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夏咸梅 《现代保健》2010,(34):180-18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致头位难产时,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技巧。方法在头位难产枕横位、枕后位时,以手转胎头为枕前位,使分娩结局改变。结果手转胎位成功率,以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先协助胎头俯屈再协助旋转为高。结论手转胎头是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与产钳及胎头吸引器转胎头相比较,更安全、有效、易掌握。胎头内旋转在第一产程末及第二产程初完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胎头位置异常是构成难产的主要因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又是引起难产的重要因素.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院对62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采用徒手旋转方法助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及时处理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位,使胎位转为枕前位并顺利经阴分娩,是目前降低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我们对15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进行胎位旋转,成功率为78.2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科近期共收治11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产妇。均采用徒手转胎位处理,分析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结果61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为86.9%(53/61);49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85.7%(42/49)。两组产妇部分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母婴平安。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的时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 190例产妇,在头位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徒手转胎位为枕前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结果宫口开大6~10 c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 cm者成功率高,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达94.68%(89/94);官订开大<6 cm或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上或在坐骨棘下≥2 cm者成功率低,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为62.50%(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徒手转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更为安全、有效、易掌握.选择适当的时机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矫正产程中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以降低难产率.方法 对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持续性枕后位的92例产妇,经加强产力、改变孕妇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处理,胎儿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且产程阻滞,为持续性枕后位者,辅以经孕妇腹壁推胎背成枕前位联合手法,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92例中转胎位成功80例,失败12例,成功率为87.0%;无胎儿头皮擦伤、颅内出血、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擦伤等并发症.结论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正>持续性枕横位(以下简称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以下简称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适时采用徒手旋转,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101例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施行徒手旋转,探讨旋转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190例产妇,在头位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徒手转胎位为枕前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结果宫口开大6~10c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cm者成功率高,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达94.68%(89/94);宫口开大〈6em或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上或在坐骨棘下≥2cm者成功率低,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为62.50%(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转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更为安全、有效、易掌握。选择适当的时机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给予加强宫缩、改变体位等处理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的产妇,经阴道行手法旋转为枕前位。结果手法旋转儿头有助于胎头良好俯屈,缩小胎头经线,促进儿头下降,增加阴道分娩率。结论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可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减少产妇痛苦,降低难产率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王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319-4320
目的:探讨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1年3月215例头位难产产妇,其中119例患者持续性枕横位,81例患者持续性枕后位,其余15例患者为前不均倾位、胎头高直位、颜面位、额位等,使用徒手转胎位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导致的头位难产产妇,观察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的效果。结果:①119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102例,成功率为85.7%。其余17例产妇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或剖宫产术。81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68例,成功率为84.0%。其余13例产妇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或剖宫产术。两组患者的徒手转胎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 6,P=0.737 4)。②170例经徒手转胎位而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情况良好,166例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余4例新生儿<7分,但经吸氧处理后,Apgar评分转为正常。结论: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所致头位难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为枕横位、枕后位待产孕妇各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及对照组枕横位、枕后位各100例,实验组产妇进入活跃期后进行徒手干扰其在活跃期的胎头旋转,对照组顺其自然分娩。结果实验组活跃期、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胎吸助产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跃期徒手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胎吸助产及剖宫产的比率。  相似文献   

13.
在产科,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导致头位性难产的常见因素。适时采用手法旋转胎头变为枕前位,可以使难产转化为顺产,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7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采用手旋转儿头并辅以经产妇腹部推胎背的联合手法,取得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00—2001年分娩中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头在不同骨盆平面为枕横位或枕后位者78例,其中枕横位46例,枕后位32例,全部为初产妇,均经改变体位、加  相似文献   

14.
孙景莹 《工企医刊》2010,23(2):70-70
如何正确、及时处理头位难产,是产科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难题。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是头位难产中最常见的,占总分娩5%,占头位难产的65%~70%左右。适时行手转胎位,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1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处理,观察组采用手抱膝改变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自然分娩成功率、产妇阴道损伤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后,阴道分娩率为76.4%高于对照组的58.7%,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可改善胎头以最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头位难产徒手旋转枕后位和枕横位8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枕后位、枕横位至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的可行性和临产效果。方法介绍83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徒手转胎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83例徒手转胎成功67例,顺产51例,产钳加侧切5例,剖腹产16例,失败11例。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者5例,8~10分78例,无1例重度窒息。结论徒手转胎是处理头位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剖腹产率。  相似文献   

18.
钱红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04-4405
目的:观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阴道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产程进展,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结果: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并顺利经阴道分娩,提高阴道分娩率。结论: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枕前位是分娩常见位置 ,而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为多见的头位难产。由于胎头俯屈不良 ,不能以枕下前囱径入盆 ,使胎头通过产道径线增大 ,阻力增加 ,影响胎头旋转而造成难产 ,需极早诊断、及时处理以保证母婴安全。现就我院近 2年的三种不同的枕位分娩母婴情况进行分析 (因高枕直位在我院发生率极少 ,约为0 0 5% ,故不作为统计分析范围 )。1 临床资料自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住院分娩70 76例 ,其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孕周 >37周 ,骨盆外测量在正常范围 ,无明显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胎初产妇、住院期间有完整的产程图记录者分…  相似文献   

20.
聂晓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91-4491
正常胎位多为枕先露,占分娩总数的95%以上。若分娩时,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分娩后期胎头枕骨仍然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或侧方,形成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其发生原因多为骨盆狭窄、宫缩乏力、胎头俯屈不良而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属于头位难产的常见类型,产程中若未及时发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