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不稳定心绞痛(UAP)行冠脉造影术,5例为双枝或多枝复杂病变,2例为单枝严重狭窄。对“罪犯”血管旅行PTCA,有残留狭窄而植入冠脉内支架。结果:7例全部成功,术后重复造影“罪犯”血管开通无残留狭窄,随访3~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UA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不稳定心绞痛(UAP)行冠脉造影术,5例为双枝或多枝复杂病变,2例为单枝严重狭窄,对“罪犯”血管施行PTCA,有残留狭窄而植入冠脉内支架,结果 7例全部成功,术后重复造影“罪犯”血管开通无残留狭窄,随访3-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PTCA及冠脉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对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59例施行急诊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全部入住冠心病监护室(CCU)进行监护,除2例死亡外,其余74例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专业性强,对护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短期疗效。方法 以C型臂X光机上开展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予随访。结果 35例患者进行了PTCA术,29例患者随访6-23月,22例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在C臂型X光机上开展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苗军 《黑龙江医学》2006,30(2):142-142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之前使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术中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对确诊糖尿病合并心绞痛准备行PTCA术患者分为术前口服曲美他嗪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常规治疗,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实验组接受PTCA及支架术的58例,对照组术接受PTCA及支架术的76例。结果球囊充气时平均ST段抬高或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充气到ST段抬高或减低的时间、充气到发生心绞痛的平均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放气到发生心绞痛缓解的平均时间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曲美他嗪可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心肌缺血的耐受程度,并有助于术中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11月~2002年10月对我院8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中的107支冠状动脉置入123个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B型病变占多数。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3.6±14.7%减至术后1.1±5.3%。1例术后40分钟出现剧烈胸痛,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再行PTCA及置入支架术未成功,术后3小时死亡。2例在导管室支架内血栓形成,血压下降,术后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余随访中9例术后6个月内胸痛发作。由于支架的使用,扩大了PTCA的适应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Q波、非Q波心肌梗塞共40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或不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冠脉造影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疗效,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冠脉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病变血管术后均达到TIMI 3级血流,平均随访16.4±10.2月(2-30月),不稳定心绞痛组3例心绞痛复发,2例行冠脉搭桥术,1例因拒绝接受进一步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术于随访18个月时发生猝死,余全部正常工作、生活.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23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胸痛伴ST段抬高的病例分析,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23例胸痛伴ST段抬高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术及化验心肌酶学,心脏彩超及胸片检查。结果 23例病人冠脉造影均正常,心肌酶学有5例异常,余正常。结论 有部分胸痛伴ST段抬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无关,必须提高对其认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 I)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植入术(PC I),因其危险性高,技术难度大而限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心肌梗死急性期行PTCA或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可使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获得更早和更安全彻底的再通,减少了各种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1]。我科2005~2007年对22例AM I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AM I患者22例,其中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55岁,最小29岁,最大72岁。22例中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梗8例,急性下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心梗6例,急性前间壁心梗4例。2·1方法1·2·1直接PC I术冠脉造影术(CAG)前口服巴米尔0·3,波立维300 mg,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术中肝素6000~7000单位静注。胸痛剧烈者应用杜冷丁或吗啡,造影剂为优维先,凡心室率(55次/m in)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行右心室临时起博保护。1·2·2手术方法局部麻醉,在X线及心电监护下操作,经右侧股动脉路经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功开展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对心梗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进行PTCA+stenting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d1、d2、d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与PTCA+stenting术前比较,术后QT离散度均明显降低,P〈0.01(t=4.366-4.749);校正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P〈0.05~0.01(t=2.034-2.917);术前、术后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梗患者成功开展PTCA+stenting可降低其QT离散度,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63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术,并观察术中并发症情况并及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6.3%,其中血管内膜撕裂1例,心室纤颤1例,支架内血栓1例,急性血管闭塞1例,处理后得到控制。结论及时发现并处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术中发生的并发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地预防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再狭窄,作者对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1例,年龄37~69岁,手术指征:劳力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2例,AMI11例,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4例,其中3例因病变狭窄严重,病变范围长或开口部位狭窄而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2例PTCA水中前降支近端内膜夹层致急性血管闭塞或濒临闭塞,1例右冠脉2次PTCA术后由于血管弹性回缩致再狭窄而置入冠脉内支架。置入的6个架中,其中Palnaz-Schatz支架2个,Gianturco-Roubin支架4个。术后冠脉前向血流通畅,均达TIMI呈Ⅲ级血流,有效地防治了冠脉血管急性闭塞并发症的发生,并使2例剧烈胸痛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随访1~6个月,5例临床症状均持续改善,1例术后再狭窄而再次PTCA结合文献报道及本文初步结果显示:冠脉内支架较PTCA具有急性血管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血流改善充分,远期效果好等特点,不仅对PTCA术后冠脉弹性回缩所致的再狭窄具有重要的防治作用,而且对处理术中冠脉夹层以及急性血管闭塞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率逐渐增加,且越来越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我科自1998年来已成功地为147例患者施行PTCA 支架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后心肌酶(CK、CK-MB)增高的原因。方法: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CK、CK-MB。选择92例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前CK、CK-MB值正常的患者,术后6~8h及24h再次测定CK、CK-MB值。将测定值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列入增高组(n=20),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为正常组(n=72)。结果:92例患者术前CK、CK-MB均在正常范围[分别为(73.2±34.7)U/L和(10.5±4.3)U/L]。两组间病变复杂程度(多支病变)在心肌酶增高组[CK和CK-MB分别为(252±60.8)U/L和(46.5±13.1)U/L]较为明显,而在心肌酶正常组[CK和CK-MB分别为(82.3±46.5)U/L和(12.4±3.1)U/L]病变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冠脉边支闭塞、大于20min的胸痛及冠脉撕裂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治疗后部分患者CK、CK-MB值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支复杂病变,冠脉撕裂,特别是边支闭塞、栓塞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或小灶性坏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GDF-15血浆水平与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单支血管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例,以冠状动脉正常101例作为对照,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血清GDF-15检测.比较冠心病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对照患者的血浆GDF-15水平,同时在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将不同亚组患者的血浆GDF-15水平进一步比较,明确血浆GDF-15水平与冠心病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冠脉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GDF-1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 血浆GDF-15水平是冠心病非S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的生物标志物,且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内支架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8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严重扭曲及狭窄者 ,采用经皮肱动脉穿刺法 (Percutaneousbrachialapproch)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其中 1例同时行冠脉内支架术。结果  8例均获成功 ,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影及冠脉内支架术是安全、有效、操作较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CAD)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在此方面现代医学有长足的进展,如新型抗血栓药物、他汀类药物、β潦芴遄柚图痢CEI类药物及PTCA、支架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药物的应用还不能达到满意效果,且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应用。介入及旁路移植术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应用。内皮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目前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我院以二青冠脉散配合等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林英忠  王凤等 《医学文选》2001,20(3):266-26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资料与方法本组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和支架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0~70岁,急性心梗22例,陈旧心梗10例,心绞痛28例。治疗方法: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后用特制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到病变部位,以8个大气压扩张球囊30~60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