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对山东省5所精神专科医院的45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1年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为(6.64±3.56)分,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各维度得分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呈负相关(r为-0.359~-0.586,P0.01);回归分析显示,换位思考、困难情景沟通能力、病房性质、观点采择、是否参加暴力技能培训、情感护理和性别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有预测作用(R2=0.540,F=74.495,P=0.000)。[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及沟通能力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的现状,分析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4月选取南京某医院精神科护士19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结果 190名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均分为(77.91±10.16)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学历和职称是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科室性质在情感护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仍有待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水平有显著差异,医院管理者应注重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培养,提高共情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特点,分析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140名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8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护士、低能级、低年龄是医院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等维度的得分比较高(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需要给予综合干预策略,降低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改善护士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113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护士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低年龄、低能级、多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等维度的得分比较高(P0.05)。结论多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低年龄、低能级护士应给予综合干预策略,改善其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对遭受过工作场所事件暴力的351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9.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场所暴力事件频度、社会支持水平、心理资本水平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发人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制定措施维护该群体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曹治  周伟 《中国临床护理》2021,13(8):514-517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以减少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保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广州某精神病院不同病区的12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聘用形式、工作病区、防暴技能是其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应针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精神科护士对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秋红  邢彩霞  王艳茹 《全科护理》2020,18(26):3559-3562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者职业认同水平及共情水平的调查,探讨临床护士职业认同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固定时间段内对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500名临床一线护士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职业认同总分为(107.02±13.75)分,共情能力得分为112.00(103.00,118.25)分,护士共情与职业认同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289。其中,共情中的观点采择与职业认同5个维度均具有较强相关性。经回归分析,职业认同对护士共情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职业认同对护士共情有正向预测作用,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有助于提高护士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ABC-X模型探究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便利抽取河南省二级及以上医院的392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投入量表、工作场所暴力测定频度量表、医护人员抗逆力量表、工作-家庭支持量表、共情疲劳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总分为(51.29±10.36)分;抗逆力、工作-家庭支持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遭受暴力频度、共情疲劳与工作投入呈负相关(均P<0.01)。暴力频度、工作-家庭支持与共情疲劳能直接影响工作投入,且暴力频度、工作-家庭支持均通过共情疲劳间接影响工作投入。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暴力频度、工作-家庭支持与共情疲劳是工作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存在相互作用。建议护理管理者采取针对性措施,营造安全的科室环境,减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频度,减轻其共情疲劳,进而提高工作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共情倾向与关怀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关怀能力量表调查147名精神科护士的共情倾向、关怀能力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精神科护士共情各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共情性关心、幻想、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关怀能力总分为(180.99±19.48)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精神科护士共情倾向的各维度(共情性关心、观点采择、幻想、个人痛苦)以及护士的职称、护龄是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关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共情倾向影响护士实施关怀照护行为,建议对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培训,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改善护士对病人的关怀,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超峰  赵丽琼  冯砚国 《全科护理》2021,19(18):2518-2522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WPV)情况及根本原因分析法(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0月98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Workplace Violence Frequency Measurement Scale,WVS)调查其遭受WPV现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参加暴力技能培训、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编制、工作时间、所在病房精神科护士的WVS量表总分,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MPV的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入院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人,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常规干预+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评估比较两组WVS评分、情绪智力(EI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74)评分.结果:98名精神科护士遭受WPV以威胁恐吓及情感虐待居多;不同性别、年龄、所在病房、是否参与暴力技能培训、工作时间、EIS得分、职称精神科护士WV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所在病房、EIS得分是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P<0.05);研究组护士干预3个月后情感虐待、躯体攻击、威胁恐吓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士干预3个月后EIS、GQ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遭受WPV以威胁恐吓及情感虐待居多,性别、所在病房、EIS得分是WPV的影响因素,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能减少WPV,提高护士的情绪智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遭受深圳市3家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护士932名。运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情况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为86.0%、身体暴力为20.9%和性暴力为11.5%。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61.0/64.0分高于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29.0/4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734,P〈0.01);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在心理健康9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得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身体暴力及性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2.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946名护士,了解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和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发生率为55.07%。遭受暴力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及5个维度得分较未遭受暴力组的护士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心理暴力组护士工作压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组的护士,心理+身体+性暴力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风险较高,对护士的工作压力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工作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对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6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遭受暴力组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维度得分高于未遭受暴力组,2组个人成就感丧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冲突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心理健康(P〈0.01)。结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可以导致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产生,对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减少护士对工作及患者的倦怠不满,确保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护理职场暴力经历、工作绩效现状,分析职场正念在护士工作绩效与职场暴力经历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3—5月采用医疗职场暴力问卷、工作绩效量表和职场正念量表对我国8个省份776名护士遭遇的职场暴力、工作绩效以及职场正念进行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评价三者关系以及职场正念的中介作用。结果共收集776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696名护士医疗职场暴力问卷得分为(1.21±0.78)分,职场正念量表得分为(4.74±0.63)分,工作绩效量表得分为(3.77±0.96)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护士工作绩效与职场正念呈正相关(r=0.235,P<0.01);护理职场暴力与工作绩效(r=-0.098,P<0.05)、职场正念与职场暴力(r=-0.217,P<0.01)呈负相关。职场暴力对工作绩效的总效应为(β=-0.1306,P<0.01),职场正念在两者关系之间扮演中介角色,中介效应为-0.0675。结论在职场中经历的患者及家属暴力会破坏护士的职业沉浸度、警觉以及组织接纳水平,从而制约了护理工作绩效发挥,故增加护士在预防暴力方面的培训以及应对暴力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探讨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过程中的应对方式。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3所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1 020名在职护士,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和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86.0%、身体暴力20.9%、性暴力11.5%。护士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与对方讲道理(71.0%)、求助上级与同事(55.9%)、委曲求全或躲避(43.2%)、不理睬(37.6%)、报警(20.9%)等;医院暴力发生后护理人员的情感支持来自同事(76.2%)、家人/亲属(50.1%)、朋友(36.7%)以及网络倾诉对象(11.3%)。对工作生活事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风险较采用消极应对者为小(P<0.01)。结论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护士面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恰当运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情感支持,能够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16.
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护士影响及医院应对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护士的影响及医院应对现状.方法 采用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对164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24名(75.6%)护士遭受过暴力,对护士的生理、心理和职业态度产生较大影响,医院缺乏规范、有效的应对暴力措施.结论 急诊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医院应建立预防和应对暴力的系统模式,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在遭受职业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二级甲等精神专科(长宁、静安)医院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注册精神科护士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疏导,观察组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所有护士均使用症状自评量(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量,比较2组干预前后测量结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护士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等维度评分、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遭受职业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aim to examine what stressors in the workplace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s and symptoms of poor well-being among psychiatric nurses.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nurses within six psychiatric hospitals in Japan.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on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two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feeling uptight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Three hundred and sixty-one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by participants. High rate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psychiatric nurses were found to be predicted by young age, high psychological demands paired with low social support in the workplace, job strain (a proxy to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strain paired with low social support. In addition, high rates of being tense/uptight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psychological job demand, low psychological job control, low social support in the workplace, high job strain and high job strain paired with low social support. The current study has found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several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stressors and poor mental health among Japanese psychiatric nur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对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4名门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4名调查对象中,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是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以减少门诊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