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孙舒君  刘元昉  叶雅静 《癌症进展》2020,(7):718-720,747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糖尿病、免疫功能等,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中,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58.82%,革兰氏阳性菌占比41.18%。不同性别、穿刺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化疗次数、置管时间、免疫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应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缩短置管时间,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PICC导管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318例肿瘤患者,记录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 318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9.5%,其中置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方式、血栓史、导管管腔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对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方式为影响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导管置管时间长及盲穿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取宫颈癌PICC导管患者589例,回顾性观察纳入者相关资料,对PICC导管多重感染者加强监测,着重分析、归纳感染危险因素;同时监测和记录感染者病原学特征.结果 宫颈癌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94例、感染率15.9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肿瘤化疗使用三腔瓣膜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骨肿瘤并接受化疗使用三腔瓣膜式PICC管患者90例,发生并发症者24例设为试验组,无并发症者6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1%(19/90),其中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6.7%(6/90),静脉炎发生率为4.4%(4/90),穿刺点感染率为3.3%(3/90),导管堵塞发生率为3.3%(3/90),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2/90),导管脱出发生率为1.1%(1/90)。试验组患者年龄为(45.10±6.21)岁,高于对照组的(22.46±5.0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天气温度为(29.82±6.14)℃,高于对照组的(22.46±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置管时间为(304.08±31.26)d,高于对照组的(259.16±30.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导管穿刺次数为(2.72±0.97)次,多于对照组的(1.48±0.8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比率为75.0%(18/24),高于对照组的67.1%(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天气温度、导管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机体免疫力为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肿瘤化疗使用三腔瓣膜式PICC管导管相关性并发症是多因素综合所致,与患者年龄、天气温度、导管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以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科125例应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管留置并发症相关护理问题.结果 导管留置并发症居前3位的是:静脉炎(4.0%)、导管相关性感染(2.4%)和导管滑脱(1.6%).结论 PICC置管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多种优点,通过合理护理及预防,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银玲  李超  张小东  闫阳 《癌症进展》2021,19(21):2249-2251,22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导管异位25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90%.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中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置管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送管次数≥2次、置管时间≥6个月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置管时间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OR=0.715、1.510、2.406、2.128,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及置管时间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住院期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特点,为做好CRBSI预防和控制的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入院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自患者入院时动态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情况及CRBSI发病特点.结果:本研究中共检出6例CRBSI患者,CRBSI感染率为0.62例次/1 000个导管日,其中PICC感染率为0.42例次/1 000个导管日,CVC感染率为0.81例次/1 000个导管日.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念珠菌.结论:住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较低,病原菌均为临床常见致病菌,但CRBSI感染患者均为研究报道的CRBSI易感人群,临床护士应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特别是CRBSI易感患者的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845例肿瘤内科住院患者中45例确诊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较为常见;病原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导管及留置导尿管,既往广谱抗生素的暴露也是高危因素.结论:应重视表皮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注意高危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肿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CRI的临床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近期手术史及放疗史、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营养方式、导管留置时间、经导管输血史。结果患者CRI的发病率为35.4%,导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和经导管输血史是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占46.4%,革兰氏阴性菌占33.9%,真菌占19.6%。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表皮葡萄球菌,占21.4%。结论导管腔数多、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和有经导管输血史是肿瘤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和避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寻求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住院的大肠癌手术患者(手术组)留置CVC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同时期62例术后化疗患者(化疗组)留置CVC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中7例(7.00%)发生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其中6例单纯CVC感染,1例同时合并真菌血症。7例患者均为念珠菌感染,主要为近平滑念珠菌57.1%(4/7)。其感染与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分期、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位置无关。6例患者拔除CVC后感染自愈,1例真菌血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痊愈。化疗组没有患者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与手术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结论:大肠癌手术后CVC相关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近平滑念珠菌,吻合口瘘可能是其高危因素,及时拔除感染的CVC,可有效地防治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干预对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血栓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给予微生态制剂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干预(即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者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降低(8.3% vs 25.0%),组织因子、纤维蛋白原、D-Dimer凝血指标降低[(346.08±37.35)ng/L vs (403.98±42.71)ng/L、(2.46±0.65)g/L vs (2.78±0.79)g/L、(1.98±0.72)mg/L vs (2.48±0.84)mg/L],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3.89±0.44)mPa·s vs (4.26±0.48)mPa·s、(43.73±3.58)% vs (47.59±3.72)%、(37.44±4.03)mm/h vs (41.67±4.31)mm/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炎性因子水平降低[(41.06±6.35)pg/mL vs (49.83±6.74)pg/mL、(5.86±1.34)mg/L vs (6.61±1.40)mg/L],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并且能够改善凝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81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统计临床效果、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收集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绝经、宫颈癌分期、是否多发肿瘤、手术时间等资料信息,分析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腹腔镜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0.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其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的2775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7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16例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0.93%;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21株占56.02%,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68株占31.4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27株占12.5%,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21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中,肺癌患者最多,占44.91%;肿瘤分期以Ⅳ期患者感染为主,占56.48%;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化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应用、激素的使用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的288例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4.24%;感染部位分布:肺部27例、颅内7例、泌尿系3例、血液2例、切口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中输血是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手术中输血是颅内肿瘤开颅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4.24%,主要感染部位是肺部,实施幕下肿瘤手术、手术中输血和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大于2 d 的患者颅内肿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较高,应采取合理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和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188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4,399天,平均置管时间为76.6天,最长170天。4例在PICC置管后14~112d(平均45.25d)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发病密度为0.28/PICC置管1 000天(0.28‰)。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3例化疗后发生肠道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3例患者共进行364个周期化疗,其中59个化疗周期中发生66例次(18.13%)肠道感染,包括7例次在同一个疗程出现2次肠道感染.未完全缓解(CR)组肠道感染发生率27.48%(36/131),CR组9.87%(23/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个化疗周期中重复肠道感染发生率达46.67%.同一化疗周期,对于在化疗期间出现肠道感染的患者,化疗后再次肠道感染发生率为化疗期间未发生肠道感染者的3.7倍.初次诱导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比急性髓系白血病高(P=0.019).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9.89%(36/364),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肠道感染发生率为8.24%(30/3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化疗后肠道感染患者部分发生急腹症,死亡率高.结论 AL患者在化疗期间及骨髓抑制期均会出现肠道感染,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血流感染及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he incidenc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related adverse events has been uncertain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compar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ICC) adverse events.Patients and MethodsWe conducted a monocentric, randomized trial of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AML. Of the 93 patients, 46 had received a PICC and 47 had received a CICC as frontline intravascular device. Thereafter, all patients underwent intensive chemotherapy for hematologic remission induction.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catheter-related (CR)-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and venous thrombosis (VT) rate. The secondary endpoints catheter malfunction, catheter removal, and patient overall survival.ResultsThe CR-BSI and CR-VT rate in the PICC and CICC groups was 13% and 49%, respectively, with a difference of 36 percentage points (relative risk for CR-BSI or CR-VT, 0.266; P = .0003). The CR-BSI incidence was 1.4 and 7.8 per 1000 catheters daily in the PICC and CICC groups, respectively. Among the CR thromboses, the symptomatic VT rate was 2.1% in the PICC group and 10.6% in the CICC group. In the CICC group, 16 of the 47 patients (34%) had the catheter removed for BSI (n = 5), septic thrombophlebitis (n = 4), VT (n = 2), or malfunction (n = 5) a median of 7 days after insertion. In the PICC group, only 6 of the 46 patients (13%) required catheter removal for VT (n = 2) or malfunction (n = 4).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30 days, 6 patients in the CICC group died of CR complications versus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PICC group (P = .012). Using PICCs, the reduction in BSI and symptomatic VT decreased mortality from CR infection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ontrast, the CICC approach led to early catheter removal mostly for difficult-to-treat infectious pathogens.ConclusionOur data have confirmed that BSI and symptomatic VT are the major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frontline central intravascular device-related morbidity in the leukemia setting. The use of a PICC is safer than that of a CICC and maintains the effectiveness for patients with AML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with an approximate fourfold lower combined risk of infection or thrombosis at 30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