻证组[3.9%(7/178)]、气阴两虚证组[4.0%(2/50)]和心肾阴虚证组(0)。结论ACS主要中医证型为心血瘀阻证。尽管痰阻心脉证患者较少,但冠状动脉SYNTAX积分高,病变高危复杂,短期预后较差,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证型的患者,及早行冠状动脉检查以明确病变并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医药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部分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43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头孢曲松2.0 g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培元为主,采用咳喘康微丸口服,3 g/次,3次/d,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中医药能改善IgA、IgM、IL-6等免疫指标.治疗后观察组IgA为(4.54±2.20)μg/L,对照组为(3.58±0.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3、P<0.05).治疗后观察组IgM为(1.92±0.64)μg/L,对照组为(2.25±0.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1、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为(119.7±31.2)μg/L,低于对照组的(130.8±28.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53、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较单独使用抗生素效果佳,可提高患者的部分免疫指标,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胡红艳  朱坚 《上海医药》2016,(18):26-29
膝骨关节炎为老年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常见证型有风寒湿痹型、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总的治疗原则为疏通气血、扶正祛邪。中医外治法因疗效好、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等,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综述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2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5年中医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研究进展。本病的病理因素以风、痰、瘀为主,病机为以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束于肌表,遇诱因内外合邪而发。治法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宗旨,治疗当分缓急或分期辨证,以祛风为主,兼以治痰、防瘀、调体。此外,中医专方、中成药及外治法亦体现了中医药独有的特点。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肺胀”“咳嗽”“痰饮”“喘证”范畴。其基本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以痰、瘀、热较为多见,稳定期以本虚为主,肺脾肾虚损为多见。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医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研究及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医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情况.方法 80例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析术前、术后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占比较高者为气滞血瘀证41.25%、气虚血瘀证18.75%,而术后占比较高者为气虚血瘀证36.25%、肾虚血瘀证18.75%,术前与术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清末以前医籍中治疗痛经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清末以前中医古籍中治疗痛经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无监督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处方187首,含中药181味,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频次前5味为当归、白芍、川芎、甘草、肉桂;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主要归肝、脾、心、肾经;分析得出2组不同组合各3种,挖掘出3个潜在新方。结论:痛经以气血亏虚和瘀血为核心病因,不荣、不通为疼痛核心病机,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为治疗原则,用药宜攻补兼施,标本同治,重视肝脾心肾的治疗,使气顺、血足、瘀消、寒去,诸症自和,疼痛自止矣,为治疗痛经的临床诊疗及进一步基础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林丹凤  陈艳俏  牛卫洲 《安徽医药》2023,27(7):1342-13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微RNA-1283(miR-1283)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23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T-qPCR)法检测两组病人血清miR-1283表达情况并对比。另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疾病组分为不同证型,比较疾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病人血清miR-1283表达水平。结果 疾病组miR-1283表达水平(0.42±0.07)低于健康组(0.98±0.18)(t=44.47,P<0.001);疾病组236例病人经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证99例、虚实夹杂证111例、虚证26例,其中痰瘀互结型、寒凝心脉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互阻型、气虚痰浊闭阻型、气阴两虚型、阴竭阳脱型占比分别为38.98%(92/236)、2.97%(7/236)、27.12%(64/236)、11.86%(28/236)、8.05%(19/236)、8.90%(21/236)、2.12%(5/236)。寒凝心脉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0例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体质类型调查,从中找出这些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其发生高血压的关系。结果:2000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居多。女性患者阳虚质、血瘀质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而男性患者痰湿质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与中医体质分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发病密切相关。结论:中医体质研究对于预防和改善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状况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