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研究检测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NA损伤情况,以探讨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脐血MNC分别接种于含细胞因子无血清培养体系并进行集落接种,分别在0、7、14及21天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及CD133+细胞数,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培养后不同时间点脐血造血细胞及集落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体外短期培养(14天内)时,脐血CD34+及CD133+细胞数最多,脐血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21天时CD34+及CD133+细胞数降到低于0天的比例,细胞DNA损伤率为28.2%,DNA损伤率比0天时高(p=0.000),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明显大于0天(p=0.000);而其余各培养时间点(7天和14天)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与培养0天组损伤细胞的彗星尾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及p=0.253);集落培养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结论:利用本方法进行脐血造血细胞短期(14天)培养DNA损伤率均低于5.0%,但超过14天时DNA损伤明显增加,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应在14天内。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脐血CD133^+(UCB—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和最佳收获时间。采用免疫磁珠激活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选UCB—CD133^+细胞,将纯化的UCB—CD133^+细胞接种于含TPO、IL-3和SCF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在培养第7、10和14天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过程中CD133、CD34、CD41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半固体法对不同扩增阶段的细胞进行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培养。结果表明:培养至第7天时,UCB—CD133^+细胞扩增效果最佳,扩增了8、2-1-2.2倍;培养至第14天,细胞总数扩增了116倍;培养至10天时,平均1个CD133^+细胞所产生的CD133^+CD41^+和CD34^+CD41^+细胞数最多,分剐为2.5±0.9和2.6±0.5个,所产生的CD41^+细胞为20.3±5、9个;扩增前后的UCB—CD133^+细胞均能形成CFU—MK,扩增第10天的UCB—CD133^+细胞所形成的CFU—MK总数最多,CFU—MK扩增倍数为59.5±11.8倍。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扩增后的巨核系细胞多呈幼稚状态,未见血小板形成。结论:UCB—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培养第10天扩增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转染FL基因的人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 ,建立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人脐血CD34+ 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 ,在不同的体外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并取样检测细胞总数 ,CFC和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 ,在不同组合的培养体系中 ,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较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和无滋养层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 ,CFC含量和CD34+ 细胞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扩增作用 ,分别扩增了 12 2 .5± 4 .3,39.6± 2 .7和 11.8± 0 5 2倍 (P <0 .0 5 )。结论 :转染FL基因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协同其它细胞因子可增强对人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
4.
脐血CD34+细胞及红系祖细胞扩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脐血是造血祖细胞的丰富来源之一,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体外诱导其定向扩增为红系祖细胞,输入体内产生成熟红细胞。本实验旨在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红系定向扩增的理想因子组合(Flt3配基FL联合TPO、SCF、EPO及FL、SCF、TPO)对CD34 细胞扩增的影响。将单个核细胞接种至stemspan无血清培养液中,共分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TPO SCF FL EPO IGF1组,C组为TPO SCF FL组,C组在第6天及以后换液加入EPO和IGF1。于培养0、6、10、14天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测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CD34、CD34CD71、CD71GPA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经10天培养后,B组总细胞数扩增6.89倍,而C组3.06倍;B组CD34 细胞增加4.83,而C组2.47倍;B组集落形成细胞数增加4.3倍,而C组增加2.5倍;B组红系祖细胞BFUE和CFUE数增加5.4倍,而C组3.1倍;B组CD34 CD71 细胞数增加8.72倍,而C组3.37倍;B组CD71 GPA 细胞数增加53.4倍,而C组30.29倍。结论: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 SCF TPO实现了CD34 细胞及集落形成细胞的扩增。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 SCF TPO EPO IGF1短期液体培养获得红系祖细胞的扩增,在第0天比6天加入EPO获得更多红祖细胞(P<0.05)。由于TPO SCF FL EPO IGF1组的集落形成细胞数、CFUE和BFUE数于第10天最多,故培养后收获时 相似文献
5.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 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及CD34^+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 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 细胞数,CD34 CXCR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 细胞数,CD34 CD49d 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 CXCR4 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 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最佳时机;SCF FL TPO 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8.
体外扩增高纯度的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从人外周血中分选及扩增高纯度NK细胞的优化技术。先用miniMACS及阴性免疫磁珠分选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得到纯化的NK细胞,随后在干细胞培液基条件下,通过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将培养体系分为IL-2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IL15+IL12组和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分别培养15天,每3天半量换液并补充细胞因子;检测分选及扩增前后(CD3-CD56+)NK细胞含量、扩增倍数及扩增前后各组在不同效靶比下的杀伤率。结果显示经:miniMACS阴性免疫磁珠分选后(CD3-CD56+)NK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1.19±5.25%提高到94.23±3.50%。培养15天后除对照组(CD3-CD56+)NK细胞纯度略下降外,其余4组与扩增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IL-2、IL2+IL12、IL2+IL15、IL2+IL15+IL12培养体系中,NK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15.43±1.08,19.87±3.87,50.46±4.31和52.35±6.7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4±1.0(P<0.01),但IL2+IL15与IL2+IL15+IL1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各组扩增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均较扩增前增强,在不同效靶比下IL2+IL15、IL2+IL15+IL12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mini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得少量NK细胞后,应用IL2+IL15培养条件是获得高纯度NK细胞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脐血体外同时诱导扩增T,NK和CD34+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表明,人脐血含有比骨髓细胞更原始更早期的造血干细胞群。移植后所引起的GVHD发生率及程度都比骨髓及外周血要低,但其相应的GVL效应也较低,容易复发。单份脐血所含有的造血细胞量仅可以满足一定体重以下的儿童患者需求,对需移植的大部分成人患者则要进行体外扩增。脐血体外扩增后进行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设想和尝试,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是决定干细胞移植能否成功重建造血与免疫、以及平衡GVHD和GVL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脐血体外同时诱导扩增T、NK和CD34 细胞的可能性,本实验无菌采集健康正常足月产新生儿脐血,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用IMDM培养液培养14天。在培养0、3、7、14天时收集细胞,用FCM分析扩增前后脐血干/祖细胞及T、NK免疫细胞含量。结果表明,与无细胞因子的对照组相比,所有细胞因子SCF,IL3,IL6,IL7,IL2组合组别均能显著扩增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所有细胞因子组合组别均能显著增加脐血中的CD34 细胞比例,使其含量从新鲜脐血中的1.6%升高到最高D组的11.9%。第7天时CD34 细胞平均增加10至50倍不等。新鲜脐血中CD3 T细胞平均为(18.7±4.3)%,在无细胞因子的对照组中CD3 T细胞下降明显,而在含细胞因子的组别中CD3 T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扩增最高的组别中CD3 T细胞是新鲜脐血的2倍。在新鲜脐血中含(3.6±1.9)?56 细胞。CD56 细胞数量仅在含细胞因子IL2的组别中有显著增加,其它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脐血中T细胞、NK细胞在一定细胞因子组合下,可与干/祖细胞同时在体外被扩增和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0.
《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2017,31(3):173-182
Cell dose limits greater us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UCB) in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 clinical benefits of ex vivo expansion need clarity to underst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A systematic search of studies addressing UCB ex vivo expansion was conducted. Fifteen clinical studies (349 transplanted patients) and 13 registered trials were identified. The co-infusion of an expanded unit and a second unmanipulated unit (8 studies), the fractional expansion of 12% to 60% of a single unit (5 studies), and the infusion of a single expanded unit (2 studies) were reported. More recently, published studies and 12 of 13 ongoing trials involve the use of novel small molecules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cytokine cocktails. Higher total cell number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faster neutrophil engraftment.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controls, neutrophil engraftment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in more recent studies using small molecules or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 co-culture, and in some cases, platelet recovery was also statistically improved. Recent studies using nicotinamide and StemRegenin-1 reported long-term chimerism of the expanded unit.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or other transplant-related outcomes was demonstrated for any of the strategies. Ex vivo expansion of UCB can accelerate initial neutrophil engraftment after transplant. More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long-term engraftment of ex vivo expanded cord blood units is achievable. Results of larg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n patient outcomes and health care costs. 相似文献
11.
无血清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扩增条件至今仍未确立。本课题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使用TPO,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在培养的0,6,10,14天进行MNC、CD41^ 细胞及CFU-MK数的检测。以寻找最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及最佳的收获时机。结果表明:无血清条件下TPO与IL-3,SCF,IL-6等细胞因子联用可实现脐血巨核系祖细胞有效的体外扩增,各因子组中以TPO IL-3 SCF IL-6组扩增效果为最佳。其CFU-MK数于第10天最多,扩增达6.8倍,CD41^ 细胞扩增达8.8倍。结论:在人脐血MNC无血清培养条件下。TPO IL-3 SCF IL-6组为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较佳的因子组合。由于TPO IL-3 SCF IL-6组的CFU-MK数于第10天最多,CD41^ 细胞数亦为同期最高,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10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培养外周血来源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加有胎牛血清(fetal blood serum,FB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 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和KDR的表达情况。通过荆豆凝集素-1(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1,UEA-1)结合试验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lowdensitylipoprotein,acLDL)吞噬试验确定其内皮细胞功能。结果培养过程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内皮细胞。培养7天后,粘附细胞表达CD34和KDR,阳性率分别为29.5%±9.9%和33.8%±9.2%。粘附细胞的UEA-1结合试验和acLDL吞噬试验均为阳性。结论从成人外周血中可分离到EPCs,并能在体外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是获得EPCs移植和体外组织工程技术所需要的足够EPCs数量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胎盘源贴壁细胞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胎盘中分离培养人胎盘源贴壁细胞 (humanplacentaderivedadherentcells,hPDAC) ,研究其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作用。以酶消化法自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hPDAC ,并以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进一步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 ,建立以hPDAC为滋养层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 ,并与无滋养层的液体培养体系相比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胎盘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hPDAC ,并证实其为混合性细胞群体 ,主要含有间充质细胞。以hPDAC为滋养层的共培养体系较无滋养层液体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其中以SCF +IL 3+IL 6 +FL +hPDAC组扩增效果最强 ,分别扩增了 ( 12 6 .0± 6 .7)倍 ,( 4 9.8± 1.7)倍和 ( 8.3± 1.6 5 )倍。上述结果提示 ,hPDAC具有体外支持造血作用 ,并提供了一与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相适应的新滋养层。 相似文献
14.
体外诱导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抗白血病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脐血淋巴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成为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性T细胞(CTL),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再吞噬凋亡白血病细胞并将其抗原呈递给相同脐血的T淋巴细胞,得到杀伤性T细胞。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C。CTL细胞的杀伤功能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结果表明:12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的DC,DC的表面标志CD1a 、HLA DR 、CD86 、CD8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TL可以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效∶靶=50∶1对AM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44.76±17.42%,对AL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8.50±4.25%),对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杀伤率极低。结论: 在外体应用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可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典型的DC;负载有白血病抗原的DC可诱导同一脐血的淋巴细胞生成白血病特异的杀伤性T细胞(CTL),所得CTL可特异性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严重伤害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 相似文献
15.
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有效地清除MRD,其中的策略之一就是诱导并回输白血病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脐血能否在体外诱导生成CD8+ CTL,所生成的CD8+ CTL能否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从而确定脐血淋巴细胞的利用价值及用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通过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同时负载U937冻融抗原;成熟DC刺激同源的脐血T淋巴细胞成为CTL,经MACS磁珠分选出CD8+ CTL.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DC,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显示,10份人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3组效应细胞CD8+ CTL、CD8- CTL和T淋巴细胞(TL)组在相同效靶比(40∶1)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分别为(66.36±12.43)%、(34.47±8.19)%和(15.79±4.64)%,以CD8+ CTL组最高;效靶比为40∶1时,CD8+ CTL对U937细胞株的杀伤率(66.36%)高于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41.97%)(P<0.05);而CD8- CTL对U937细胞株和K562细胞株的杀伤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负载U937白血病细胞株抗原的成熟脐血DC可使脐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的CD8+ CTL;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强于CD8- CTL的作用;CD8+ CTL对U937白血病细胞株杀伤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问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脐血清代替胎牛血清体外培养脐血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脐血清取代胎牛血清对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影响。方法 无菌采集脐血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界面细胞 ,采用Mini MACS分离技术 ,分离CD34+ 造血干细胞 ,分成 3组 :脐血清组 (加入含 10 %UCS的RPMI 16 4 0培养液及细胞因子 ) ,胎牛血清组 (加入含 10 %FCS的RPMI 16 4 0培养液及细胞因子 ) ,对照组 (含10 %FCS但不含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为IL 4、GM CSF和TNF α ,第 8天收集部分细胞做细胞表型分析、形态学观察。结果 脐血清培养的DC(UCS DC)表面CD80、CD5 4和HLA DR的表达率与胎牛血清培养DC(FCS DC)比较无明显差异 ,UCS DC、FCS DC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结论 脐血清代替胎牛血清体外培养脐血来源的DC前体细胞 ,可以诱导出成熟DC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再研究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对造血细胞总数扩增、造血集落形成和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0,25和50mT磁场组和磁转子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和造血集落形成数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区别(P〉0.05)。经过7天的扩增培养,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为2.8±0.45,高于静态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2.1±0.48)(P〈0.01);磁力搅拌悬浮培养组形成的红系集落数(1983.5±582.6)、粒-巨噬细胞集落数(186.4±62.7)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形成的相应的造血集落数(分别为1396.2±425.7和136.5±40.8)(P均〈0.05):磁力搅拌悬浮扩增后造血干细胞(CD34^+、CD34^+/CD38^-或CD133^+)比例分别为(0.9±0.34)%、(0.7±0.21)%和(1.1±0.35)%,低于静态培养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4±0.35)%、(1.2±0.34)%和(1.6±0.68%)](P均〈0.05);但是,归巢相关分子CD184和CD62L高于静态扩增培养..结论:磁力搅拌悬浮装置可能有利于脐血造血祖细胞规模扩增,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已试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但多数实验室培养DC的体系中包含血清,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人脐血为来源,建立了无血清培养DC体系,以期将来用于临床。首先,用rhGM-CSF加rhTNF-α,进行有血清液体悬浮培养,14天后,从(1±0.5)×10~4/ml CD34~ 细胞或(5±2)×10~5/ml单个核细胞中,总细胞数扩增5倍,DC分别占(25±5)%和(17±5)%。第二,以无血清培养基代替有血清培养基,培养21天,(2±1)×10~6/ml单个核细胞没有数量的扩增,DC占(7±2)%。最后,对上述培养体系,在第5天(有血清培养基)或第12天(无血清培养基)后加入rhIL-4,DC产率及细胞总数均未增加。本研究结论:①根据液体悬浮培养中观察到粒、巨噬细胞和DC的混合集落及DC小丛,证实DC与粒、巨噬细胞有共同祖先,均来源于CD34~ 造血干/祖细胞;②脐血单个核细胞虽较CD34~ 细胞产生DC的比率稍低,但分离方便,花费少;③无血清体系的培养效果不如有血清体系,培养所需时间也长,细胞产率也低,有待进一步完善;④未证实rhIL-4能增加DC产率。 相似文献
20.
人脐血贴壁细胞生物学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人脐血贴壁细胞分离培养的可行性,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进行Dexter培养,观察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Dexter培养9—14天(平均112天)时贴壁细胞集落开始形成。1522天(平均19.6天)时集落数量最多,培养28天贴壁细胞铺满培养皿底。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巨噬样细胞、“小圆”类细胞为主。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糖原染色(PAS)100%为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为阴性,碱性磷酸酶(ALP)28%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06阳性达96%,CD29阳性为93%。CD44阳性为98%,CD45为阴性,CD50%阳性为62%。纤维粘连蛋白(Fn):92%阳性;层粘连蛋白(Ln):74%阳性;胶原Ⅳ:83%阳性。结论:人脐血CD34^ 细胞群中存在造血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人脐血贴壁细胞具有造血基质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