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代表作。张氏认为,凡为良医者,必重药研而清练药性,且亲身尝试药物,发前人所未发,常习用单味大剂生药验之临证,谓:“择对证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极重之病,且得以验药于实际”,亦即通过反复筛选,求其确效。因此.其论药多言之确凿,河非虚语。恒以单味大剂解燃眉之急,复危重之康。尤以善用生山药、生山英、生黄茂、生石膏、生勤石和桂技尖等品救治急危重证,而享誉医林。兹择其要者述之,以飨同道。1.阳越阴竭,独重山药张氏指出,山药系救急大药。其性“能滋阴又能…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代表作。他认为,凡为良医者,必重药研而谙练药性。他尤以善用生山药、生山萸、生黄芪、生石膏、生赭石和桂枝等救治急危重证。兹择其要者述之。1 阳越阴竭,独重山药:张锡纯指出,山药系救急大药。其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  相似文献   

3.
大柴胡汤载于《伤寒论》,是治疗少阳,阳明并病的主方。方中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炒积实、生大黄、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既能和解少阳,又能内泻热结。汪(?)庵谓:“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笔者在临床中,用之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等均获良效。现择验案3则,以证其效验。胆囊炎:孙××,女,42岁,工人。1984年5月11日初诊。3日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牵及胸肋并向肩背放射。超声检查:胆囊液平面4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病,旨在以药之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胜。孙思邈曰:“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临床上因服药过剂,以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变证迭起者不乏有之。现择举二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乃一代临床大家,其临证辨证精细,制方遣药灵动活泼,然其医案惜字如金,初学者阅读略显困难,现择其数则验案以析之。  相似文献   

7.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内经》提出的治病原则。笔者在卅余年之临证中发现:不少热病越“寒之”而热愈盛,后以“从者反治”、“火郁发之”之经旨酌投温热之品于主方中,则豁然收效,且屡用屡验。试述拙见,请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8.
医者疗疾祛病 ,除应诊断准确、辩证无误外 ,还要知药善用。王道之药、中庸之剂 ,固然能够“补虚赢”、“轻身益气”,而为临证所常用。但毒烈之药、峻烈之剂 ,亦为“破积聚”,“除寒邪气”所必需。对于某些邪气猖獗之重证或顽固疴疾 ,吴一渊即善于用毒药猛剂以取效。他认为此类药物虽然被《本经》谓为“有毒”而列为下品 ;但正因其性迅猛 ,其效专著 ,而具斩将夺关之力 ,倘能用其利避其弊 ,无异为兵家之快骑利剑 ,确能克敌制胜 ,骤起沉疴。为总结吴老师的经验 ,现择其所治病案两则如下。1 风痱案古某 ,女 ,13岁 ,学生。患者于 1984年 3月渐觉…  相似文献   

9.
大青龙扬是治疗伤寒病太阳经证的重要方剂。其功效,历代学者的见解一说是发汗轻剂,二认为是辛凉重剂,偶有认为系发汗重剂。然其对于“烦躁”一症的病机认识,则始终囿于“内热”之说,故本方的效能一直未越“外散表寒,内情郁热”之雷池。到底大青龙汤方证的证值机理、性质归属、组方意义当作何诠释?笔者认为:1大青龙场证是表寒重征而非表内热从《伤寒论》原文次序看,35条、36条、37条叙述麻黄汤证,继之38条、39条便闻发大青龙汤证。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场主之。”从本条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由不汗而汗引发的思考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医院王建平,南成勋(010010)前贤张景岳,治一叟得伤寒证,战而不汗,于其翌日发战之时,投以大剂八味地黄汤.须臾战而得汗。清代医家张锡纯常以白虎汤得汗退热,且验明王承气汤恒有发汗之能。如此不以表散发汗之剂而得汗之...  相似文献   

11.
臌胀之治 ,首先宜细辨寒热虚实。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本病呈现虚证者 ,以虚寒者为多 ,多采取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法。然验之临床 ,阴虚膨胀并非罕见。若辨证不清 ,误用渗利之剂 ,或治不得法 ,必重伤其阴 ,或延误病情。病案 1北京人王善甫 ,为京兆酒官 ,病小便不利 ,目睛凸出 ,腹大如鼓 ,膝以上坚硬欲裂 ,饮食且不下 ,甘淡渗利三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 :“疾深矣。”《内经》有云 ,膀胱者 ,津液之府 ,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利之剂而病益甚者 ,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 :无阳者阴无以生 ,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 ,独…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方出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和瘘证的著名方剂.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药以黄芪生用为君,大补元气,而使气旺血行而瘀去;归尾祛瘀不伤正而为辅;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以佐归尾活血化瘀,地龙通经络,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故原书曰治“固虚致瘀”者。笔者据其补虚祛瘀之原则,将其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疗效卓著,现举验案如下。1 崩漏  相似文献   

13.
为挖掘脏腑证型遗迹,笔者从历代方书中,择取证属原创、证名完整、义蕴明确,证候丰富、方药俱全者,按“名实相符,证治辉映”原则,对其中现代罕见的12个证型,从4个角度加以归纳整理,以期同道验之临床。由于视野和水平所致,不免挂一漏万,企望医林长者、学苑达人谅之益之。  相似文献   

14.
周迎春 《江苏中医药》2006,27(12):42-43
陈宝田教授宗内经“火郁发之”之旨,认为治疗湿热毒郁之证不能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而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配伍轻灵之品,于清降之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体现了相反相成之理。陈师据此创荆齐连翘汤治疗皮肤黏膜诸疾病,获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4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误治辨析     
笔者临证以来,治验颇众,然而治而不验者亦非一、二,尤有误诊误治酿危证,几成事故者,教训之深,终生难忘。今择案2例予以辨析,供同道参考。1误以清热滋阴治真寒假燕王某,男,35岁。1992年7月23日诊。患者2天前赤身于水中捞鱼,夜间即感肢体困倦,恶寒发热,未予重视。次日增头目晕痛,食欲减退,烦躁口渴,恶心欲呕,大使稀诸症。自服获香正气水2次,不效,症状反而加重。遂求余诊治,余据脉症合参辨为暑热夹湿证,投以新加香镇饮化栽,药进2剂,病热未减,烦躁口渴尤甚,体中潮热,窃思须臾,辨为暑伤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16.
大青龙汤临床验案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严 《国医论坛》2005,20(2):8-9
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床应用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笔者临证喜用之。现将临床验案和应用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朱德宝 《四川中医》1999,17(7):20-21
汗法是祖国医学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辨证论治大法之一,《内经》中就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又有“汗之则疮已”之说,许多医家对此应用研究颇多。本人在临床中常择而用之,多能取效,在此不揣简陋,作一简叙,望同道指正。1痈疮痈疮之发生,多由邪毒内侵,壅阻经络,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病之早期常具表证,最忌妄投寒冻之品冰凝气血。如能妙用辛散发表之剂,使邪毒从汗而解,则可使病人免遭刀针之苦。具体使用时只要掌握痈肿尚未塞热腐肉成脓便可开之。笔者取大辛大热之巴豆与蓝白等药配伍外用,配合姜葱场…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先指出,外疡恒多挟痰,且因感邪之不同,极易生痰,笔者临证五十余年,从“痰”论治,每获良效。作者将外疡从“痰”论治归纳为七法:1、疏风化痰法,2、和阳通滞化痰法,3、益气养荣化痰法,4、疏肝健脾化痰法,5、痰瘀同治法,6、逐饮化痰法,7、咸寒软坚化痰法,并举验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厥脱证属临床急危证。《内经》载有“液脱”、“气脱”、“血脱”等证,《伤寒论》曰:“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指出其病情危重,乃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严重者正气耗脱,阴阳离决而致死亡。针药并用抢救厥脱证,收效迅速,轻者只施针抢救可随  相似文献   

20.
诊余随笔     
喻嘉言寓意草载治钱仲昭伤寒发斑危证谓:“方须宜小而服药则宜频,如饥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渐渐与之,必一昼夜连进五七剂,为浸灌之法,庶几邪热以渐而解,元气以渐而生也。若小其剂,复旷其日,纵用药得当,亦无及矣。”张寿甫师其意倡为大剂多煎药汁分数次服下,实即小剂频进也。河北石家庄市治流行“乙型”脑炎亦用此法。盖热邪炽盛,势若燎原,若不频频服药,使药力相继,而从容周旋,药不胜病,于事无济。西法之用磺胺剂治传染病,亦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