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ICL)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5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ICL患者18例,术前诊断右心房黏液瘤2例,右心房或右心室内血栓2例,肺栓塞2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肿瘤3例,下腔静脉占位病变9例.全组经心脏超声、磁共振、螺旋增强CT和血管造影检查.18例ICL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胸部切口,胸腹联合切口或腹部切口行平滑肌瘤切除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血管超声检查示右心房、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及双侧髂静脉内均未见肿瘤栓子.随访5 ~ 106个月,平均(49±42)个月,1例未完全切除肿瘤患者于术后5个月复发死亡,余17例随访无症状,术后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7例.应用Kaplan - Meier生存曲线计算ICL术后5年生存率为(93±5)%.结论 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的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腹部软组织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体外循环技术辅助下的腹部软组织肿瘤切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行全体外循环,3例行部分体外循环。建立体外循环的动脉灌注采用升主动脉途径6例,股动脉途径3例;静脉引流采用下腔静脉途径2例,上腔静脉途径6例,股静脉途径2例,颈静脉途径3例。7例为静脉平滑肌瘤病,1例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处理。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7个月,中位数为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为一些复杂的腹部软组织肿瘤病例提供了手术完整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8例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 8例患者中4例术前经下腔静脉造影同时取活检术前诊断为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8例患者中有1例拒绝手术治疗,14个月后猝死.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术后病理示IVL,其中除1例死于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2年复发外,其余5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7~65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已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多源于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下腔静脉造影的同时取活组织检查是术前诊断下腔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应进行抗雌激素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评价其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治疗11例乳腺癌术后继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女性患者。年龄38~55岁,平均49.5岁。乳腺癌术后7~30个月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平均18.3个月。淋巴水肿病程10~38个月,平均25.5个月。左侧上肢5例,右侧上肢6例。按照健、患侧上肢差值界定临床分型标准:中度5例,重度6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术后1例前臂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40个月,平均38.4个月。患者均自觉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减轻,无丹毒发作,水肿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周径分别为(33.9±3.7)、(31.0±3.5)、(30.9±3.5)cm,前臂周径分别为(30.1±3.6)、(27.8±3.4)、(27.7±3.3)cm。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及前臂周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36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按照Campisi评价标准评价疗效,获优良3例,良好6例,改善2例。结论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确诊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1.79±8.68)岁;26例(78.8%)有生育史;8例(24.2%)患者有子宫相关手术史;25例(75.8%)患者无临床症状,在超声检查或妇科检查时发现;术前无确诊病例,术中肉眼观多数呈肌瘤样外观,7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但无明确诊断病例,所有患者均由术后病理诊断。40岁以上患者多数(13/17)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4例失访,随访的29例患者平均随访(15.07±19.72)个月,8例(27.6%)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低,复发率高;育龄妇女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术中需仔细观察,术后要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联合肋缘下切口处理巨大肾肿瘤伴肾静脉癌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对24例巨大肾肿瘤伴肾静脉癌栓患者均采用在后腹腔镜的方式结扎并切断肾动脉,再取患侧肋缘下切口,切除癌栓及肾脏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临床指标,术后随访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05(95~16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0(100~190)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8(6~12)h,平均住院时间10(8~12)d。术后随访24例,平均随访时间13(7~20)个月。7例分别于术后5、6、8、10、13、14、17个月时复发,转移至肺、肝及后腹膜等部位而死亡,其余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等。结论:后腹腔镜技术联合肋缘下切口是治疗巨大肾肿瘤伴肾静脉癌栓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技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应用EVH联合直视下采集桡动脉技术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45~84岁(69.3±11.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91例,体外循环CABG 6例。观察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和采集时间。结果每例患者移植血管3~5支(3.7±0.6支),大隐静脉全部于单侧大腿采集,长度15~29 cm(22.0±6.0 cm),采集时间29~52 min(32.0±11.0 min);采集的桡动脉长度16~22 cm(22.0±6.0 cm),采集时间25~42 min(30.0±9.0 min)。术后死亡3例,死于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术后采集大隐静脉的皮肤切口均无感染,出现下肢水肿5例,淋巴漏1例,皮下血肿3例,均自行愈合。随访8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失访10例。随访期间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生存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在CABG术中采用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减少了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子宫源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例IVL的临床资料。 结果 7例病人中5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保守治疗。手术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子宫源性平滑肌瘤病。术中见5例病人均累及子宫静脉、髂静脉、卵巢静脉及下腔静脉,累及右心房4例,累及右心室及肺动脉1例。5例病人IVL均来源于子宫肿瘤。随访结果:7例病人均获随访。1例病人术后2个月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2例未手术病人分别于出院后3年及4年死亡。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人术后1年复发。 结论 IVL是一种少见但高危的疾病,手术复杂、困难,应在临床诊断上予以足够的重视,防止漏诊及误诊。术前应详细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75例。首次置管130例,传统置管术后再次置管45例。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随访期间有无隧道感染、置管堵塞、置管移位、重新置管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17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45.6分钟;术后3~9天出院,平均4.5天。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4个月。使用肝素水于术后第2天开始冲洗置管,于术后4~9天后开始透析。4例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流出淡血性液体,均于术后5~7天消失。患者术后疼痛评分(2.13±0.73)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均经换药处理后痊愈出院。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因隧道口感染行腹膜透析置管取出术,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情况,临床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二尖瓣手术与同期常规二尖瓣手术的早期疗效,评估微创手术治疗二尖瓣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性实施单纯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71(42.4±11.0)岁。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闭式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组(微创组,60例)和常规单纯二尖瓣手术组(常规组,60例)。微创组所有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取右前外侧第4肋间长5~6 cm的切口,用特制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器械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常规组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全组无围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微创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8.0±26.0)min vs.(63.0±21.0)min]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0±9.0)min vs.(37.0±6.0)min]较常规组显著延长(P0.05);微创组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0±3.9)h vs.(11.2±5.6)h]、住ICU时间[(18.5±3.0)h vs.(28.6±9.5)h]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0±2.0)d vs.(13.5±2.5)d]较常规组显著缩短(P0.05)。而微创组术后12 h平均胸腔引流量[(110.0±30.0)ml vs.(385.0±95.0)ml]、输血率[25.0%vs.58.3%]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随访1~24个月,随访率94.2%,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直视治疗二尖瓣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血液制品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