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按脉压高低将1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脉压≤60mmHg组60例,脉压〉60mmHg组77例,比较两组间尿微量白蛋白的差异。结果高脉压组年龄较大,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低脉压组[(21.08±3.97)μg/min与(11.14±3.32)μg/min,P〈O.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脉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116名EH患者根据PP水平分为3组,对3组的MAU、C-IMT;斑块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FBG)、体重指数(BMl)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即≥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3.C-IMT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年龄、病程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病程及AASl分组,检测不同组别患者的UmAlb浓度,分析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病程、AASI组间患者Um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3、59.18、t=7.85,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呈正相关(r=0.7906、、07490、0.6999,P〈0.00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病程及AASI与UmAlb的相关系数均变小,≥60岁患者的AASI与UmAlb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88,P=0.638)。结论:UmAlb随年龄及病程的增加而增加,AASI是预测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脉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按高血压级别及脉压(>60mmHg与≤60mmHg)进行分组,观察各组尿微量白蛋白变化与高血压及脉压之间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脉压>60mmHg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较早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程度,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60mmHg组25例和脉压40-60mmHg组26例,入选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根据相关公式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动脉扩张性,颈动脉僵硬度。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宽块分级的总和计算宽块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4±0.15)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为(1.46±0.32)mm,颈动脉僵硬度为(3007.3±1022.47),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1或P〈0.05)。而颈动脉扩张性为(0.12±0.08)、紧张度为(2.31±1.03),明显比脉压40-60mmHg组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2%、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8%,脉压〉60mmHg组升高(P〈0.01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与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0.752、0.596,P〈0.01或P〈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6、-0.598,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143例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及心电图检查,样本平均动脉压(MAP)〈113mmHg,≥113rnutHg分为两组,再以脉压≤60mmHg,〉60mmHg分为两个组。结果随着脉压增加,心肌肥厚,心电图异常均逐渐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电图的相关性较密切。  相似文献   

7.
关浩增  李醒三  郭清  陈敏  莫永秀  韦巍 《广西医学》2005,27(12):1909-19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平均脉压(24hMPP)与靶器官亚临床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和30例非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观察,分别检查他们的24h动态血压(AMBP)、心脏和颈动脉超声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计算出相应的24h平均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CCA-IMT)和24h尿微量白蛋白排出率(UAE),并将两组的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和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24hⅧP、24hSBP和24hM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该组的LVMI,CCA-1MT和UAE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的24hMPP与LVMl、CCA-IMT和UAE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0,43,0,39,P〈0.01)。结论24h动态脉压和LVMI、CCA-IMT、UAE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脉压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亚临床损害有关,检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h平均脉压、左室重量指数、颈总动脉IMT和尿微量白蛋白排出率,将有利于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发现和逆转。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雪川  罗开良 《四川医学》2004,25(8):875-87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 5 8例 ,平均年龄 63 19± 3 62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 3 0~ 3 0 0mg/ 2 4h定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PP≤ 5 5mmHg ,5 6~75mmHg ,PP >75mmHg分为三个组 ,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 三组中随脉压增高 ,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 ,分别为 12 5 4± 9 18mg/ 2 4h、2 3 0 9± 11 5mg/ 2 4h、2 9 97± 5 2 5mg/ 2 4h ;三组的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分别为 13 6%、2 5 %、5 0 %。二者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脉压、收缩压与UAE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 671和 0 5 74,P <0 0 0 1。舒张压与UAE呈弱的负相关 ,r =-0 .2 43 (P <0 0 0 1)。结论 三组中 ,随着脉压的升高 ,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 ,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稍强于收缩压。脉压增大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233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EH)组、2型糖尿病(DM)组和代谢综合征(MS)组,检测24h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宽块发生率(CAPR)、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比值(E/A值)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结果 (1)进餐前后SBP和PP差值≥1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痛患者,其CAPR、IMT、LVMI、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2)进餐前后PP差值≥10mmHg代谢综合征患者,其CAPR、IMT、LVMI和MA均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而其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者,其MA显著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5)。(3)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的糖尿病患者,其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1)。(4)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1h血压变化与心脏、颈动脉及肾脏病变呈显著相关。结论 餐后血压和脉压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古平  代静澜  牟海刚 《四川医学》2011,32(10):1547-15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脉压与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关系。方法按脉压高低将16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88例(脉压≤60mmHg),B组80例(脉压〉60mmHg),比较两组间血清Cy-sC及尿mALB的差异。结果 B组血清CysC、尿mALB水平显著高于A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与反应早期肾损害的血清CysC及尿mALB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2例,根据MBPS差值分为MBPS组(≥23.6mmHg,64例)与非MBPS组(<23.6mmHg,188例),分别检查血糖、血脂、血与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二维超声、尿常规等,比较2组之间动态血压参数及血与尿β2-MG、尿mAlb的差异。结果MBPS组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心率、血与尿β2-MG及尿mAlb明显高于非MBPS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BPS者较非MBPS者更容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1mmHg=0.133kPa),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PP3〈PP2〈PP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脉压高低密切相关,适当提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相关因素与脉压(PP)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3~2007年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309例(男185例,女12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脉压(PP)≤60 mmHg、60100 mmHg分为三个组,分析各组的脉压与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血脂、左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BMI、血糖、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异(P〉0.05) 脉压与SBP(r=0.48)、年龄(r=0.25)、高血压病程(r=0.23)、LVMI(r=0.65)、颈动脉斑块(r=0.69)、EF(r=0.31)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DBP(r=-0.90)、FS(r=-0.35)、高密度脂蛋白(HDL)(r=-0.22)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资料显示脉压与年龄、高血压病程、SBP、DBP、EF、FS、高密度脂蛋白、LVMI、颈动脉斑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欣欣  王晶  赵海丹  陈洪  周春华 《医学综述》2014,(16):3035-3037
目的 24 h动态分析慢性肾脏疾病(13期)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的血压变化,并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军总医院肾内科收治的HCKD患者52例作为HCKD组,另外选取47例PH患者作为PH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检测,对两组患者的24 h舒张压(24 h-SBP)、24 h收缩压(24 h-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压比较:HCKD组24-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81.5±13.2)mm Hg、(162.0±17.2)mm Hg、(82.4±16.5)mm Hg,均高于PH组(71.8±12.0)mm Hg、(140.3±25.6)mmHg、(66.8±20.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压变异性比较:HCKD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14.4±3.5)mm Hg、(9.5±1.2)mm Hg,均高于PH组(11.3±2.6)mm Hg、(7.8±1.3)mm Hg(P<0.05);HCK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9.4±2.5)mm Hg、(9.4±2.5)mm Hg,均高于PH组(7.7±2.2)mm Hg、(9.1±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是肾功能继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8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h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EH1组(43例)和EH2组(43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尿微量清蛋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了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余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的分泌均呈正相关。EH1组与EH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9例高血压伴早期肾损害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高血压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肾早期损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SBP (112.7±7.4)mm Hg、DBP (71.2±3.5)mm Hg,对照组SBP (126.5±8.3)mm Hg、DBP (76.9±2.7)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水平、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能显著提高高血压伴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醛固酮瘤(APA)患者(APA组)、2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行24h动态血胝监测,评价APA患者全天血压变化,分析AP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APA组BMI、血清钾水平、立位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于EH组,而血清钠、立位醛吲酮水平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5.68、-4.39、-2.43、2.72和2.79,均P〈0.05)。AP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EH组[(140±20)与(126±19)mmHg(1mmHg=0.133kPa),t=2.32,P〈0.05],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20)与28%(7/25),X^2=1.43,P〉0.05]。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BMI、血清钠水平、血清钾水平、立位血浆醛㈨酮及肾素水平为白变量,以杓形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非杓形血压无独立相关性。结论APA患者发生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以及高血压特点与EH患者之间无明显的差蚌。  相似文献   

20.
厄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平行对照方法,经2周冲洗期后,60例EH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16周治疗,每日1次口服厄贝沙坦150 mg(n=30)或依那普利5 mg(n=30),4周后如舒张压(DBP)≥90 mm Hg则剂量加倍。治疗后测量血压、心率(HR)并记录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24 h尿蛋白(UTP)、尿白蛋白(Alb),血、尿α_1及β_2微球蛋白(α_1-MG和β_2-MG)的排泄率。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2组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2)治疗前EH组患者Ccr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尿α_1-MG和β_2-MG及UTP、Al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治疗16周后,2组UTP、Alb,血、尿α_1-MG和β_2-MG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病程≥10年者较病程<10年者下降幅度较大(P<0.05)。(4)咳嗽发生率厄贝沙坦组(6.7%)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26.7%)(P<0.01)。结论(1)EH患者早期即有肾功能损害。(2)厄贝沙坦可减轻和延缓高血压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且病程较长者获益较大,其效果可能与依那普利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