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一般性状进行了研究。除部份试验采用经 5-IUDR处理或经0.2μ孔径滤膜过滤之E-6细胞适应病毒株以细胞培养形式进行外,试验均以曾于黑线姬鼠中适应传代的三个新分离病毒株在非疫区黑线姬鼠中进行。结果表明:病毒可通过0.2~0.5μ孔径滤膜,对热、紫外线、乙醚、氯仿、戊二醛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PH3.0部分敏感;在细胞培养中,5-IUDR(疱疹净)对病毒繁殖无抑制作用,表明此病毒系有膜RNA病毒。病毒接种黑线姬鼠后,最早在5~7天即可在肺及肝组织查到荧光抗原,其后还可在肾及膀胱组织中发现;然而在脑、心及脾组织中则无。病毒还可在A549及Vero(E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自1978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建立以来,推动了对该病流行病学、特异性诊断、发病机理、临床学和治疗学的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实验室检查常需作点片以制备细胞病毒抗原片,这种点片抗原性的保存时间与温度有关。为了精确了解温度对EHFV抗原性影响的程度,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病毒与细胞:EHFV陈株,本室用A_((?))胞从我省疫区病人血清中分离;VeroE-6细胞,生长液为含10%小牛血消的Eagle MEM培养基。二、抗血清:人抗EHFV血清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为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毒系烈性病毒,要求P_3级的实验条件,故一般实验室不允许进行该病毒的培养和免疫血清制备。我国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鉴定的标准血清主要来自病人的恢复期血清,由于人血清的复杂性以及人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加上动物免疫血清实际上是多克隆抗体,因此很难查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生产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涉及20余省市,全国约一半人口受其威胁,一些非疫区的省市近年也相继出现病例,有的大城市还发生过暴发流行。为加强这项研究,198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出血热研究领导小组,加强了院内外大协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在病原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EHF病毒在A_(549)细胞中适应传代成功。用黑线姬鼠分离并传至第8代EHF病毒(A_(809,A_(8010)已在A_(549)细胞中适应传代成功,这是我国首次证实的EHF  相似文献   

8.
本校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从1982年初开始进行分离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两年来用Vero传代细胞先后从21例出血热患者的28份接种材料中分离得到17株病毒,其中8株病毒系来自单核白细胞;另9株分离自血清标本。阳性率达60.7%。1983年7月11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西安医学院、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所、陕西省防疫站等单位十多位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轻型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报道以免疫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该所分离的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A_1株及轻型出血热病毒R_27株所作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出血热病毒株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病毒颗粒均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22nm,大小变动范围在110~160nm;病毒颗粒表面与酶标记的抗血清呈明显特异性阳性酶反应,其相邻细胞质膜亦显示相似阳性酶反应;病毒由附有纤突的单位膜及颗粒丝状的内浆所组成;在病毒颗粒内,未见到核样物结构;病毒感染细胞的包涵体与里夫特谷热病毒相似,并有病毒颗粒直接从囊泡壁上以出芽方式发育;一些病毒内部颗粒较粗且病毒直径较大而与沙粒病毒相似。作者等认为从整体形态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自然疫源性的急性传染病氏的分类为:(1)出血性肾病肾炎(苏联远东出血热、雅里斯拉夫里出血热、中国东北出血热及朝鲜出血热等),(2)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分离、传代及其性质仍处于深入研究阶段,因此对病原的超微结构和形态仍不清楚。本文观察了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早期病人血液样品用鸡胚分离,传代的鸡胚各脏器组织细胞,发现一种特殊的病毒颗粒。现就其形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1.病毒性肝炎流行因素及疫苗使用策略研究 继续考核乙型肝炎血源疫苗远期预防效果,完成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人群免疫效果评价;对规范化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保护效果观察,得出人群免疫效果评价。用3年时间得出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抗体阳转率及保护效果的阶段结果。“九五”期末完成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肝穿刺的方法采集不同病日不同临床类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肝活检组织,应用直接荧光及免疫酶学和ABC染色方法,从肝活检组织中检测到特异性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即汉坦病毒抗原颗粒,并经特异性阻断试验得到证实;通过电镜检测发现在肝细胞核膜外胞浆内、肿胀的粗面内质网空泡内、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微绒毛处可见到汉坦病毒颗粒和颗粒状包涵体;同时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从肝活检组织中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汉坦病毒;由此在  相似文献   

14.
<正> 出血热有几种类型。登革热、阿根廷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克里米亚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和流行性出血热等。所有这些出血热都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马尔堡热和拉萨热是近年发现的两个新的出血热疾病。到目前为止,除流行性出血热外,所有其他出血热都分离到了病毒。并且,这些病毒的生物学持征和理化性质都已研究得相当清楚。兹将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与细胞的关系,作者应用纯化单个核细胞各组分,采用免疫荧光检查抗原,并从细胞培养分离到的病毒进行细胞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特异性转移因子(EHFV-TF)的制备、特性及在小鼠体内的活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理化性状与普通 TF 非常相似,能激活淋巴细胞的 E 受体(激活率为65.54%),明显提高 Et-RFC 的形成率。E-HFV-TF 还具有特异性抗原依赖活性:①促进 BALB/C 小鼠和 NIH 裸鼠特异性抗体的产生;②促进 LACA 小鼠脾细胞对 EHFV 反应的特异性应答;③促进脾细胞在 EHVF 存在时对 PHA 诱导下的增殖反应(促时率为151.3%)。EHFV—TF可推迟动物感染 HEFV 后的发病期,延长病程和推迟死亡时间;减轻发病动物脑肺充血、出血、水肿现象和肝肾病理损害程度。结果表明 EHFV-TF 不仅具有提高细胞免疫的非特异活性,而且具有对 EHFV 抗原的依赖活性。本研究提示,E-HFV-TF 可用于 EHFV 感染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鲁宁—84刘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细胞培养液中浓缩和提纯出病毒颗粒。病毒经SDS裂解后,进行其结构多肽的SDS—Disc—PAGE。结果表明,EHFV鲁宁—84刘株具有六种结构多肽,分子量分别为VP_1128K、VP_2104K、VP_379K、VP_459K、VP_51K、VP_610K道尔顿,其中VP_1、VP_2和VP_4是三种主要结构多肽,VP_1和VP_4是糖多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987年9月,在某校大面积灭鼠的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了鼠类流行性出血热(EHFV)病毒携带状况检查,结果查鼠肺219份,EHFV抗原阳性20份(9.1%),研究认为:用5/万敌鼠钠盐灭鼠对鼠肺检出EHFV抗原无影响;黄胸鼠、褐家鼠及其黑变型均可携带EHFV;其鼠密度与带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雌鼠及成年鼠带病毒率明显高于雄鼠和非成年鼠。  相似文献   

19.
20.
<正> 本文报告中国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与朝鲜出血热血清学关系的实验结果。这一以肾症状为特点的出血热疾病在苏联远东常称为出血性肾脏肾炎,在日本和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称为流行性肾病。引起朝鲜出血热的病毒分离获得成功,从而可能建立免疫萤光血清学方法并证明了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