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泌乳素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泌乳素(PRL)与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68例LN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RL水平。结果LN组血清PR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LN组PRL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LN组(P〈0.05);68例LN患者血清PRL水平与抗ds-DNA水平呈正相关(r=0.7183.P〈0.05)。结论LN患者血清PRL水平与病情活动有关,可将PRL作为判断LN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PRL在LN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检测MMP—1、MMP-2、MMP-3、MMP-9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并对RA患者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指数、疾病活动性评分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血清中MMP-2、MMP-3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MMP-9的mRNA含量和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2、MMP-3蛋白含量与RA患者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功能指数、疾病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MMP-2、MMP-3呈高表达,且与主观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判断RA患者病情理想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炎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IL-1、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含量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关节炎丸大、小剂量组及雷公藤阳性对照组各指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公藤阳性对照组比较。关节炎丸大、小剂量组各指标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炎丸能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6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瘦素(Leptin)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用DAS28评分方法判断RA病情活动性,检测9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47例,缓解期49例)及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瘦素、TNF-α、IL-1β、IL-6、RF、CRP、ESR、抗-CCP水平,分析瘦素与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期患者血清瘦素、TNF—α、IL—1β、IL-6、RF、CRP、ESR、抗-CC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RA缓解组(P〈0.01),其中女性瘦素水平又显著高于男性(P〈0.05);RA缓解期组以上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A活动期组血清瘦素与TNF—α、IL-1β、IL-6、RF、CRP、ESR、抗-CCP水平、DAS28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RA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病情活动性具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一种协同炎性因子促进RA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中纳米细菌分布情况。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进行纳米细菌培养,用钙染色技术对培养物进行纳米细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30例正常人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纳米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7%(2株)、30.0%(9株),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9,P=0.02〈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纳米细菌。提示纳米细菌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4例男性及女性绝经期后RA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RA患者血清睾酮(Te)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孕酮(PRO)浓度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男性RA患者血清雌二醇(E2)及泌乳素(PRL)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女性RA患者血清E2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RA患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浓度及女性RA患者血清PRL浓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性激素对RA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G、IgM)水平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60例RA患者与40例健康人血清C3、C4、CRP、IgA、IgG、IgM水平,比较30例RA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结果RA患者血清中C3、CRP、IgA、IgG和IgM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补体C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CRP检测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治疗前后C3、C4、IgA、IgG、IgM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补体、CRP、免疫球蛋白均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CRP还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过程,观察补体、CR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探讨OPN水平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258例RA患者的血清,其中活动期192例,非活动期66例,3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并与RA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1);RA组OPN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1),与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878,P〈0.01);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正相关(r=0.632,P〈0.01);与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P〈0.05);与关节肿胀数无相关性(r=0.205,P〉0.05)。结论OPN参与RA发病,和风湿活动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RA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C反应蛋白(抗CC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补体C4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非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A;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检测各组血清抗CCP、IgG、RF、C3及C4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的C3、C4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A的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P均〈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A的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RF、抗CCP[gH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A的RF及抗CCP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抗CCP具有较高的价值,联合应用实验室5项指标(抗CCP、IgG、RF、C3和C4),对于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两种可溶性黏附分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选择素E(sE-selectin)的水平。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3例RA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血清sICAM-1、sE—selectin的含量,并分析两种可溶性黏附分子与类风湿因子(RF)的相关性。结果:所测RA病人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RA病人血清中sICAM-1与RF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sE—Selectin参与了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病过程。异常升高的sICAM-1水平可反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一17(IL一17)水平变化与PSS患者组织损伤实验室检测指标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PSS患者,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42例正常对照者的IL-17水平;并检测ANA、IgG、RF、抗SSA、抗SSB、1球蛋白和ESR等组织损伤指标。结果PSS组IL一17水平为(38.6±10.5)pg/ml,高于对照组(6.1±3.2)pg/ml(P〈0.05)。抗核抗体(ANA)阳性、类风湿因子(RF)阳性、腮腺肿痛的PSS患者IL一17水平高于各自阴性对照组(P〈0.05)。PSS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免疫球蛋白G(IgG)及血沉(ESR)呈明显正相关(r=0.651,P〈0.05;r=0.714,P〈0.05)。结论PSS患者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IL一17参与了PS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的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蛋白含量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HSCRP的含量。结果RA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结果与对照组比α1、α2、γ球蛋白比例增高,白蛋白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MTX(甲氨喋呤)10-15mg,每周1次口服,SASP(柳氮磺胺吡啶)0.25-1.0g,每日3次口服;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组给予雷公藤10-20mg,每日1次口服,SASP(柳氮磺胺吡啶)0.25~1.0g,每日3次口服,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结果:对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组在降低血小板,类风湿因子、血沉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WBC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损害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39例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RA患者的血清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和IgG,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将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RF水平分级,采用Kendall’tau-c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其与关节损害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Ⅲ期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P〈0.05,P〈0.01);Ⅲ期RA患者组RF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3期患者组的血沉、Ig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和RF与关节损害分期均具明显相关性,但抗CCP抗体的相关系数(r=0.582,P〈0.01)高于RF(r=0.312,P〈0.05)。结论抗CCP抗体是一种衡量RA患者关节损害程度及预后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免疫比浊法和乳胶凝集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免疫比浊法(ITA)和乳胶凝集法(LAT)检测类风湿因子(RF)结果比较分析。方法:75例类风湿关节炎(RA)和非类风湿关节炎(non—RA)的风湿病患者同时采用ITA和LAT法检测血清RF水平。结果:ITA和LAT检测结果差别具有显著性,ITA的阳性结果检测率比LAT高(X^2=5.786,P〈0.05)。结论:ITA检测RFITA优于LA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性激素五项[睾酮(TSTO)、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的检测与月经紊乱性不孕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卵泡期对80例月经紊乱的不孕症患者(月经紊乱性不孕症组)血清性激素五项含量进行检测,与33例正常健康育龄女性(正常对照组)的性激素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中30例经过治疗2~3个月后的患者(治疗后组)进行性激素五项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患者血清E,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FS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RL、LH和TSTO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RL、LH、TSTO和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FSH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月经紊乱性不孕症组与治疗后组PRL、LH和TST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P〈0.01),其血清FSH明显高于治疗后组(P〈0.01)。结论血清性激素五项水平的变化与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有较密切的关系,对判断不孕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客观评价寒痹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50例,年龄35~56岁;病程0.5~5年;西医治疗组(对照组)50例,年龄37~58岁;病程0.8~6年。观察组用寒痹康胶囊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尼美舒利)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IgG、IgA和IgM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者15例(32.0%),观察组3例(6.0%),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寒痹康胶囊治疗类风湿眭关节炎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65例,健康人血清35例,检测血清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并将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65例RA中,CCP阳性率67.7%(44/65),RF阳性率70.8%(46/65);35例健康人中CCP阳性率2.9%(1/35),RF阳性率17.0%(6/35)。RA组与健康人组比较:抗CCP抗体阳性率及RF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抗体对诊断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是RA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脂的变化及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活动期RA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同时对受试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lglycerlde,TG)、高密度脂蛋白(His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l,ApoA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及活动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E)、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活动组Tc、HDLC、ApoAl显著降低(P〈0.01),ApoB显著增高(P〈0.01),而TG、LDLC无统计学意义;HDLC、ApoAl与RF、CRP、ESR呈明显负相关(P〈0.05或P〈0.01);TC与CRP、ESR呈明显负相关(P〈0.05或P〈0.01),TG、LDLC、ApoB与疾病活动性无明显相关。结论活动期RA患者出现了TC、HDLC、ApoAl显著降低,表明活动期RA患者出现了的血脂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C反应蛋白单体(mCR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以天然的mCRP为抗原,用ELISA的方法检测113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65例,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混合结缔组织病)和正常对照组(32例)血清抗mCR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血清CRP水平,记录其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抗mCRP抗体与CRP水平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SLE患者的抗mCR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t=2.502,5.352,P均〈0.05)。抗mCR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较抗mCRP抗体阴性患者明显增快(t=2.869,P〈0.01),但两者的外周血CRP水平相似(H=-0.432,P〉0.05)。SLE患者抗mCRP抗体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的高低及血清IgG水平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r=0.248,0.392,P均〈0.01),与合并感染无明显相关性(t=0.658,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抗mCRP抗体水平明显增高,并与患者的SLE疾病活动指数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抗mCRP抗体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