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收治的8例颅脑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并根据同时间点的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计算出氧供(DO2)、氧耗(VO2)和氧摄取率.结果:非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患者随着DO2的上升VO2上升缓慢,出现"平台效应",MODS存活组和MODS死亡组VO2随着DO2的上升而继续上升,出现病理性氧依赖.结论:颅脑外伤MODS患者氧摄取已出现明显障碍,导致VO2对DO2的病理依赖,治疗中应尽可能提高DO2水平,可能会减轻颅脑外伤患者MOD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和氧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氧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35例危重病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CEC,危重病患者右颈内静脉Swan Ganz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于病后3、6、9和12d又各采集静脉血2mL,并记录其氧分压、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CEC等指标,计算氧供(DO2)、氧耗(VO2)。结果危重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EC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危重病组患者3d内VO2随DO2增加的幅度增大,表明DO2和VO2呈病理性依赖关系;但3d后随着DO2增加,VO2的增加速度明显趋于平缓,VO2与DO2之间呈非依赖性关系。结论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氧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失血性休克时全身氧供给 (DO2 )与氧消耗 (VO2 )关系的变化。方法 按 4ml/kg、每隔 0 5小时分次从静脉放血 ,观察大鼠休克过程中DO2 、VO2 、氧摄取率(ExtO2 )等变化。结果 失血 2 0小时平均动脉压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1)。在休克早期 ,DO2随进行性下降 ,ExtO2 出现代偿升高、VO2 维持相对不变 ,呈非氧供依赖关系 ;当DO2 降至2 7 6 4ml·min- 1 ·kg- 1 后、VO2 随DO2 线性降低 (r=0 788,P <0 0 1) ,即呈氧供依赖关系 ,并伴血乳酸浓度升高。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DO2 与VO2 间呈双相变化关系 ,氧供依赖关系出现反映了全身组织缺氧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参麦注射液改善老年患者氧代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预防老年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14 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病因治疗加参麦注射液 (参麦组 ) 73例 ,常规病因治疗 (对照组 ) 73例 ,共治疗7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心排血量 (CO)、动静脉血气及动脉血乳酸值 ,并计算心脏指数 (CI)、氧供 (DO2 )和氧耗 (VO2 )。结果 :参麦组 DO2 和 VO2 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P<0 .0 5 ) ,动脉血乳酸值比对照组显著下降 (P<0 .0 1) ;追踪观察参麦组 MODS发生率 (2 1.9% )比对照组 (47.9% )明显下降 (P<0 .0 1)。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改善老年患者“氧缺陷性氧耗”现象 ,提高氧供和组织摄氧能力 ,纠正酸中毒 ,防治老年 MODS。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氧代谢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氧代谢变化 ,主要包括DO2 ,VO2 及动脉血乳酸的代谢状况 ,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感染性休克后患者 2 6例 ,经立即扩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尽早稳定循环后 ,并置Swan Ganz导管 ,平均放置时间为 76 8h ,测定CI后立即行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气分析 ,计算出DO2 ,VO2 并测定当时的动脉血乳酸值。结果 :全组中 12例存活 ,14例死亡 ,存活组初次DO2 及末次DO2 均明显高于死亡组 ,用初次DO2 ≥ 6 0 0ml/m2 ·min评价患者预后 ,其敏感性为 87 5 % ,特异性 5 8 3% ;存活组初次及末次VO2 相近 ,分别与死亡组初次和末次VO2 比较 ,亦无明显差异 ;存活组和死亡组初次血乳酸接近 ,均高于正常 ,存活组血乳酸值在感染性休克早期经过一段升高的过程后逐步降低 ,而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死亡组却继续增高直至死亡。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早期 ,患者存在“缺陷性氧耗”现象 ,VO2 不能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 ;在不使用大剂量Dopamine或Dobutamine的情况下 ,初次DO2 高者 ,预后较好 ;初次血乳酸水平不能反映预后 ,血乳酸代谢的时间过程能较好的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乙肝)与其他肝病患者原位肝移植围术期全身氧代谢变化的特点。方法 12例重型乙肝患者为试验组。10例其他肝病患者为对照组。以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全麻,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维库溴铵维持肌松,行改良背驼式原位肝移植术。左桡动脉穿刺测有创动脉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漂浮导管。分别于术前、无肝前10min、无肝期25min、新肝期30min和术毕监测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aO2和Pv^-O2)、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氧含量(CaO2和Pv^-O2)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2)、氧供(DO2)、氧供指数(DO2I)、氧消耗(VO2)、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指数(O2EI)和氧摄取率(O2ER)。结果 ①试验组:与术前相比,无肝前期Pv^-O2上升,Ca-vO2、O2EI、O2ER下降,DO2和VO2无明显变化;无肝期DO2、DO2I、VO2和VO2I均明显下降,DO2、VO2分别下降43%和21%,O2EI和O2ER均明显上升;新肝期PvO2上升,DO2和DO2I明显上升。VO2和VO2I回升至术前水平;术毕时DO2和DO2I依然高于术前水平。②对照组:无肝前期PvO2上升。DO2和VO2无明显变化,O2EI和O2ER下降;无肝期DO2、DO2I、VO2和VO2I均明显下降,DO2下降25%,VO2则下降12%;新肝期PvO2上升,Ca-vO2下降,DO2、DO2I明显上升,VO2和VO2I回升至术前水平;术毕时DO2和DO2I依然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肝移植围术期中,全身DO2变化大于VO2变化;重型乙肝患者的全身DO2和VO2变化较其他肝病患者剧烈。  相似文献   

7.
口服补液对犬50%TBSA烧伤休克期循环氧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服补液对50%TBSA烧伤休克期循环氧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为提高烧伤休克口服补液的复苏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成年雄性Beagle犬18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24 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5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随机分为不补液组(n=6)、口服补液组(n=6)和静脉补液组(n=6).伤后第一个24 h不补液组无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根据Parkland公式分别从胃内或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伤后24 h起三组均实施延迟静脉补液.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红细胞压积(HCT)和血乳酸(LAC)含量,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测定动、静脉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计算氧供量(DO2)、氧耗量(VO2)和氧摄取(Oext),并统计3 d死亡率.结果 不补液组伤后8 h MAP比伤前降低77.1%,HCT和血乳酸分别升高48.5%和533.7%;DO2,VO2和Oext水平伤后进行性降低,24 h内动物全部死亡.两补液组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伤后72 hMAP和HCT恢复至伤前(P>0.05),但血乳酸水平仍显著高于伤前(P<0.01).伤后24 h内同期比较,口服补液组MAP,DO2,VO2和Oext水平显著高于不补液组(P<0.01),但低于静脉补液组;血乳酸低于不补液组,但高于静脉补液组(P<0.01).伤后24 h起Do2与静脉补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O2和Oext仍显著低于静脉补液组(P<0.01).72 h死亡率:不补液组100%、口服补液组50%(3/6),而静脉补液组为零.结论 50%TBSA烧伤休克期采用口服补液能显著改善动物循环氧动力学指标,减轻高乳酸血症,降低动物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的代谢变化、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探讨多发伤后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放置Swan—Ganz导管检测氧输送(DO2)、氧摄取(VO2)和氧摄取率(O2ER)以评价代谢状况,同时取静脉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与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伤后约48h左右,给予含脂肪乳剂的静脉营养支持,检测静脉营养前后的血糖、甘油三酯、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评价早期静脉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早朗DO2、VO2显著高于正常值,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DO2与TNF—α存在相关性(r=0.67)。早期静脉营养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影响,不降低氧合指数。5d的TPN,能显著提高血清前门蚩白水平(与非TPN组相比,PA分别为0.15、0.12,P=0.017)。结论 多发伤患者早期存在高代谢和有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两者间可能有一定联系多发伤患者早期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山莨菪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氧摄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S)患者氧摄取的影响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4 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行常规治疗 ,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 1mg·kg-1·d-1,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 1、2、3、5天两组患者氧摄取率的变化 ,同时观察两组升压药的使用情况及肺氧合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MODS患者治疗前氧摄取率均偏低 ,经治疗随病情改善氧摄取率提高 ,以A组更明显 (P <0 0 1) ,且A组患者的升压药使用量及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 (P <0 0 1) ,A组患者的肺氧合情况较B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山莨菪碱能改善MODS患者的氧摄取 ,减少升压药的用量及使用时间 ,帮助提高肺氧合指数。  相似文献   

10.
脓毒性休克病人氧供给与氧消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红卫  景炳文 《中国急救医学》1995,15(4):F002-F002,1,2,3
作者观察了12例脓毒性休克病人,其中存活5例,生存率41.7%。监测初始存活与死亡两组病人均出现DO2降低、ERO2升高,同时伴有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VO2随DO2呈线性增加,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关系,这摊商了病人全身组织氧全状态不良及缺氧、氧债的存在。治疗中存活组DO2、VO4较死亡组增加明显,ERO2亦有明显改善,血乳酸浓度显著下降。结果说明积极改善微循环功能,提高DO2、改善组织氧摄取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氧代谢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CABG患者,监测术后1、4、12、24、48 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值(ERO2).结果:CABG术后1 h DO2最低,为362.7 mL/(min·m2),术后4、12 h分别为395.8 mL/(min·m2)、433.3 mL/(min·m2),低于术后24 h的467.3mL/(min·m2),术后24 h后基本稳定.术后12 h VO2最高,为144.3 mL/(min·m2).术后1 h ERO2最高,为35.1%,术后12 h ERO2为33.3%,略低于术后1 h时,术后24 h降低为31.4%.结论:CABG术后1~4 h时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应加强氧供.术后存在病理性氧供依赖现象,氧供临界值为362.7~395.8 mL/(min·m2).CABG术后早期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此时应采用综合措施保证供氧和降低氧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达水平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5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MODS将其分为MODS组(66例)和无MODS组(99例),根据入院第28天MODS组患者的生存结局将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为死亡组(32例)和存活组(34例)。比较各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imer、SDC-1、sTLT-1对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血清D-dimer、SDC-1及sTLT-1水平明显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中死亡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临床观察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以评价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颅脑损伤后患者GCS评分 ,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4 0例 ,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 (n =2 5 )和对照组 (n =15 ) ,2组患者均于伤后当天至第 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 ,计算出脑氧摄取率。对 2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伤后 1~ 7d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②对于 2组死亡患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氧摄取率是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指标。纳洛酮通过改善脑微循环状态和减轻脑细胞损伤 ,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无循环功能衰竭时 ,纳洛酮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脑保护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期间的氧代谢、乳酸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应用ECMO后30d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代谢、血乳酸水平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10例患者治愈,7例死亡。两组患者应用ECMO后氧供、氧耗均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的氧摄取率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乳酸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氧摄取率明显提高,乳酸水平未见明显下降。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摄取率维持在正常水平、乳酸水平逐渐下降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脑复苏期间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 VO2)和血乳酸水平联合预测其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心脏骤停CPR后恢复循环但意识不清需行脑复苏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脑复苏前后的Sc VO2和脑氧供(DO2),并检测同期血乳酸水平和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分析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患者Sc VO2和血乳酸水平与其GCSP评分和DO2的关系及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期间Sc VO2和血乳酸水平联合预测其预后的价值。结果:93例患者28 d病死率为9.68%,死亡患者脑复苏前后的Sc VO2、DO2和GCSP评分均较存活患者降低,同期血乳酸水平则升高(P0.05)。与T0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T2、T3和T4的Sc VO2、DO2和GCSP评分均升高,同期血乳酸水平则降低(P0.05)。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患者Sc VO2和血乳酸水平与其DO2和GCSP评分均相关(P0.05)。且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期间Sc VO2和血乳酸水平联合预测其28 d病死率的价值良好。结论:心脏骤停CPR脑复苏患者Sc VO2和血乳酸水平可反映脑氧供和昏迷程度且两者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良好,Sc VO2和血乳酸可能作为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HNGB-1水平对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预警价值.方法 将60例入住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多发伤后SIRS患者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组入院24 h、第3、5、7天和对照组血清HMGB-1浓度,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结果 SIRS组入院后HNGB-1浓度进行性上升,各时间点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DS组和死亡组HMGB-1浓度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5).MODS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在SIRS患者中,HNGB1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938,P<0.05).结论 HNGB-1作为脓毒症的重要促炎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多发伤后SIPS的发生,并且对这类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 (Cerebralextractionofoxygen ,CEO2 )的变化规律及其基本原因。方法 根据GCS评分选取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4 0例 ,于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 7天内经颈内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 ,计算出脑氧摄取率。结果 全部患者在术后 2 4h内脑氧摄取率均有明显升高 (t=0 4 8± 0 1 9) ,2~ 3d后开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成活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小 ,基本上稳定在正常高限水平 (t=0 33± 0 1 6 )。死亡组下降幅度较大 ,在 5~ 7d左右下降幅度尤为突出 (t=0 2 4 5 8± 0 1 5 2 4 ) ,与成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脑氧摄取的变化反应了患者大脑神经细胞的机能状态和利用氧的能力 ,因此可将脑氧摄取率做为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麻醉对猪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巴马香猪16头随机分为:麻醉休克组和清醒休克组,每组8头.按30 mL/kg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建模前及建模后4 h内不同时点的核心体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血红蛋白(Hb)、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气分析变化,并计算氧摄取率(O2ER)、氧供指数(DO2I)和氧耗指数(VO2I).结果 模型建立后清醒组动物核心体温略有下降,但麻醉组动物核心体温下降更加明显.两组的HR、MAP、PaO2、PaCO2及pH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清醒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麻醉组.尽管模型建立后两组的DO2I和VO2I都出现了相同幅度的下降,但清醒组的DO2I、VO2I和O2ER在模型建立前后都显著高于麻醉组.结论 麻醉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后的氧代谢紊乱,麻醉引起的诱导性低温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纳洛酮给药对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06年12月颅脑损伤入院患者86例,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于伤后当天至第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出脑氧摄取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治疗后1~7 d,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组轻型和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患者脑摄氧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猪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向主胰管逆行注入含质量分数为4%牛磺胆酸钠和质量分数为1%胰蛋白酶的生理盐水溶液(1 ml/kg)诱导猪SAP模型(n=8);通过Swan-Ganz导管和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心排血量,计算心脏指数(CI);通过对制模前(0 h)和制模后6、12、24及36 h的动脉及混和静脉血的血气分析,计算出相应的全身氧输送(DO2)、氧耗(VO2)和氧摄取率(O2ext),分析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制模12 h MAP和CI与0 h比较显著下降(P均<0.05)。动脉氧分压(PaO2)和DO2都有下降的趋势。与0 h比较,PaO2在制模后6 h以后下降显著,DO2在制模后24 h下降最显著(P均<0.05)。VO2和O2ext的走势一致,都在制模后6 h上升至最高水平(P均<0.05),然后一直下降,制模后24 h较6 h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SAP时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而且有氧代谢障碍。SAP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因素可能与VO2和O2ext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