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利百素凝胶对防治果糖二磷酸钠(FDP)致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静脉滴注FDP的患者随机分成盐水组、湿敷组、利百素组3组,每组各12例,每例均输注FDP 100 ml,20 min内输完,1次/天,每组共84例次.盐水组用生理盐水50 ml于输注FDP前、后输入.湿敷组用1:1的75%酒精与2%的利多卡因混合液,湿敷于穿刺点上方.利百素组在静脉穿刺前15~30min、输注FDP前、后,共3次在穿刺局部及沿静脉血管走向外涂一薄层利百素,观察记录疼痛情况.结果盐水组与湿敷组、盐水组与利百素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湿敷组与利百素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百素凝胶对防治FDP致痛效果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FDP)的局部疼痛状况,评价采用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组、B组、C组、D组、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50%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在静脉输注FDP结束时用"长海痛尺"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比较各组病人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97%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输注FDP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病人占34%,中度疼痛占47%,重度疼痛占16%.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静脉输注FDP结束时A组、B组、C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AMI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高.A组、B组、C组、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的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姜醇热湿敷法缓解输注质量浓度为20 g/L甘露醇致静脉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意识清楚、皮肤感觉正常的需静滴甘露醇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观察组静脉穿刺后用热姜醇纱布湿敷穿刺静脉上方,直至甘露醇静滴完后30 min.对照组采用质量浓度为330 g/L硫酸镁局部热湿敷,操作与观察组一样.结果 两组静脉输液时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姜醇热湿敷能够缓解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百素凝胶治疗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将80例输液外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局部涂擦利百素凝胶,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镬湿敷,观察比较2组患者24h肿胀消退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Χ^2=8.80,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白素凝胶涂擦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确切,且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5.
钱新毅  盛静  王琼英 《护理研究》2006,20(11):1007-1007
1,6-二磷酸果糖(FDP)是一种细胞内介质,参与三羧酸循环,特别是在能量代谢和调节酶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是心血管疾病常用药.FDP的主要成分是果糖,静脉输注对血管壁刺激性较大[1].轻者引起局部疼痛,并由穿刺点沿静脉走行放射;严重者出现烦躁、心率增快、情绪波动,甚至影响肢体活动,约有10%的病人无法忍受剧痛而拒绝继续用药,6%病人出现静脉炎[2].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我们用利百素凝胶外涂防治FDP致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6-磷酸果糖(FDP)是一种细胞内介质,参与三羧酸循环.特别是在能量代谢和调节酶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是心血管疾病常用药,FDP的主要成分是聚糖,静脉输注对血管壁刺激性较大。轻者引起局部疼痛,并由穿刺点沿静脉止行放射;严重者出现烦躁、心率增快、情绪波动,甚至影响肢体活动,约有10%的病人无法忍受剧痛而拒绝继续用药,6%病人出现静脉炎。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我们用利百素凝胶外涂防治FDP致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局部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琴  郜玉珍  靳青  张丽玉 《护理研究》2009,23(7):1911-19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FDP)的局部疼痛状况,评价采用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病人静脉榆注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组、B组、C组、D组、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50%乙醇湿敷、湿热敷、局部皮肤按摩、山莨菪碱液湿敷及局部皮肤按摩。在静脉输注FDP结束时用“长海痛尺”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比较各组病人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97%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输注FDP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病人占34%,中度疼痛占47%,重度疼痛占16%。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护理干预下,静脉输注FDP结束时A组、B组、C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AMI病人静脉输注FDP时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高。A组、B组、C组、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静脉输注FDP的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组、B组、C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盐水和葡萄糖氯化钠对儿童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需静脉注射补钾的儿童112例,随机分为糖盐水组和葡萄糖氯化钠组,每组56例.糖盐水组静脉输注5% ~ 10%的葡萄糖100~ 500 ml加10%氯化钠5~15 ml配制糖盐水,之后加入10%的氯化钾,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组采用成品注射液,根据体重差别选用不同规格注射液(100、200、500 ml),每天一次静脉输液.观察两组患儿的局部疼痛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 糖盐水组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明显高于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组(P<0.01).结论 对于儿童静脉输液局部疼痛的缓解,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比糖盐水作为补钾溶剂更有效,其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百素凝胶外涂预防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长春瑞滨方案化疗的患者,分为2组。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利百素凝胶外涂,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处理,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局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2%)明显低于对照组(30%);观察组局部疼痛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且开始发生疼痛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延后(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百素凝胶外涂预防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的效粟良好。  相似文献   

10.
罗淑媛  童伟  周莉  周静  覃英  蒋虹  樊省廉  潘旻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19-1020
目的 寻求既能降低心肌损害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又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方法.方法 将180例心肌损害患儿(≤3岁)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均用注射泵注射1,6-二磷酸果糖,用量150 mg/(kg·d),分别于15 min、20 min、25 min注射完各20例,注射前后用生理盐水6 ml冲管.A组采用FDP原液注射;B组采用FDP与生理盐水按1:1比例稀释后注射;C组采用FDP与注射用水按1∶1比例稀释后注射.观察不同浓度的FDP在不同时间CK-MB及注射引起的疼痛的影响.结果 FDP用生理盐水稀释输注20 min CK-MB下降明显.三组患儿FDP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输注时FLACC评分分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FLACC评分分值最大(74.5±69.62)分,最低(1.75士1.02)分.结论 FDP用生理盐水稀释输注20 min CK-MB下降明显且FLACC评分低.  相似文献   

11.
局部热敷对预防盐酸莫西沙星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拟穿刺的血管进行局部热敷预防盐酸莫西沙星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50例静脉输注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静脉输液;观察组于静脉输液前10min开始用热水袋热敷拟穿刺血管,直至输液结束。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2例(8.0%),对照组8例(32.0%),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拟穿刺的血管实施局部持续热敷可降低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所致的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静脉输液穿刺中缓解疼痛的效果,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舒适度。方法:选择2012年1~6月在本院住院输液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按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好静脉,应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ml浸湿纱布,湿敷拟穿刺输液点3rnin后穿刺静脉输液;对照组采用的生理盐水4ml浸湿纱布湿敷穿刺点3rain行输液作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湿敷穿刺点3min后,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5种护理干预减轻AMI静滴FDP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静滴FDP时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A、B、C、D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酒精湿敷、湿热敷、皮肤按摩、湿热敷及皮肤按摩,在静滴FDP结束时评估疼痛程度。结果:静滴FDP结束时A、B、C、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D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A、B、C组。结论:A、B、C、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静滴FDP局部疼痛,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B、C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换药前用1%盐酸丁卡因湿敷拔甲伤口减轻病人换药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接受换药的拔甲病人60例,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换药前观察组给予1%盐酸丁卡因湿敷伤口3 min,对照组给2%盐酸利多卡因湿敷伤口3 min,然后常规换药,比较两组换药时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换药时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1).[结论]用1%盐酸丁卡因湿敷拔甲伤口能有效减轻换药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百素对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防治作用。方法:7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被分为利百素组和常规组,利百素组患者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覆盖针眼,将利百素凝胶适量涂抹于静脉穿刺点周围及沿穿刺点血管向上走行涂擦,每2h1次,至手术结束;常规组则不做此处理。观察患者术中静滴甘露醇250~500mL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利百素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1,χ2=43.18,P=0.0001)。结论:预防性应用利百素凝胶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5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对AMI患者静滴1,6-二磷酸果糖(FDP)时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A、B、C、D组分别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酒精湿敷、湿热敷、皮肤按摩、湿热敷及皮肤按摩。患者开始静滴FDP时及结束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计算心肌耗氧量。结果输液结束时,A、B、C、D组的心肌耗氧量低于对照组。D组的心肌耗氧量低于A、B组。结论A、B、C、D组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静滴FDP局部疼痛引起的心肌耗氧量增加,D组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A、B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用冷敷贴在中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中老年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与观察组(医用冷敷贴固定),各41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静脉炎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贴膜更换时间长于对照组,敷贴平整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严重程度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且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冷敷贴在中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可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预防静脉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其更为舒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渭良伤科油按摩和湿敷预防经留置针上肢静脉营养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经上肢静脉营养标准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输液前(营养液输入后1~10min)、输液中(营养液输入后3~5h)、输液后(营养液输完后)每天3次应用陈渭良伤科油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外周静脉营养输液侧上肢3~5min,按摩时避开透明敷料固定针孔处直径8cm范围,每次按摩后用浸有渭良伤科油的小方纱湿敷留置针孔上方3cm以上静脉处;对照组不进行按摩和湿敷。每天输液后进行疼痛度和满意度调查。结果疼痛度Z=2.118,P0.05;满意度Z=3.68.P0.001。结论观察组能明显减轻因营养液输入所致的上肢疼痛,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预防长春瑞宾所致周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92例接受了1~3个疗程N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常规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静滴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沿静脉走向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而对照组则于静脉穿刺处给予500g/L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和静脉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72,u=3.71,P〈0.01)。结论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能有效减少输注长春瑞宾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大大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20.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观察在使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等比重液对老年患者行脊麻时不同推注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全髋置换老年患者60例.按行脊麻时不同局麻药物推注速度随机分为三组(A组,推注速度0.2ml/s;B组,推注速度0.1 mL/s;C组,推注速度0.05ml/s).观察各组注药前、注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痛觉阻滞不全、恶心、呕吐、脊麻后暂时性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注药前比较,A组注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0.05),注药后5 min、10 min时,心率(HR)增快(P〈0.05),B、C两组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两组比较,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其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短(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其疼觉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其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P〈0.05).三组患者,其术中寒颤、术中瘙痒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三组均未观察到有脊麻后暂时性神经症状的发生.[结论]在使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等比重液对老年患者行脊麻时以不同推注速度会对麻醉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0.2 mL/s的速度推注药物,血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以0.05 mL/s的速度推注药物痛觉阻滞不全发生率高,痛觉持续时间短.以0.1 mL/s的速度推注可以得到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