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谢玉刚  姚彬  孙伟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04-806
目的探讨多发伤树突状细胞(DC)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从68例多发伤患者和22例健康人外周血中分别提取DC;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的DC数量,DC表面HLA-DR、CD80、CD86表达水平以及DC诱导的T细胞反应性增殖情况。同时检测各组中IL-6I、L-10的浓度。结果多发伤组DC细胞数〔(8.3±2.8)×106/L〕明显低于对照组〔(15.2±4.1)×106/L,P<0.01〕。多发伤组DC表面HLA-DR及CD80、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DC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对照组明显强于创伤组(P<0.01)。多发伤组血清IL-6、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DC数量明显减少且功能下降,这可能与创伤后的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的代谢变化、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探讨多发伤后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放置Swan—Ganz导管检测氧输送(DO2)、氧摄取(VO2)和氧摄取率(O2ER)以评价代谢状况,同时取静脉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与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伤后约48h左右,给予含脂肪乳剂的静脉营养支持,检测静脉营养前后的血糖、甘油三酯、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评价早期静脉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早朗DO2、VO2显著高于正常值,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间的相关性研究,DO2与TNF—α存在相关性(r=0.67)。早期静脉营养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影响,不降低氧合指数。5d的TPN,能显著提高血清前门蚩白水平(与非TPN组相比,PA分别为0.15、0.12,P=0.017)。结论 多发伤患者早期存在高代谢和有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两者间可能有一定联系多发伤患者早期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交通、旅游等事业的飞速发展,被称为世界第一公害的交通事故直线上升,严重多发伤正在逐年增加。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至少有十余万人,伤数百万。早期救治不力往往导致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后遗症多,给社会、家庭很大负担,因此创伤救治逐渐成为医院急诊科工作的重点、难点。现将我院近年来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丽 《当代护士》2008,(9):67-69
总结了93例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及效果。包括现场处理、急救、伤情判断,在转诊途中保持呼吸道、静脉通路等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转诊记录,保障通讯工具的有效等。认为对多发伤患者实施科学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为后期治疗与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创伤患者氧供氧耗与氧提取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伤患者氧供氧耗与氧提取率的关系刘军沈文筠张星火作者单位:100037北京市解放军第三○四医院ICU危重病管理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使机体的组织得到充分的氧供。因此研究机体的运氧能力、机体对氧的消耗量、组织细胞提取氧的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122例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为: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反应能力,评估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机体缺氧,开放静脉通路,合理搬运。未出现因急救处理不当引起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护理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作者总结了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工作特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使多发伤患者的伤情得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及时解除了威胁病人生命的症状,为医师的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的专科处理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诊多发伤患者伴严重疼痛的患者20例为A组,急诊多发伤患者不伴严重疼痛的患者20例为B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外周血CRP水平。对三组血浆CRP进行检测,结果A组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多发伤的患者血浆中显著升高,而伴有严重疼痛的急性多发伤患者血浆中的CR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说明CRP可以作为一种预测急性多发伤患者疼痛程度的客观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指数(TI)在涉及腹腔脏器的多发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76例重度创伤和危重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分为三组:Ⅰ组10~15分,Ⅱ组16~20分,Ⅲ组21~28分。观察其TI与脏器受累数、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Ⅰ组27例,多发伤6例(22.22%),病死率为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Ⅱ组32例,多发伤18例(56.25%),病死率9.3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11.1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Ⅲ组17例,多发伤14例(82.35%),病死率为35.2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35.7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结论多发伤不是几个单一伤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病理变化的严重损伤,当其TI≥16分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中、重度的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诊治中常遗漏隐蔽脏器损伤的诊治,而TI的临床应用可以判断多发伤伤情的严重程度,减少漏诊率,早期防治严重并发症,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多发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监护措施.方法 对164例人住综合ICU的多发伤患者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呼吸、体温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液生化检查等,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尿量等的变化,对可能继发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影响多发伤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低氧血症、休克、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经严密监测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 对多发伤患者,早期严密监测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182例严重多发伤的伤情特点及评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创伤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是37岁以下年龄段的首位死亡原因〔1〕。严重多发伤因损伤程度重,伴随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常常被视为一独立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92年6月~1997年6月收治的18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的伤情变化、救治情况以及预后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发伤对血液SOD活性及LPO含量的影响以及与创伤严重度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比色分析法检测多发伤患者与正常健康成人的血液SOD活性及LPO含量,并对多发伤患者行创伤严重度评分。结果:多发伤组血液SOD平均活性显著降低(P<0.001),LPO平均含量显著升高(P<0.001),ISS值愈高,伤死率愈高。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后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平衡失调,造成机体的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创伤严重度与患者的伤愈、死亡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对多发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监测 3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外周血清TNF α、IL 1β、IL 6、IL 10在伤后即刻、d3 、d5、d9的动态变化 ,并以 30例常规治疗的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 α、IL 1β、IL 6、IL 10浓度比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浓度 ,从而推测可能会减少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136例多发伤院前急救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反应能力,评估伤情,针对性的有效处理.认为采取适当全面、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不仅降低伤者的死亡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多发伤患者156例临床资料,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救与护理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139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及时对伤者进行评估、诊断、抢救等。认为紧急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7-01—2018-12期间救治的670例多发伤患者(其中46例死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46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多发伤生存患者60例(生存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程度评分法(ISS)评分、创伤数量、是否休克、输血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在年龄≥60岁、高处坠落及车祸、颅脑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3h、ISS评分≥16分、创伤数量≥4处、休克、输血量≥4U的比例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其中,患者年龄≥60岁、受伤部位(颅脑)、受伤至就诊时间≥3h、ISS评分≥16分、休克为多发伤病患急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急诊医生的重点关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急救预案可以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总结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88例的经验,认为在抢救过程中,护士采取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制订了护士配合抢救分工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从而使多发伤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为患者争取急诊手术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