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和栓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该类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然而不同患者对同等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在规范用药基础上,仍有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即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因此,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效应进行个体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已有多种手段可以监测血小板功能,那么血小板功能实验预测心血管病人血栓与出血风险的能力如何?能否依据血小板功能实验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抗血小板药物?本文简要概述血小板功能及检测方法,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和P2 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治疗的基石,CAPRIE、CURE、CREDO 等[1-3]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即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低反应性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高反应性者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血小板功能检测显示:表现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良,易发生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死亡等缺血事件;另一部分患者对药物过度反应,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卒中和死亡等出血事件[4-5]。导致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经典P2 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现象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各种临床研究和药物代谢机制的探讨[6]。新型P2 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其强效抗血小板作用在克服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7]。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如何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指导下推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使冠心病患者明确获益。目前,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及自发缺血事件的标准指南推荐疗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出现,也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着眼,阐述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聚集是诱导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抗血小板药物虽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但由于存在抵抗或低应答,不良缺血事件仍有发生;且这些药物产生的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及预后。因此,血小板功能研究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发仍尤为重要。目前研究发现,多种生物活性肽存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等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血小板相关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石。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在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后的反应性差异与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因此,针对高危血栓或出血患者可行血小板功能学检测,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但血小板功能检测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争议且未得到指南的强烈推荐,其标准化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的关键。本文将根据近年循证资料、指南共识和临床经验,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全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反应差异且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精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是抗血小板药物精准治疗的核心环节。对于存在高危缺血风险或预后较差、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检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阿司匹林抵抗人群,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可考虑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基于CYP2C19基因型进行氯吡格雷剂量调整的策略仍有待研究,而携带CYP2C19失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方案。随着PCI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而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势必影响抗血小板治疗的实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致命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冠心病事件的始作俑者,抗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实现冠心病抗栓优化治疗,是心血管医师努力的目标之一. 一、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仍有一席之地 氯吡格雷合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因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降低支架内血栓,已使众多冠心病患者获益.但是,在应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对氯吡格雷变异性反应较大.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的中心病理环节。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防止冠脉支架急性血栓或再发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从而挽救更多濒临坏死及缺血心肌,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经典的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有着起效缓慢,在不同个体中抗血小板作用有差异、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可能影响其作用等局限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冠状动脉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近期的多项荟萃分析说明,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显著增加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全因性死亡率.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和随访6个月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对比分析短、中期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金属裸支架对血小板活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7-06/2009-06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药物洗脱支架68例,金属裸支架36例.同时纳入34例因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而进行造影,证实血管完全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在相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时,与金属裸支架组相比,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仍较明显,这可能与药物洗脱支架的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有关.目前所提倡的12个月的标准抗凝治疗是否足够,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支架置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基石。P2Y12受体拮抗剂是一类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P2Y1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药理学特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江瀚 《护理研究》2011,25(12):1086-1088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病内科治疗中十分必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共同作用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最常用方案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  相似文献   

14.
史旭波  陈楠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9,24(4):277-280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很早人们就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Gurbel等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个体对氯吡格雷治疗也同样存在反应的变异性并提出了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本研究介绍了目前不同临床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反应的变异性及抵抗的证据,讨论了监测血小板功能潜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替罗非班是否可以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老年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配对分组,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6例患者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对照组6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继续术前应用方法,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两组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应用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不亚于低分子肝素,没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且有半衰期短的特点,其优势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根据国际上各大临床试验的结果,仅服用一定剂量的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就可以很好地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介入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2].<抗栓指南>建议[3]: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中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置入金属裸支架后应用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3周~4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6个月~12个月.  相似文献   

17.
部分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表现为低反应性或无反应, 接受抗血小板规范治疗后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本例患者为63岁女性,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多次出现肢体乏力, 行头颅磁共振扫描均提示急性脑梗死。后经血小板聚集试验、闭合试验及基因检测证实, 该患者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改服西洛他唑, 随访1年余, 未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鹤瑾  章隽 《上海护理》2007,7(1):37-3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1],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在不稳斑块时)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因此ACS治疗应给予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中一条途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新颖、安全性好、临床疗效确切,与肝素及阿司匹林合用,在饱和的抗凝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能使ACS患者的终点事件显著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 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心功能纽约分级为2级,年龄60 ~75岁,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0.1 μg/( 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外科手术前2h停用替罗非班,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替罗非班0.1 μg(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特别是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6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并且未发生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非心脏手术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措施可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但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