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漫型硬皮病(dsSSc)患者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核抗体(ANA)和抗着丝点抗体(ACA)等自身抗体对59例dcSSc等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dcSSc患者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DNATopoⅠ)抗体结果为47.46%(28/59),与肢端型硬皮病(lsSSc)及对照组比较,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59例dcSSc患者检测ANA及ACA结果分别是55.93%和1.69%。ACA结果明显低于lsSSc患者的62.86%,有利于lcSSc与dcSSc的区别。结论dcSSc患者检测自身抗体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和阻止疾病的发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对提高dcSSc在临床上同lcSSc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型硬皮病(dsSSc)患者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核抗体(ANA)和抗着丝点抗体(ACA)等自身抗体对59例dcSSc等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dcSSc患者检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DNATopoⅠ)抗体结果为47.46%(28/59),与肢端型硬皮病(lsSSc)及对照组比较,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59例dcSSc患者检测ANA及ACA结果分别是55.93%和1.69%。ACA结果明显低于lsSSc患者的62.86%,有利于lcSSc与dcSSc的区别。结论dcSSc患者检测自身抗体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和阻止疾病的发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对提高dcSSc在临床上同lcSSc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疾病形成中产生的几种主要的自身抗体,并与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和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对象:选择1995-12/2004-12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12~59岁,包括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46例、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24例及重叠综合征4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其他疾病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检测结果.②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结果: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对照组40例的血样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阳性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66%(49/74),53%(39/74),39%(29/74),7%(5/74),0,(x2=57.15,P<0.01)].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57%(26/46),83%(20/24),(x2=5.03,P<0.05)]、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48%(22/46),21%(5/24),(x2=4.85,P<0.05)].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6.89±11.94),(11.89±2.05)g/L;(23.06±6.18),(22.44±5.53)IU/mL,(t=8.01,2.46,P<0.01)].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及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以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疾病形成中产生的几种主要的自身抗体,并与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和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对象:选择1995-12/2004-12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12~59岁,包括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46例、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24例及重叠综合征4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其他疾病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检测结果。②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结果: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对照组40例的血样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阳性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犤66%(49/74),53%(39/74),39%(29/74),7%(5/74),0,(χ2=57.15,P<0.01)犦。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犤57%(26/46),83%(20/24),(χ2=5.03,P<0.05)犦、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犤48%(22/46),21%(5/24),(χ2=4.85,P<0.05)犦。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6.89±11.94),(11.89±2.05)g/L;(23.06±6.18),(22.44±5.53)IU/mL,(t=8.01,2.46,P<0.01)犦。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率及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以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及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调查组)和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进行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检测,对比2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通过检测,调查组患者的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等阳性率分别为79.6%、55.6%、58.5%;对照组的ANA阳性率为1.9%,其他抗体阳性率均为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ith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组蛋白抗体(AHA)5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HA,分别对经临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89例患者2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 89例SLE患者中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HA阳性率分别为95.5%、49.4%、31.5%、58.4%、32.6%.特异度分别为70.9%、100%、98.7%、97.9%、68.7%,抗ds-DNA抗体和AnuA在活动期SLE中的敏感度与稳定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除ANA外的4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表1中除ANA外的任何单检的阳性率(P<0.05).结论 5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尽可能地避免了单项检测而出现的漏诊情况.从而提高了临床对SLE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对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患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ds-D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着丝点抗体(ACA)及抗细胞浆抗体(ACYA);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u1RNP抗体和抗Sm抗体;运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及采用GRAGONUED 2010型分析仪检测血液沉降率(ESR)。检测对象包括干燥综合征患者278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干燥综合征患者SSA和SSB与其他风湿病及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表2显示ANA阳性率最高,为45例阳性;其他结果显示RF与对照组比较,P<0.01、ESR、IgG、CRP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检测自身抗体及特种蛋白对提高其同其他自身免疫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细胞膜DNA抗体(cmDNA)、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价值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检测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功能预后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是系统性硬皮病疾病形成中产生的几种主要的自身抗体,并与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各种自身抗体和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设计:病例一对照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对象:选择1995—12/2004-12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性硬皮病患者74例,男19例,女55例,年龄12~59岁,包括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46例、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24例及重叠综合征4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其他疾病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检测结果。②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水平。结果:74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对照组40例的血样合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抗细胞浆抗体阳性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f66%(49/74),53%(39/74),39%(29/74),7%(5/74),0,(X^2=57.15,P〈0.01)]。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57%(26/46),83%(20/24),(X^2=5.03,P〈0.05)]、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48%(22/46),21%(5/24),(X^2=4.85,P〈0.05)]。⑧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6.89&;#177;11.94),(11.89&;#177;2.05)g/L;(23.06&;#177;6.18),(22.44&;#177;5.53)IU/mL,(t=8.01。2.46,P〈0.01)1。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阳性率及免疫球蛋白G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以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着丝点抗体(AC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及与其它自身抗体的关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抗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5350例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中ACA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它实验室指标,分析ACA与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1)ACA阳性的患者仅占ANA阳性患者的2.04%(109/5350);(2)AC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出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25例(22.94%)、干燥综合征16例(14.68%)、系统性硬化症13例(11.93%)、雷诺氏症13例(11.93%)、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2例(11.01%)、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7.3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6.42%)、局限性硬化症4例(3.67%)、皮肌炎1例(0.92%),;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包括3例习惯性流产、3例药物性/酒精性肝炎、2例白细胞减少、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和1例肺部疾病。(3)雷诺现象、皮肤或指端关节硬化及关节痛为ACA抗体阳性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4)ACA阳性患者除有ANA抗体的阳性外,可同时伴有类风湿因子、抗SS-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和多种类型的ENA抗体阳性。结论:ACA抗体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特定的临床表现相关,而并非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44例ITP患者ACA、ANA及抗ENA抗体的检测资料。结果在44例ITP患者中ACA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7.27%,并有一定比例的ANA及抗ENA抗体阳性者。结论ACA是一种自身抗体,能与血小板内膜上的磷脂结合,使血小板减少;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ANA及抗。ENA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进行随访,以便对日后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0例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5例,干燥综合征(SS)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43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ANA、抗ds-DNA采用ELISA定量检测,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IBT)。结果 ANA在SLE、SS、RA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6%、75.0%、27.9%,抗ds-DNA在SLE中的阳性率为68.9%。在45例SLE患者中,30例活动期组中的ANA和抗ds-DNA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ds-DNA、抗nRNP/Sm、抗Sm与SLE相关,抗SS-A、抗SS-B抗体与SS及SLE相关。上述抗体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NA27.9%、抗ds-DNA7.0%、抗SS-A4.7%、抗SS-B4.7%、抗nRNP/Sm11.6%、抗Sm2.3%。健康对照组未检出抗ENA抗体谱,ANA和抗ds-DN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ANA、抗ds-DNA及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对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NA、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ACA、ACYA和ds-DNA抗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45例各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检测ANA、ACA、ACYA、ds-DNA抗体结果,ANA在SLE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97.67%;ACA抗体在SSc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80%);ACYA抗体检测在PM/DM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28.57%;ds-DNA抗体亦在SLE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62.79%;②180例ANA阳性结果分布情况为均质型以MCTD患者最多,阳性数为27例;斑点型和核周型则均以SLE患者为最多,有54例和12例阳性;核仁型则与SSc患者为最多,阳性3例;③13例ACYA抗体阳性结果以均质型为主,均质型阳性有9例,并且均是SLE患者.结论应用ANA、ACA、ACYA和ds-D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病患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并能提高阳性检出率.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ANA、ds-DNA抗体联合检测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ANA、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ACA、ACYA和ds-DNA抗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245例各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检测ANA、ACA、ACYA、ds-DNA抗体结果,ANA在SLE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97.67%;ACA抗体在SSc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80%);ACYA抗体检测在PM/DM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28.57%;ds-DNA抗体亦在SLE患者中最高,阳性率为62.79%;②180例ANA阳性结果分布情况为均质型以MCTD患者最多,阳性数为27例;斑点型和核周型则均以SLE患者为最多,有54例和12例阳性;核仁型则与SSc患者为最多,阳性3例;③13例ACYA抗体阳性结果以均质型为主,均质型阳性有9例,并且均是SLE患者.结论 应用ANA、ACA、ACYA和ds-D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病患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并能提高阳性检出率.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梅毒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的产生和分布情况。方法试验组以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呈阳性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血清中的ANA,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ACA。对照组采集健康体检的非梅毒患者血清样本,与试验组平行检测。结果试验组500例梅毒患者样本中,有152例ANA呈阳性,阳性率为30.4%,与RPR滴度的相关性为0.652;有325例ACA呈阳性,阳性率为65.0%,与RPR滴度的相关性为0.918;415例对照组的样本中,有49例ANA呈阳性,阳性率为11.8%,与试验组比较P值小于0.01,有18例ACA呈阳性,阳性率为4.3%,与试验组比较P值小于0.01。结论梅毒患者ANA阳性率较高,ACA的阳性率与RPR滴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双链DNA(dsDNA)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血清99例,包括正常人对照40例,肾病综合征5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和dsDNA。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ANA阳性率为30.5%(18/59),dsDNA阳性率为18.6%(11/59)。结论ANA和dsDNA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特别是对狼疮性肾炎活动性及治疗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抗细胞膜DNA抗体(anti-cmDN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单指标及多指标联合方案在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和住院的101例SLE患者,94例非SLE自身免疫病患者,78名健康人,检测血清anti-cmDNA、ANA及anti-dsDNA水平。其中anti-cmDNA和anti-dsDNA检测采用ELISA法,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方案分为单指标以及双指标、三指标检测,共18种方案。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配对卡方(χ~2)检验。结果 SLE患者组anti-cmDNA阳性率(68.3%)明显高于非SLE自身免疫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指标检测方案中,anti-cmDNA检测的准确率(81.7%)、约登指数(0.58)均最高。在多指标联合检测方案中,anti-dsDNA/anti-cmDNA、ANA+(anti-dsDNA/anti-cmDNA)、anti-dsDNA/(ANA+anti-cmDNA)、anti-cmDNA/(ANA+anti-dsDNA)和(ANA+anti-cmDNA)/(anti-dsDNA+anti-cmDNA)/(ANA+anti-dsDNA)这5种方案的准确率(84.2%)、约登指数(0.65)最高。结论 Anti-cmDNA无论单指标还是以其为基础的多指标联合检测方案对SLE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PBC组)、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组)和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抗线粒体2型抗体(AMA-M2)、抗gp210抗体(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抗sp100),分析各种自身抗体单独检测及并联检测在PBC诊断中的意义。结果PBC组、病毒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A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PBC组的ANA阳性率最高、正常对照组的ANA阳性率最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3组的ANA阳性者中,PBC组以中高滴度(1∶320及以上)为主,中高滴度者比例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7),低滴度(1∶100)者比例低于病毒性肝炎组(P均<0.017)。PBC组54例ANA阳性患者中,ANA荧光核型以胞浆颗粒型(43%)与着丝点型(20%)为主。PBC组患者的ANA、AMA、A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与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66例和妊娠结局不良组32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ACA、ANA对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断价值。结果 不良组患者ACA阳性、ANA阳性及ACA+ANA阳性检出率高于良好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CA阳性、ANA阳性及ACA+ANA阳性是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CA+ANA联合检测时敏感度、特异度较高(P<0.05)。结论 ACA与ANA阳性表达是导致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临床中及早进行ACA与ANA水平的检测对减少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LN 122例)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欧蒙印迹法测定抗双链DNA抗体.结果 406例SLE患者,ANA阳性率平均为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A阳性者核型,LN组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占84.35%,不伴肾炎组占72.12%(P<0.05).ANA滴度:LN组较不伴肾炎组,低滴度结果低,而高滴度结果高(P<0.05).ANA阳性者检测抗双链DNA抗体,其阳性率为:LN组65.22%;不伴肾炎组51.67%(P<0.05).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低滴度结果LN组64.00%,不伴肾炎组81.30%;高滴度结果LN组36.00%,不伴肾炎组18.70%(P<0.05).两组抗双链DNA抗体高滴度时,其相应的ANA滴度:LN组高滴度结果占绝大多数,不伴肾炎组结果分布较均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ANA及抗双链DNA抗体,并综合分析判断,对提高LN的诊断率及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